APP下载

通向成功的“隐形翅膀”
——论歌唱者良好习惯的养成

2018-01-24邹爱舒

歌唱艺术 2018年8期
关键词:歌唱家录音声乐

邹爱舒

习惯犹如一把双刃剑,良好的习惯使人终生获益,不好的习惯则会成为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声乐学习亦是如此,良好的演唱习惯、学习习惯对于声乐学习者而言,犹如一对隐形的翅膀,在不知不觉中帮助他们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不好的习惯则导致事倍功半。

学生小雨(化名)演唱时总是往前伸脖子,通常这个问题是由于气息没有用上,脖子、喉咙不当用力引起的,如果把呼吸调整对了,让脖子、肩颈、喉咙都放松了,就能解决。但是小雨的毛病比较顽固,常常气息已经对了,他还是会习惯性地往前伸脖子,一伸脖子,好的气息状态又被破坏了。

小雨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在之前学习声乐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导致的。时间一久,他已经适应了以这种错误姿势来演唱,当以正确姿势演唱时,他反而不习惯了。后来,花了大半年的时间,小雨的这个坏习惯才得以扭转。可见,习惯一旦养成,其力量是强大的。

我们常说“习惯成自然”,好的习惯能成自然,不好的习惯也会成“自然”。所以,从一开始学习就要注重姿势的正确,如站姿应挺拔而松弛。对于歪着脖子、身体乱晃、手扶脸颊,抑或是没有章法地手舞足蹈等动作,一旦出现,指导教师就要果断制止,不要让这些苗头发展成习惯。

对于声乐学习者而言,需要培养的良好习惯是多方面的,不仅要形成良好的演唱习惯,而且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作品的习惯、课堂学习习惯与课下练习习惯。

一、如何学习一首新的作品

晓晓(化名)是一位高中生,她第一次来上课,唱的是《阳关三叠》,这是唐代诗人王维送好友元二出使安西的一首惜别诗,原名就叫《送元二使安西》。由于诗中有“渭城”“阳关”的地名,也叫“渭城曲”或“阳关曲”。我们现在普遍演唱的版本是夏一峰传谱,杨荫浏记谱的版本。

晓晓演唱的时候不仅情感表面化,而且作品中的音和节奏也出现了错误,如歌曲分为三个乐段,后面两个乐段的开头都是第一个乐段的变化重复,因此三个乐段的第一句都是不一样的,但是她没有发现。

我问她:“这首曲子是谁写的词?原名叫什么?唱的是什么内容?”

她支支吾吾地都答不上来。

通过交谈,我发现了她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源:她不是通过学习曲谱来学唱新作品的,而是在脱离曲谱的情况下听范唱“听”会的,而对于作品的背景、内容、演唱情绪则更是无从谈起。

对于学习声乐的人而言,想要唱好一首歌,就必须以曲谱为首要依据,对作品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认识,理解作品的主旨、内容、含义、结构等。总的来讲,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了解作品的创作者,包括词曲作家的时期(朝代)、国家(地区)、影响力、代表作、音乐风格特点等。不论是歌剧选段、古曲、艺术歌曲、民歌或者创作歌曲,一定要查清背景,这样演唱时才能设身处地、有感而发。

第二,一定不要一上来就和着旋律唱,而是先反复朗读歌词,从会到熟,再到有语感(重音),遇到不理解的词一定要查阅资料,明确所指。中国歌曲要注意归韵的问题,十三辙要准确。如果涉及外国作品,要按照字对字翻译,理解每个词的意思,了解乐句的结构。要从会到熟,再到有语感,然后再按照谱面上的节奏来读词,直到读得流利、熟练了为止,对歌词要达到烂熟于心的程度。

第三,学习旋律,核对歌词。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错误,要多找几个版本的曲谱核对,外国作品尽量找原版曲谱,要保证曲谱正确无误。核对完歌词进行视唱时要注意,如果遇到音区比较高的作品要降低音区来练习,不用反复以原调练唱新作品,否则很容易导致嗓音的过度疲劳。

