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县古树名木保护现状与前景思考
2018-01-23楚立志
楚立志
古树名木是自然界和前人留下的珍贵遗产。对湘潭县域内的古树名木进行了调查登记,对古树名木的分布、等级、观赏特性进行了分析,对古树名木保护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湘潭县位于湖南中部,南岳衡山北部,属中亚热带东部常绿阔叶林亚带,按植被区系划分,属华中偏东亚系。过去对天然植被破坏严重,致使大部分林地均为次生植被和人工植被。由于湘潭人民自古有着“不破坏风水”的自然哲学观念,在房前屋后以及风水林地,至今保存着一些古树名木,成为当地美丽的风景线,也容易被人们记在心头,成为乡愁的载体。
古树名木是自然界和前人留下的珍贵遗产,是研究自然科学领域内诸多学科的活标本、活文物。搞好现有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对于加速生态建设,实现生态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为了搞好全县的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工作,我们根据全国绿化委员会2016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的意见》,按照《全国古树名木普查建档技术规定》,对全县的古树名木进来了调查和建档工作。现将古树名木的保护现状分析如下,并对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
湘潭县古树名木保存现状
湘潭县古树名木的分布。对全县古树名木的调查表明,目前湘潭县有古树名木787株,遍布全县17个乡镇,255个行政村。按照全县林地面积148万亩计算,每2000多亩林地才保存有1株多古树;按全县国土总面积计算,平均5000亩才保存有1株古树,古树名木的保有量相当低。其中保存最多的是花石镇,有121株;其次是中路铺镇,有108株;其他保存古树名木在40株以上的乡镇有:射埠镇69株,易俗河66株,青山53株,锦石50株,排头48株,分水41株。全县各乡镇古树名木分布情况见表1。
湘潭县古树名木的等级。按照全国古树名木分级标准,湘潭县一级古树(树龄500年以上)22株,占古树名木总数的2.8%;二级古树(树龄300-499年之间)148株,占古树名木总数的18.81%;三级古树(树龄100-299年之间)509株,占古树名木总数的64.68%;名木8株(不受树龄限制),占1.02%,集中在乌石镇彭德怀故居。
湘潭县古树名木的观赏类型。古树名木在园林景观中,除了树形优美外,其观赏功能主要有赏花、赏叶、赏果。根据湘潭县古树调查统计,共有各类观花、叶、果的植物237株,其中观叶植物150株,赏花植物54株,观果植物33株。
观花树种中,种类主要有白玉兰、桂花、樱花、凤凰木、白花橙木。中路铺镇金石村的白玉兰树,胸径70cm,树冠近10米,每年春天白花满树,1株树就有种花海的感觉;河口1株80cm的丹桂每年秋天香飘数里,繁花落地,一片金黄。
观叶树种中,红叶植物有枫香、乌桕、三角枫等,计131株,黄叶植物有银杏、黄莲木等,计19株。中路铺镇石潭坝村的古银杏群,每年秋季一片金黄,吸引了湘潭、株洲、长沙等地游客前来观赏。
观果树种主要是冬青、皂角、飞蛾槭、柚子、红豆树、南酸枣、构骨等,共33株。冬青的红果、金黄的柚子、下垂如丝绦皂角、圆圆的南酸枣都是一道美景。
湘潭县古树名木保护面临的问题与思考
存在的问题
一是安全问题。古树历经数百年沧桑,存在大量枯死枝条,易形成安全隐患,一旦遭遇恶劣天气,枝条掉下来,砸烂别人的住房,车辆、甚至还伤及行人,受害者以此为借口向林业部门索要赔偿,如白石杏花村皂角古树打烂房屋后形成的上访。
二是管理责任问题。有的住房在古树之下,但住户又不是古树的管理责任人,古树掉下来的枝叶堵住了屋面排水,造成房屋的损坏,住户要求赔偿。如中路铺桃树村的古银杏树。
三是古树造成的自然灾害问题。古树在地质灾害的影响下一起滑坡,对周围群众造成一定的损失,而群众以古树作为造成损失的原因,提出赔偿要求,如石潭镇甘露塘村的椤木石楠。
四是古树造成的环境问题。2012年易俗河鎮八角村的古枫树被龙卷风吹倒在池塘里,倒下来的古树在池塘里造成了污染,塘主提出比较高的赔偿,而目前古树保护的资金非常有限,无法满足对方的要求。
对古树名木保护的思考
一是加强宣传,提高人民群众对保护古树的意识,以县、镇、村三级联合的方式来保护古树名木,加强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建设,让广大人民群众提高对古树名木保护的重大意义,了解保护古树的基本知识,政策法规,提高保护古树名木的自觉性。
二是加强对古树名木保护的立法。古树名木的保护是各级政府的责任,请求人大尽快制订地方性法规,加强对古树名木的保护工作。
三是对于邻屋的古树,如果保护级别特别高,保护的意义重大,建议采取迁屋保护;对于保护价值不高,安全隐患大的树,建议通过法律手续将其伐除,从保护名录中销户,以消除安全隐患。
四是加大保护古树名木资金投入。古树名木保护是社会公益事业,由于古树名木年龄很长,生长势较弱,保护投入大,要广开渠道筹措资金,进一步争取政府追加财政预算。
五是加强科技支撑,搞好古树复壮,开展古树名木抗病虫的研究,加强立地条件的保护,适当采用生物技术恢复古树名木的生长势,延续生命历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