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优秀传统文化浸润英语课堂
2018-01-23徐映青
【摘 要】简要阐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高中英语课堂的基本要求,以及在使用现行的译林版《牛津高中英语》教材进行教学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渗透其中的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中英语教学;文化浸润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91-0018-03
【作者简介】徐映青,湖南省娄底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湖南娄底,417000)中学英语教研员,娄底市高中英语学科带头人。
多数教师认为,传统文化就是国学经典,即古代的诗词歌赋,传统民乐、戏剧等。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是我国古代的圣哲先贤留下的丰富的思想文化遗产,不仅包括各类经典、各种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以及蕴含其中的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等,也包括产生于民间、反映了我国民间文化风采的民风民俗和民间艺术,如赛龙舟、猜灯谜、民族音乐、地方戏剧、相声等。可见,传统文化延续着我们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高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坚持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与时代精神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相结合,与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相结合等。主要内容包括: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等等。《纲要》明确了对高中学生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要求、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因此,在高中教育教学实践中,需要通过家国情怀、社会关爱和人格修养三个层面的教育,培养高中学生做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强,高素养、讲文明、有爱心,知荣辱、守诚信、敢创新的中国人。
作为教师,要熟悉教材体系,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材,充分利用教材的各个板块内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渗透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本文以湖南省统一使用的译林版《牛津高中英语》教材为例,探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一、在导入环节融入,给学生进入文本的新方式
恰当的导入,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新的教学内容上。在导入环节,教师就可以巧妙地加入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给学生一种新的打开英语课文的方式。
例如,在第九模块第三单元Reading National flags colours and cultures 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冉冉升起的场景,或者电影《战狼2》中五星红旗出现的场景,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国旗的来历以及它的象征意义,再过渡到了解其他国家的国旗,以此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和平的生活。
又如,在第九模块第四单元Reading Biblical idioms in English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回顾中华优秀文化中的成语、谚语、典故等过渡到英语中《圣经》的习语,进行文化对比教学。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首先在大屏幕上展示一组图片,然后让学生快速说出一个成语,说出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以及它的寓意,并试着翻译成英语。如:“杯弓蛇影”,mistaking the reflection of a bow for a snake;“塞翁失马,焉知非福”,A loss, no bad thing or a blessing in disguise.图文并茂、耳熟能詳的经典成语及其背后的故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教师接着给学生展示一句英语,“Keep me as the apple of the eye.”让学生猜猜它的含义,学生大致能猜出其中的意义,但不知道其来历。教师在肯定了学生的思考和回答后,告诉学生它源自《圣经·旧约·诗篇》第17章,翻译成中文是“求你保护我,如同保护眼中的瞳孔”。教师接着继续启发学生试试用一个中国的成语来翻译它,学生很快想到了“掌上明珠”“心肝宝贝”等成语来表示特别珍视的东西。这时,教师再让学生看一句话:“The punishment is to be a life for a life, an eye for an eye, a tooth for a tooth, a hand for a hand and a foot for a foot.”要学生思考,翻译这句话,并探索它的来历。这句话来自《圣经·旧约·申命记》的第19篇,摩西受上帝之命,成为在埃及做奴隶的以色列人的领袖。他发布法令:“要以命偿命,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手还手,以脚还脚。”汉语中“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亦是如此。基于之前的铺垫,此时学生思维很活跃,他们还想到汉语中的“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可以用来表达这个意思。