第四,严格按照谱面要求视唱旋律、节奏。所有的速度记号、表情记号都要明确,遇到不明白的要及时查《音乐术语词典》,并在谱子上标注清楚。视唱作品之后,要分析作品结构、层次,对作品演唱进行初步设计,根据自己的理解,在合乎音乐规律和情感抒发的基础上尝试不同的处理方式,等熟悉了作品之后还要关注细节的处理。中国作品要注意装饰音的处理(上滑音、下滑音要有据可依,不能想当然),要研究词与词之间、句与句之间的情感联系,哪怕是一首小歌,也要唱得有情趣。

第五,有选择地听范唱。演唱者对作品背景、曲谱内容都熟悉之后,可以在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下听范唱。聆听范唱,既可以对比自己的演唱在音乐处理、唱法等方面与优秀范唱的区别,也可以通过聆听不同的范唱对比优缺点,吸收优点,为我所用。而像上面晓晓学歌的例子,依赖范唱学新歌,却不仔细读谱,这是很不规范的学习方式,专业学习者都应避免。

二、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

1.背谱演唱

小芊(化名)是一位高中生,回课时没有背熟歌词,所以演唱时“顾前不顾后”,要么是忽略了教师的要求,要么是唱着唱着就因为忘词中断了。就这样磕磕绊绊地上了一节课,教师无奈,学生很累,课堂效果大打折扣。

声乐演唱本身就是一个“一心多用”的过程,学生在训练过程中一边要搭建好人声乐器并保持其稳定性,一边还要“演奏”人声乐器。从演唱技术上来讲,既要做到打开喉咙又要兼顾松弛,既要关注起音的位置又要兼顾呼吸的深度与积极性,还要顾及语言的清晰度。因此,想要协调好本身就不易,而演唱者如果不能对作品熟记在心,就不得不分散一部分注意力到歌词、旋律、节奏上,这样就进一步加大了声乐学习的难度,必然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学生必须养成背谱演唱的习惯。

此外,虽然是背谱演唱,但学生应该带两份谱子,一份给教师,一份谱子给自己核对时用。如果有艺术指导进课堂就要准备三份谱子,保证演唱时,教师和学生都能人手一份,方便教师发现问题,也方便自己在谱子上做记号,课后练习时还能提醒自己去纠正。

2.“第二任教师”

很多声乐教师都会要求学生在上课时录音,以方便学生课后练习时能“有据可循”。录音的作用主要有两个:首先,有利于演唱者客观地听辨自己的声音。很多学生在演唱的时候听自己的声音,唱完后听录音一对比,会发现和自己之前认为的声音相差甚远。这主要是因为演唱时,声音是由演唱者的声带发出并经过身体、骨骼传导的,也就是人的内耳听到的声音,和经过空气传播并反射回来的一部分声音混合在一起,这种音响效果对演唱者而言都是主观的,并不是真实、客观的声音。而录音能够帮助声乐学习者客观地听到自己的声音。所以,有时课堂上没有意识到的问题,课后一听录音就发现了,课堂上没有理解的内容,听录音的时候可能就明白了。其次,帮助学生巩固课堂上教师所讲的要点。很多学生在课堂上经过教师的引导逐渐找到了较好的演唱状态,但是课下自己练习的时候往往就找不到感觉了,这令很多学习者困扰。实际上,如果学生养成了录音的习惯,课堂录音就相当于课后练习的陪练或“第二任教师”。听着录音继续自己的练习,不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教师的要求,反复思考教师提出的要点和感觉,也有助于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独立学习的良好习惯。

3.用心聆听、敢于尝试

小伊(化名)是一位女高音,但是每次到小字二组的a就开始往上“够”,气息就顶了。有一次唱维吾尔族民歌《思恋》,越往上越吃力,到高音就提喉了,我让她放下来,她做不到。

