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团:青年在乡村振兴中成长
2018-01-23
我首先要对来自台湾的公益组织、志愿者表示敬意。我从2005年开始就向台湾学习,学什么呢?学你们的台湾农会,那么后来我大概去过台湾12次,去了日本5次,去了韩国4次,全是学一个东西,就是中国要乡村振兴,到底这条路该怎么走?到底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组织?要用怎么样的人才才能够把中国将近14亿人口的大国八九亿的农民带上一条康庄大道呢?
所以为了这个事儿,从2005年走到今天,走了这么长时间,我跟台湾农会的很多人都是朋友,当然我知道这次来这个基金会的不是这样的一批人。但是我跟你们也学过很多,学什么呢?学你们的社区营造,而且你们的社区营造在这个乡下比在城市好,有好多新的创造。
那我今天想要说的是什么呢?我觉得两岸有很多东西是类似的,就从我自己的认识来看,讲两个故事,一个是台湾的,一个是我们大陆的,都是讲青年的故事。
台湾有一个青年叫赖青松,我不知道你们知道他的有多少台湾人?还是只有几个人知道的。这个人他其实是国外学成回来的一个硕士,很年轻,他就觉得我在台北的工作一眼就能够望穿,我到老了退休了也不过就是这样。第二个,也是个硕士,他就觉得城市的生活对孩子的童心不是一种培养,他不希望他的孩子在城市的水泥森林里,他觉得大自然最好。所以这个硕士就把台北的那种富裕生活给抛掉了,自己带着老婆、孩子到了乡村。然后就去做一个农夫,去种稻子。他种的稻子结得还挺好,而且他因为有现代思维,他第一次种稻子不会种怎么办呢?就跟我们今天讲众筹是一模一样的,他就跟朋友们说,这个稻子多少钱一斤,然后让他们先买回去,大家先交了钱,不就有初始资金了。经历几次后稻子种成功了,他自己已经有了初始资金,而且还把这个稻子改良了。
我就是在海南岛一次青年的论坛里认识他和好几个年轻人的,其中他给我的印象最深,后来他送给我一本书,就是讲他怎么种稻子的故事。那像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像新故乡文教基金会的廖嘉展、颜新珠等。我那时候就在想,为什么这样的一群高智商而且还是国外回来的年轻留学生,他们的栖息地不是城市而是农村?
无独有偶。过了大概10来年,和赖青松、廖嘉展、颜新珠他们那个差不多,我现在要讲的是两个“家齐”的故事。他们是两个大陆的年轻人。大概去年11月份的时候在成都,然后这两个“家齐”其中有个叫辜家齐。他就来找我,说他是从耶鲁大学毕业,学的什么呢?学的人工智能,而且是研究生毕业。他说他在那个耶鲁的时候就在想,中国的农村要怎样才能够兴旺?这个问题的症结到底在哪儿?本来他回来以后,是可以找到最好的工作、拿很高的薪水的。但是他去了农村。先到了一个地方,黑土麦田,然后自己试验了一下,觉得不大行。就想这条路到底怎么走?就开始摸索。他就带了另外几个人,其中有一个跟他同样名字的叫张家齐。他们就组织了一个叫“黍苗公益”。
那么这两个“家齐”后来就机缘巧合找到我。找到我以后,我就给他们讲,十几年前我到台湾,我学了台湾衣会什么什么东西,台湾的年轻人像赖青松,像这个廖嘉展,像这个颜新珠他们夫妇,他们是怎么做事情的。他们怎么和农村连接在一起的,然后他们就给我提了无数个问题。我说我一下子也回答不了这么多,于是我就把我的一些文章、论文发给他们。
结果发给他们以后,后来我去四川那几次就打电话,“杨老师你来了”,就到机场去接我,然后送我回机场。我到哪里,跟到哪里,我就说,就差上厕所没跟了。所有的路都跟。而跟着是为了什么呢?就是提问题,我记得清清楚楚的在这个车上坐的时候,这个张家齐拿这么厚一沓全是什么呢?全是我的论文。然后呢问一个问题,打一个钩,问一个问题打一个钩。也就是说真是认真学习呀,就这样的学习态度,我也是当教授多年,带了很多学生,头一回遇见像他这么认真学习的。为了什么?就是想探索中国乡村振兴之路。
有次我笑着问他们,我说你们俩名字都一样,家庭的家,整齐的齐,我说你们怎么回事儿,你们是不是跟约好了似的,都起了同一个名字?后来他们自己说,还不是因为我们那个父母都想着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吗”。也就是说我们中国的这种传统人文的理念是从上一代传到下一代的。这个“家齐”是英国一个著名大学的留学生。两个都是硕士,两个都23岁,然后组织这个“黍苗公益”就想着怎么样来把乡村振兴做起来。
后来我们就一起共同讨论设计一个和我们乡村振兴直接有关的项目,叫“百乡工程”。“百乡工程”简单地说其实这个意思不是一百个乡村,实际上就是想为了乡村振兴的同一个目的,我们把方各面的人,往上往下、互联互通,结成一个社区集群。
那么这样的一个社区集群,每个人可以选择你想做的事情,也可以跟别人去交流。5月29日,我们在中国社科院召开了一个叫“百乡工程新闻发布会”。那么这个新闻发布会又有供需见面的两个方式,让大家了解需方是想干吗,供方想干吗。那么这个“百乡工程”里的人才计划就是一个重点计划。我们让“家齐”他们组织了一个青年工作会到我们试点的赤峰经棚镇,在内蒙古这个地方,和当地的大学生结合起来,成立5人青年工作队。
而且我们在当地的试点还理出了一整套叫做“做规划、好产品、卖好价、搭平台、建组织、推人才”的模式,用微生物技术和新农业技术相结合,先在产业兴旺上突破,但同时由党来带政府,然后再带农民的综合性合作组织,类似台湾衣会这样。
我很希望臺湾的青年跟大陆的青年能够携手共建,为中国大陆填平这个洼地,我们现在的乡村是洼地,大家都知道。填平这个洼地,为中国未来,从现在到2050年33年真正强起来、富起来、站起来而共同努力。
好,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