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人精神的继承与弘扬
—— 读《书法菩提·民国河南书法人物志》有感

2018-01-24刘静

大观 2018年7期
关键词:人物志菩提民国

《书法菩提·民国河南书法人物志》是张晓林的最新笔记体小说集。早在2016年,作者就集结出版了《书法菩提·金明池洗砚》,这本书以宋朝为历史背景,以书法为纬,以书法名人为经,用现代的角度去解读宋朝那些有名的书法大家。而新出版的《书法菩提·民国河南书法人物志》,则继续将书法作为贯穿全书的线索,以书体的演变过程为序,以真实为基础,旨在表现民国时期文人的“志”与“趣”。

身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的张晓林,在写得一手好字的同时,也是一名优秀的书法理论家、作家。凭借着书法方面的专业修养,张晓林创作的《书法菩提·民国河南书法人物志》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张晓林曾说过:“作家写作应该拓展视野,要在艺术和历史的广度上去探索,并运用独特的个性语言。只有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有历史感和文化感。”而这部作品就以小说的形式将历史事实和书法艺术联系起来。尊重历史的真实性、严肃性,事件有籍可查,有据可考,充分运用为数不多的资料塑造人物,借助生动形象的叙述将人物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对人物进行最大可能的人性开拓与挖掘。与其说作者在写一部小说,不如说他是用小说的形式写了一部独具特色的民国书法史,可以说这填补了民国时期河南书法历史的空白,达到了学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因此,这部作品既可以当作小说来阅读,也可以当作书法艺术、民国书法史来阅读。

既然是“人物志”,自然以描写人物为主。书中每一个人物虽然所占篇幅不长,但都极为传神。自古以来,中国的绘画、文学、书法都重在传神,讲究用极简的线条或文字描摹出人物内在的精神和特点。所以这部书中记录的七十多个人物,有的重在形貌描写,有的重在才学描写,有的重在心理描写,但都成功地表现出了每个人物的特点,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了独特人物的独特性格,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跃然纸上。例如《卜亨斋》中有一段文字描写他腋下的皮囊:“她站起身,去抽那胳膊。突然,黄蔷薇尖叫一声,两手软软地垂落下来。她看到,卜亨斋腋窝里有一只眼睛正眨也不眨地盯着她,她魂飞魄散。”这段文字可以引发读者的无限想象,四下无人的夜里,腋下的皮囊像眼睛一样注视着你,想想就觉得头皮发麻。这一段描写也是真实得可怕,却将卜亨斋的“怪”刻画得淋漓尽致。但就是这样一个十分奇怪的人,见到小虫困于泥沼中,竟会小心翼翼地救它们出来,再放生。这种一粗一细的反差,让卜亨斋这个人物丰满生动。《王德懋》中,写了两个与鸟有关的趣事:一是王德懋帮老妪救助被网困住的画眉鸟,另一个是得知好友蒋三卞毒杀麻雀后与他绝交。以鸟为线索,表现出了王德懋正直善良的秉性。丁豫麟,“每临一次《祭侄文稿》,他都会泪流满面,夜里就开始做梦,梦见颜真卿在荒野里狂奔。”这一细节就足以体现丁豫麟对待学问认真投入。还有喜欢收集女人穿过的绣花鞋的汪绶承,一生与水结缘的李子铮,喜欢养花喝酒但又对弟子要求严格的郦禾农等等。作者并没有写他们书法上的成就多高,而是从一些普通小事入手,写他们的性格、他们的生活、他们的爱恨悲喜,好像在讲述邻居、老友的故事一般。作者将故事情节写得耐人寻味,用一种轻松随意的碎片化的记述方式娓娓道来,人物形象丰满,性格鲜明,同时也十分真实有趣。

作为笔记体志人类小说,不仅仅要体现人物的特点,更重要的是要表现出人物内在的精神。书名为《书法菩提》,何为“菩提”?菩提是佛教用语,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就像忽然睡醒了一样,豁然开悟,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菩提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书法被称为“国粹”,它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结晶,是中国文人精神面貌的象征。中国历代文人爱好书法,崇尚书法,是因为它能陶冶情操,净化精神。书法也凝聚了书法家个人的生活感受、学识、修养和个性,自古以来也都有“字如其人”“书为心画”的说法。所以作者在这里以“书法菩提”为名,而我们可以将其解读为“书法的境界”“书法的智慧”。因此,作者虽然是从生活入手,专写逸闻趣事,但是随处可见这些文人的精神和智慧。民国时期,天下动乱,军阀混战,政局动荡,而生活在夷门附近的书法家们依然坚守着文人的精神,继承士大夫的传统:有冒着严寒酷暑、冷风凄雨依然坚持发掘甲骨文的朱芳圃;有认真严谨,不容一丝差错的张修斋;有医者仁心的陈松坪;有不向流俗权力低头的周惯一;还有教书育人的杨望尼。这些书法家或儒雅或不羁,身上都折射出了中国传统文人所特有的认真严谨、勤奋好学、真诚善良、不畏强权等特点。这些风骨精神能持续千年,生生不息,成为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品质,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的文人的传承。在作者的描写中,这些书法家并不是只习书法,而是博学多才。他们的作品体现的也不仅仅是书法艺术,更是整体的学识涵养和文人风骨。谈到这里作者的创作意图也很明显了,他想用民国这些书法文人的传闻逸事强调良好的学识修养、高尚的人格情操对一个文人的重要意义;用民国书法家这一特殊群体的生存状态和人生价值取向,让现在的我们更充分了解书法乃至文人的精神所在。

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作为作家、书法理论家的张晓林身上所具有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说,作家创作的作品就是要净化人的心灵,通过读作品能让人的心灵纯粹起来。从《书法菩提·金明池洗砚》到现在的《书法菩提·民国河南书法人物志》,作者都自觉地承担起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发扬传统书法艺术的重任。而这些传统的精神和艺术是我们的宝藏,是真正的“菩提”。

猜你喜欢

人物志菩提民国
俄藏инв.№2522西夏文《修菩提心》考
《菩提心》创作随想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菩提心系列之2 50×50cm 金潜纸重彩 2015年
人物志
菩提花
人物志
人物志
人物志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