“老师,我就是放不下来。”小伊垂头丧气地看着我。

“因为你一开始就往上‘够’,所以高音的时候气息支持就不够了,你试一试往下叹气唱!”我引导她,因为观察到她不是做不到,而是没有完全按照我的要求做。她尝试了一下往下叹,但是“叹”的时候却是先往上找了一下,这一瞬间喉器已经高了,脖子上的力量也已经撤不掉了,所以,后面往下叹的时候就叹不下来了。

“你虽然表面上看是很积极地配合,在往下叹着唱,但是潜意识里嗓子里一直‘保护着’,不敢真的放下。因为你觉得完全放下来唱就要破,对吗?”我分析她的问题。她连连点头,有点儿惊讶我说中了她的想法。

“这样,我们做一个实验,大胆放松地往下唱,如果唱破了就让它破,没什么大不了的。敢不敢试一下?”我问她。“好的!”她愿意试一试。

结果,我们从小字二组的降e开始上行练习。这个过程中,她每唱一句,我都要提醒她尝试放松并往下叹,就这样,一直唱到High D。她不仅没有破音,而且都没有感觉自己唱了那么高,当我告诉她已经唱到High D时,她很惊讶。

“总结一下,刚才是怎么做到的?”我希望她能自己梳理并记住这种好的感觉。“吸开以后,这儿(喉咙)要松松的、不能使劲,叹着唱,要干脆,不能犹豫……”她一边回想一边总结。

小伊能用自己的语言将歌唱的感觉总结出来,说明她通过尝试,捕捉到了正确的感觉。

声乐演唱跟我们的想象和认知常常存在相悖的现象。比如,很多人觉得唱高音时就应该往上找,这时喉咙、脖子、肩颈就想使劲,结果越往上找、越使劲,高音越唱不好,而松弛、放下来,反而能把高音唱好。再比如,有的人为了让声音传得更远而用了很多喉咙上的力量来“找音量”,结果导致声音不集中、位置低,难以传递给远处的观众,而不去“找音量”,关注喉咙的松弛度和声音的集中度,反而容易获得良好的泛音,将好听的音色传递出去。但是,声乐教师在课堂上遇到这种潜意识里坚持己见的学生是很常见的。他们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唱,很多时候恰恰就是这种“想当然”束缚了前进的脚步,而学生自己却没有意识到。因此,声乐教师一定要善于观察,多与学生交流,通过观察、交流及早发现学生思想中存在的误区,从而及时“拨乱反正”。而学生则要注意力集中、用心聆听,用心理解教师的话,跟着教师的思路积极配合、敢于尝试。抓住教师肯定的、对的声音状态,并将这种状态铭记于心。此外,遇到迷惑时一定要及时提问,要敢于跟教师交流,这样不仅有助于及时解决问题,也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误区。

三、形成良好的课下练习习惯

刚刚开始专业训练的学生,对于声乐学习尚未形成正确的认识,容易跟着感觉走,没有章法地学习,还容易心浮气躁、急于求成,这些因素往往会影响他们声乐学习的效率。声乐教师如果能有针对性地加以科学、合理地引导,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方法、有步骤地学习,就可以让学生少走弯路,在有效的时间内获得更高的效率。

1.“少食多餐”

露露(化名)是一位女高音,来上课时,状态不好,嗓子比较疲劳,身体、情绪都不兴奋。经了解,才知道她从上节课下课之后一直没有练,等到今天要上课了,昨天才开始临时抱佛脚,整整唱了一个下午,直到身体疲惫、嗓子力不从心了,才停止练习。

学习要通过坚持和点点滴滴的积累来进步,对于专业学习者来说,声带就是“第二生命”,它很娇嫩,只有薄薄的两片,如果长时间发声不科学会对声带造成伤害,甚至会引起一些不可逆转的嗓音病变。因此,要树立起“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意识。像露露这种要么好几天不练,要么一练一整天的间断性的“暴饮暴食”式学习,不仅效果不好,而且很容易对嗓音造成伤害。尤其是初学者,对自己声音的认识基本上都是不客观的,所谓的好与坏,都不准确,更要遵守“少食多餐”的原则,每天练习的次数可以多一些,但是每次练习时持续演唱的时间不要太长,以免导致嗓音疲劳或形成顽固的毛病。

