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剧创作如何有效传承人文精神

2018-01-24唐文艳

传媒 2018年21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建构人文

文/唐文艳

当前,中国电视剧创作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人文精神的传承不够。如何将中华文化独特的人文精神魅力通过电视剧创作浸润日常,渗透心间,让人民从内心深处迸发出自信和自豪,是电视剧创作的使命和责任。最近,电视剧《武动乾坤》在海内外热播,已经覆盖了中国大陆和澳、美、加、新等18个国家和地区,还登陆了Youtube大剧独播频道,引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点赞,其中主要的原因是该剧传承了立足于文化和现实的人文精神。今年10月14日,在第29届中国电视金鹰奖颁奖晚会上,《海棠依旧》获评最佳电视剧奖。该剧重立意讲情怀,以丰富细腻的电视语言塑造了血肉饱满的周恩来,将其为国家和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文精神通过点点滴滴的细节讲述给世人。

电视剧对人文精神的传承主要包括关心人类的整体命运、自我生存与发展;关心个体的尊严、价值;关心和珍视各种文化现象;敬畏生存环境;弘扬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理想人格等。对此,笔者结合当前电视剧人文精神缺失的现象,深入思考当下电视剧人文精神的提升路径,以期为社会转型期电视剧的创新发展提供有益思考。

当前电视剧人文精神缺失的主要表现

缺乏对历史的充分尊重。当前,部分电视剧为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通常会对历史和历史人物进行虚构处理以强化冲突、增强效果,人为制作舆论焦点来赚取市场收益,脸谱化、程式化历史人物并不少见。无论是《穿越时空的爱恋》,还是《铁齿铜牙纪晓岚》,或是《甄嬛传》等,许多看似完美的剧情设计与人物形象,都是未经历史考究的臆想。商业化时代,娱乐元素被无限放大,历史与历史人物成为消费对象,对历史的尊重变成了空喊的口号。

偏颇处理反面人物。就电视剧创作来讲,除了要把握细节真实外,还要真实再现正面典型与反面典型。但就现状来讲,当下国内电视剧在这方面还有很大欠缺,尤其是抗战题材电视剧。在许多抗战剧中,作为反面人物的日本兵,其形象大多是猥琐、狰狞的,枪法不准、一打就散……对于反面人物的塑造,这种偏颇的处理方式最终带来了形象扁平化问题,性格不突出、形象不立体、主题不突出,严重制约了电视剧核心思想的正常传达。

过于强调视觉刺激。抗战剧中,手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等“雷人”的画面比比皆是,似乎对电视剧创作者来讲,日本兵死得不够离奇、不够痛快,都无法满足受众的情感需求。还有古装剧中,妖精怪物的形象更是夸张,“狐狸精”必须有尾巴、“鸡精”必须有鸡头,种种造型令人啼笑皆非。这种片面追求视觉刺激的做法,是对电视剧想象空间的一种透支,长此以往,势必会对受众鉴赏能力的提高造成制约,导致受众无法领悟电视剧所蕴含的真正内涵,无法达到人文传达与人文提升的目的。

电视剧人文精神缺失的主要原因

社会低俗文化影响。在“雷剧”“低俗剧”“劣质剧”所架构的拟态空间中,人文价值诉求被肆意践踏、恶搞,现实生活中的苦难、悲情也被娱乐、消遣,生活原本的平凡变为剧中的热闹,波澜不惊变为多姿多彩。传媒文化与社会文化存在密切关系,某种意义上来讲,传媒文化可以折射出社会文化映像,并为了迎合社会文化而“曲意奉承”。一系列“雷剧”“低俗剧”“劣质剧”的热播,本质上来讲是社会低俗文化盛行下受众媒介素养走低的结果。

市场利益驱动。商业化时代,许多电视剧创作主体在市场利益驱动下,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收视率,大量采取猎奇猎艳的创作手法来博取眼球,而对于社会底层、弱势群体的精神却不太关注。盲目追求经济效益,使得电视剧所呈现的快乐、幸福等成为日益廉价的商品,而自我满足的方式也越来越单一,许多终极诉求开始走向具象化之路,人文精神自然缺失。

群体的无意识。由于电视剧受众的人文素养不高,因而无法对电视剧所传达的道德展开客观分辨,对于人文精神的缺失也无法及时意识到,也因此无法对相关问题作出判断。作为孤立个体,电视剧受众能够针对具体的电视剧行为作出相关表达,但当作为群体存在时,他们很容易陷入盲从的怪圈,被动地跟随群体而随波逐流,这就造成了电视剧即使缺乏人文精神,但依然能够取得较好的收视成绩。

电视剧人文精神的提升之道

近年来,虽然国内电视剧开始注重人文精神的塑造,并创作了《琅琊榜》《欢乐颂》《海棠依旧》等精品良心剧,但对于电视创作者来讲,如何实现人文精神的立体塑造和全面提升才是最为关键的问题,对此,笔者以为可以从题材创作、剧情设计和文化诉求三方面入手进行思考。

