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单簧管的简单介绍

2018-01-24

青年歌声 2018年4期
关键词:乐派泛音单簧管

翼 飞

单簧管在国内被人们习惯地成为“黑管”,而在香港、台湾等地区则被称为“竖笛”,英语Clarinet译音为“克拉林奈”,意大利语为Clarinetto,法语为Clarinette,德语为Klarinette,国际上统称为“克拉尔奈特”。这种乐器使用一枚簧片使乐器发音,为西洋木管乐器之一,产生在17世纪末叶,起源于古希腊,于19世纪末叶传入中国。

最初的单簧管是欧洲古代一种叫作芦笛的乐器,呈圆柱形,没有按键,也没有喇叭口,只有七个音孔。后来,芦笛渐渐演变成了单簧管唯一的直系祖先——沙吕莫管(又翻译成夏吕莫管)。随着音乐的发展,这种乐器也得到了不断的改进。据有关资料证实,第一个改革这种乐器的人是德国的一位乐器制造师,名叫约翰·戴内(Johann Denner)。约在1700年,他在乐器管上安装上了两个键(一个是由左手食指控制的a1音键,一个是由左手拇指控制的十二度泛音键,后者和今天作用不同,泛音键与a1键同时按下后得到b1音)和一个喇叭口,这就是最早由戴内改革发明的两个键的单簧管。从此,便打开了单簧管发展的道路,后经巴托尔特将乐器管身延长,并增加第三个键(低音e,打开十二度泛音键后得到b1音,此时泛音键开孔位置也更靠下,与前方a1键同时按下后得到降b1音);德国乐派创始人约瑟夫·比尔(Joseph Beer)在乐器上安装了第四个和第五个键,增加了四个音(低音升f,降a,十二度泛音为升c2,降e2);到1791年由法国单簧管演奏家、巴黎音乐学院第一批器乐教授之一的格扎维埃·勒费福尔(Jean Xavier Lefèvre)给这一乐器增添到第六个键(升c1,这是欧洲大陆的情况,但在英国为一个由右手食指控制的侧键,起到a1和b1之间的颤音作用)。至此,对单簧管这一乐器的改革历经一个世纪,从戴内到勒费福尔等人历尽艰辛,使单簧管发展到六个键。这个时期,单簧管的演奏技术也有了较大的发展,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创作了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并且首先将单簧管应用于乐队。与此几乎同时,还有德国曼海姆乐派的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施塔米茨父子(J.Stamitz和C.Stamitz)大力发展了单簧管艺术,小施塔米茨更为单簧管创作了20余首协奏曲。

1812年,经著名的单簧管演奏家缪勒(Iwan Mueller)潜心研究,成功地研制出能够演奏各种调式的十三键单簧管,这种新结构的单簧管使演奏者在技巧上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深受人们的赞誉。后来又经Oskar Oehler作了进一步的改进使之更加精巧,并形成了欧勒体系(Oehler system)。当今,德国、奥地利单簧管演奏家大多采用欧勒体系的乐器。

1839年,著名的单簧管演奏家、巴黎音乐学院教授、法国乐派重要人物克洛泽(Hyacinthe Eléonore Klosé)和法国著名的乐器制造商路易·奥古斯特·布费(Louis-August Buffet)两人一起做了大量改进十三键单簧管的工作。他们在引进勃姆(Theobald Boehm)为长笛创造发明的活动圆键体系之后,使单簧管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并于1843年在历史上第一次推出了勃姆式单簧管,后来又结合安迪尔(Andir)精湛的制作理念与工艺,最终形成勃姆体系(Boehm system),尤其单簧管的基本构造很大程度上源于Andir单簧管。当今世界绝大多数演奏家使用的单簧管都为勃姆体系。虽然这一乐器在近代还有新的改进,但从1843年至今历经逾一个半世纪,克洛泽发明的这种勃姆体系单簧管的基本构造一直保持到现在。

19世纪初,贝尔曼先生(Carl Baermann )出版了自己的《单簧管演奏法》(Vollständige Clarinett-Schule),这是全世界最杰出的单簧管教程之一。19世纪末,罗扎诺夫(Sergei Lozanov)和罗赛(Chrysogone Cyrille Rose)等人又分别出版了自己的单簧管教程,尤其是罗扎诺夫,开创了音乐学院的单簧管专业教学,为学习单簧管学生们开辟了正规的学习之路。而罗赛继承并发扬光大了他的老师——巴黎音乐学院克洛泽的单簧管教学方法,并为推广及规范勃姆体系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猜你喜欢

乐派泛音单簧管
高音单簧管的发展历史及在管弦乐作品中的运用
中国乐派形成的思想传统中儒道释的特殊阐发与贡献
论古琴泛音及其在乐曲中的运用
单簧管的革新对其音乐及学派发展的影响
20世纪末单簧管艺术在中国的发展进程
“长安乐派”不甘寂静
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形成、发展及其历史地位
单簧管的演奏与教学
金湘的“新世纪中华乐派”理论及其歌剧创作
笛子“泛音”技巧的表现意义及演奏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