2.杜绝无效练习

小琪(化名)是一位新来的学生(女高音),第一次上课,我就发现她嗓子很疲劳,听声音可以推断是声带充血导致的闭合不良。我问她:“是不是唱多了?”她点点头,我就终止了课堂,让她好好休息,等嗓子恢复了再来上课。

经过一段时间的上课,我发现她不仅对课堂上我提出的要点掌握不好,而且常常出现嗓子疲劳的现象,上课力不从心。我猜测可能和她课下练习方式不对有关系,于是就让她把自己课下练习的过程跟我讲一遍。

“我自己在琴房练习的时候,少的时候会练两个小时,多的时候会练四个小时。”她跟我说。

“如果只算演唱时间,你这两个小时中能唱多少分钟?”我问道。

“至少有一个半小时吧。”她回答。

“那你不跟着录音练吗?”我又追问。

“我先把录音听一遍,然后就自己练了。”她并不觉得这样做有什么不好。

“那这样练习,你能找到好的状态吗?”我继续问。

“有时候能找到好的状态,有时候找不到。”她回答。

“找不到的时候怎么办?是不是就一遍一遍地反复唱?直到嗓子疲劳了才肯罢休,却不会想到先停下来听课堂录音?”我继续追问。

她不好意思地点点头。

小琪的这种练习方式就类似于我所指的无效练习,很多学习声乐的人都容易犯这个毛病,自己练习的时候往往追求唱得过瘾,在意练习了多长时间,却不在意练习是否正确;甚至有时候状态不好还要盲目练习,直到嗓子疲劳了才肯罢休。这样的练习不仅不能进步,还会起反作用,是非常不明智甚至危险的行为。

再有,就是要避免盲目地唱高音、低音,或者说逞强地唱一些自己能力达不到的声音。这个现象不只初学者会犯,在一些年龄大的学生身上,甚至职业演员或者青年教师的身上也会出现。他们年轻力壮、好胜心强,希望去尝试突破自己。从积极的方面来看,这是好的。但是强行唱一些超出能力的声音,有的时候会对自己的声音造成永久的伤害,比如声带撕裂、声带水肿等。一次强烈的刺激,可能就会发生悲剧,到时悔之晚矣!

3.劳逸结合,多想少唱

小烨(化名)是一位痴迷于专业的男中音,他常常将我在课堂上强调的要点消化得很好,多数情况下回课效果很好,还常常会带着问题在课上跟我交流。每次从他回课,都能清楚感受到他是按照我的要求在练习,所以每个学期都会有明显的进步。有一次,我让他跟其他学生分享一下他课后学习的心得。

他说:“每次上完声乐课,我就在回去的车上听上课录音,对比老师说的对的声音与不对的声音的区别。到学校以后,我就再听一遍录音,把老师说的要点用笔记下来。在琴房练习时,我一边听录音,一边想老师的话。当老师说某个声音好,我就会倒回去听,听听老师说了些什么,就能知道课堂上自己好的声音是怎么唱出来的,然后就停在这里,尝试着唱一两声,感受这种状态。”

“你每天在琴房练习多长时间?”我问他。

“没有课的时候,我经常会待个半天。但是唱的时间并不是很长,多数情况下都是在听录音,一堂课的录音常常会翻来覆去听很多遍。”他回答。

这就是我们所提倡的,追求质量的有效练习。一堂声乐课,一般情况下,不会超过一个小时,而课下的练习时间是大量的,这个练习的质量决定了进步的幅度和速度。这就要求我们在课下练习时,要能静下心来,听自己上课时的录音,仔细思考教师的话,就像牛、羊反刍一样,将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内容反复地琢磨、咀嚼、再消化。