倡导人性化题材创作。可以说,在当前国内电视剧年产量不断提高的背景下,电视剧题材能否实现人性的回归与升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能否脱颖而出,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创作题材的人性化需要创作者深入生活,将生活点滴记录于心,并通过艺术加工创作使之高于生活,形成电视剧作品。人性通常是复杂多样的,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只有平民化、人性化的创作题材才能全面呈现和表达出人性的复杂性,平民人物的人生经历所蕴含的人性本质通常代表着社会最为普遍的人生状态,只有平民化视角选择才能深入受众内心的最深处,触及受众的灵魂之弦。同时人性化、平民化题材创作,也可以促使社会将目光更多地投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弱势群体,透过电视剧的人性之光来感受社会的人文精神,营造社会人文氛围。如《海棠依旧》作为重大历史题材电视剧,站在人文精神角度塑造周恩来总理,电视剧在弘扬核心价值观的同时,赢得了受众的广泛认同与喜爱,真正实现了收视与口碑的双赢。《海棠依旧》将选题范围缩短在周恩来建国后到逝世这段风云变幻的时期,不仅彰显了周恩来作为国家领袖伟大崇高的一面,而且从平民化视角出发真实呈现了其日常生活,相比于以往的一味赞扬与拔高,这种处理方式显得更为贴切,更加深入人心。所以,人性化题材创作、平民化视角选择,可以将人物塑造得更加生动、饱满,有助于提升电视剧的人文精神。

创新剧情表现框架。创新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驱动力,对于电视剧创作来讲也同样如此,创新突破应该成为电视剧创作者最根本的价值诉求,而不应仅仅局限于已有的剧情框架内。固有思路的突破主要源于创作者对自身的严苛要求,加强理念创新,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才是当务之急。具体来讲,电视剧创作者在实际创作中要力求突破自身原有水平,打破传统的模式框架,或大胆挑战其他新型题材,对现有题材情节设计有所创新。

就现状来讲,国内电视剧在节奏方面普遍存在拖沓冗长、松散疏漏的问题,几个镜头便可表达清楚的内容可能要用1-2集来叙述。英剧《神探夏洛克》第三季开篇,只用了不到四分钟的片长就解释了夏洛克去世之谜,情节紧凑、线索明了、镜头简单,虽然每季只有三集,但却讲了三个案件,让受众大呼过瘾。而反观国内,以电视剧《黎明之前》为例,长达30集的剧情却只讲了一个案件,剧情毫无新意,节奏过于拖沓。所以,国内电视剧要加强创新,不断拓展视野,向国外优秀作品学习,避免低俗文化的侵袭,打破“雷剧”“劣质剧”的语态空间,在确保质量的基础上提升人文品质。

建构合理的剧集文化。建构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剧集化文化体系,将关注点放在人的生存上。此外,从社会文化、女性文化、饮食文化等方面满足受众对身份认同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是未来电视剧实现人文精神重塑与提升的突破点。

客观来讲,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剧集化文化建构,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一方面,电视剧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剧集化文化建构可充分满足受众的个性化情感需求;另一方面,人文精神的发展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具有非常强的理论指导性,能够为我国电视剧创作实践提供人文指导,以明确人文重塑的重点与方向。可以说,韩国电视剧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到位,也是我国电视剧创作需要重点学习和借鉴的对象。如随着《来自星星的你》热播,“炸鸡和啤酒”这一独特的饮食文化符号得到了广泛传播,最终甚至带动了韩国啤酒出口贸易。同时,“生日喝海带汤”“千颂伊同款服装”等也随着电视剧热播在全球范围内生根发芽,使其成了韩国文化的象征性符号,实现了电视剧人文精神的剧集化、细节化建构。

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剧集化文化建构,在丰富电视人文内涵的基础上,可以有效提高电视剧艺术品格,而在人文内涵与艺术品格的双重支撑下,可以从整体上推动电视剧的健康发展,拓展其生存发展空间。作为消费时代文化产品的代表,电视剧有着非常广泛的受众基础,这就需要电视剧站在人文精神的高度进行创作,以满足受众审美需求和人文渴望。通过对儿童、老人、女性等弱势群体的关注来彰显人文内涵,进行电视剧人文精神的文化架构,通过衣食住行等微观元素的艺术升华与符号塑造,将中国特色文化用更为具象化、可视化的电视表达手法加以呈现,进而实现电视剧人文精神的文化细节建构。

总而言之,电视剧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注重人文精神的重塑与提升。人性化题材创作能够创造出更多兼具人文内涵与艺术品格的精品电视剧,创新化剧情框架可让受众充分领悟和接受电视剧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剧集化文化建构可以推动电视剧的全球化传播,实现民族文化符号的广泛传播,以进一步拓展电视剧的发展空间。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建构人文
人文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人文绍兴
建构游戏玩不够
人文社科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