通过中外文化对比的精彩导入,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新课文的学习。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引导学生思考中西方文化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各自的语言之美、历史之远,有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增强文化意识,增加文化底蕴。
二、在新授环节渗透,不断启发学生读透文本
教材单元主题语境承载着丰富的教学素材,包括大量中外的经典作品。教师可以通过精选精讲,在新授中不知不觉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内涵,引导学生将教材读厚,将课文读透。
例如:在第三模块第二单元Project,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haracters的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基本掌握了英语的发展历史后,鼓励学生探究学习中国汉字的发展演变,从而掌握中西方语言发展的共同和不同之处。首先,教师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是谁(Who),什么时候(When),如何(How)发明了汉字,再让学生仔细阅读,找出文中提到的汉字的四种不同构成方式(Types)以及经典的例子,用英语来表达这些汉字的构成及含义,体会中华文字的魅力。教师可举一个“好”字作为例词,来启迪学生的思维,“好”字,左右结构,由“女”和“子”合成一个字,可代表妻子(wife)和丈夫(husband),母亲(mother)和孩子(child),母亲(mother)和父亲(father),或者女儿(daughter)和儿子(son),不同的人对于“好”字可能有不同的理解,教师可让学生思考:以上提到的人物关系要如何处理才能体现一个“好”字呢?然后再让学生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写出自己最喜欢的汉字,并用英语告诉大家,该汉字的构成、自己理解的含义以及喜欢它的原因。最后鼓励学生在学好英语的同时,不要忘了自己的母语,说好中国话,写好中国字,对中国的语言、文字充满热爱,并向全世界传播中国文化。
又如,在第七模块第二单元Project Magic needles Chinese acupuncture的教学中,介绍中国的“神针”——针灸的发展历史、作用以及在世界的影响。中医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观看专题纪录片,或者讲述“神针”是如何挽救人的生命的故事,从而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医学(即中医),让中医走出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医。
三、在拓展环节补充,加深学生的文化认知
教材内容有限,需要教师通过拓展和延伸教学,引导学生读厚教材、拓宽视野和加深认知。例如:在第三模块第三单元 Lost civilizations中,介绍了庞贝古城和中国楼兰古城的历史,教师可以拓展讲述楼兰古城的辉煌、丝绸之路的由来,这样既学习了中国古代的辉煌历史,又让学生更加明白“一带一路”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在第三单元Project The father of Western philosophy的教学中除介绍西方哲学之父外,教师可以拓展介绍中国的百家争鸣、汉唐儒道、宋代儒学等,尤其可以介绍儒家思想对我们的影响。
再如,在第九模块第四单元Project The White Horse Temple介绍了中国佛教圣地之一白马寺的历史。教师可以拓展介绍中国的其他佛教圣地(如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补充说明它们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以及佛教为丰富中国传统文化所作出的历史贡献。
四、在练习和作业环节,引导学生开展创新性文化学习
《牛津高中英语》教材练习中也有机融入了中华传统文化内容。比如:第八模块第二单元Turandot in Beijing 介绍了意大利歌剧《图兰朵》,该篇阅读补充练习E语篇讲述的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故事中梁山伯和祝英台的婚姻遭到父母反对,双双殉情。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索“从故事里学到了什么?”也可以展开讨论:“如果你是当年的梁山伯或祝英台,你会去为爱情殉情吗?如果你是梁山伯或祝英台的父母,你会反对他们的婚姻吗?”“在当今社会中,丁克家庭、闪婚闪离、大龄剩男剩女被逼婚的现象不时存在,你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如果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遇到困难、挫折时,你怎么办呢?”教师还可以结合新闻里发生的学生逃学逃课、自杀等现象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以此培养学生批判性阅读、发散性思维的能力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鼓励学生在学习、生活遇到挫折时要勇敢去面对,珍爱生命,大胆追求理想、幸福,这也是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識对当今学生提出的新要求。
利用《牛津高中英语》教材的Project板块,让学生充分体验文化。教师可以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动手设计Project,一起体验,共同完成。例如,让学生在学习了国外的节日习俗之后,通过查找资料,创设真实的情境,共同展现英语版的中国传统节日风俗,如pay a New Year call (拜年)、make dumplings(包饺子)、go to the temple fair(逛庙会)等。
综上,《牛津高中英语》教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语篇、练习文本中,教师可以在课前、课中、课后环节适当地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和浸润。“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生的文化意识、思维品质,不完全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要通过教学,引导他们细心去品读,用心去感悟,用情去感知,从而一点一滴地培养起来的。唯有如此,才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培育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