有个成语叫胸有成竹,是指无论是写诗还是作画,落笔之前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声乐演唱也是一样的道理,要让思想走在声音的前头,在开口演唱之前,自己头脑中一定要“先现”声音。练习时也要做到“轻易不出声,想好了才唱”,努力让每次练习都有质量。

其实“最慢的速度就是最快的速度”,比起囫囵吞枣式的学习,一点点地思考、消化课堂内容,看似慢,却是踏踏实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在前进。所以,一定不要着急,要养成多想少唱的习惯,充分利用录音设备“第二任教师”的指导作用,尽量在保证正确的前提下去练习。其实,任何一个艺术门类的学习,都是在方向正确的前提下,点点滴滴积累起来的。

四、形成良好的听赏习惯

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和良好的审美,是每一位优秀歌唱家的必经之路。有一个好的鉴赏和审美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这样的能力,对课堂学习有非常大的帮助。建立一个好的声音概念,就像自己脑子里有盏指路的明灯一样,可能脚下的路是曲折的,但是大方向不会出问题。

1.优中择优听范唱

听赏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学习一首新作品时,需要听范唱。虽然听的是同一首作品,但是每个歌唱家的技术特点、处理方式都不一样。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阶段的特点、理解能力,有针对性地给学生挑选范唱资料。有时候,学生喜欢模仿一些个性较强的演唱方式,但是模仿到学生的身上很有可能就是个缺点。所以,对于学习声乐时间不长的学生,要多听那些声音比较松弛、通畅、音色比较柔和的歌唱家的演唱。

另一种是没有目标,为了建立良好的演唱状态的听赏。属于这种情况的,学习者听范唱的时候,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因为这个时候,“先入为主”的声音是很重要的,在学习者的耳朵没有良好辨别能力的时候,要从最优秀的歌唱家开始听,这个时候要听得少而精,有利于学习者先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审美标准。也可以找到一两位适合自己的歌唱家,要自己听得很舒服,模仿起来也很有感觉的歌唱家,认认真真地听一段时间。

2.听歌剧或音乐会现场的意义

要尽量去听歌唱家的现场演唱,因为现场演唱传递的信息量是不一样的。首先,从声音的真实度来讲,唱片都是经过电子设备录制的,还是会有所失真(无论美化还是丑化)。而现场演唱,学习者可以观察到歌唱家最真实的水平,有敏锐洞察力的人还能受演唱者歌唱状态的启发,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

其次,歌唱艺术或者说歌剧艺术,本身就是剧场艺术。一场音乐会是由演员和观众共同完成的—演员唱得好,观众受到感染,给予热烈的掌声;观众的反馈被演员感受到,演员信心满满,更加投入地进行歌唱。这样,整个音乐会就是个良性的互动,演员和观众在音乐会之后都会恋恋不舍,对双方来讲都是一个美好的回忆。总的来讲,到剧场去看演出或听音乐会,感受到的不只唱、看,还有整个剧场的氛围。这种感觉,跟坐在电脑前看视频资料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能够有效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对专业的热情。

3.阅读歌唱家传记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我们在声乐学习的时候要树立一个榜样,这个榜样要德艺双馨。“艺”,就是要唱得非常好,对我们的演唱要有示范性的指导。“德”,指的是对歌唱的职业态度和操守。我们中国有句俗话“文如其人,字如其人”从声乐艺术上来讲,就是“歌如其人”。了解歌唱家的成长历程,对声乐学习者而言将会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颜氏家训》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教育如果能在最开始的时候抓住时机进行,效果最明显,日后就不用大费周章地纠正不良的行为和习惯。所以,对于声乐学习者,越是初期就越要注意好习惯的培养,并持之以恒,不仅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对于学生今后能否成为优秀的声乐演唱者具有更深远的影响。

猜你喜欢

歌唱家录音声乐
Funny Phonics
funny phonics
Listen and Choose
小歌唱家
Listen and Color
歌唱家与报晓员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草丛里的歌唱家
声乐诊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