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照点视角下时空隐喻初探
2018-01-23樊宁
樊宁
[摘要]在时空隐喻中,对观者参照点和时间参照点的论述由来已久。视点观由于涉及了参照点和目标事件之间的区别,在阐释指示性时间结构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参照点;视点;指示性时间结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7)04-0145-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04.071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一、引言
从空间到时间的映射问题由于涉及到从具体和永恒的角度来描述抽象和短暂的对象,因此一直以来都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在时间的空间隐喻研究中,通常存在两个视角:观者在动(moving ego)和时间在动(moving time)(如,Clark 1973)。在观者在动隐喻中,观者(时间经历者在语言上的表征)相对于静止的时间而运动(如,We are approaching Christmas.),我们把它视为以观者为参照点(ego-RP)的隐喻;在时间在动隐喻中,时间相对于观者而动(如,Christmas is approaching.),我们把这类隐喻视为以时间为参照点(time-RP)。本文首先讨论了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区分观者参照点和时间参照点的意义;其次,从视点观入手,讨论了在指示性时间框架内区分参照点视点和目标事件视点的必要性。
二、英汉语中区分观者参照点和时间参照点的必要性
Lakoff和Johnson(1980)认为在英语中时间隐喻概念化会产生明显的矛盾现象。如:(1)a.In the weeks ahead of us…(表将来);b.Thats all behind us now.(表过去);c.In the fol-lowing weeks…(表将来);d.In the preceding weeks…(表过去)。在a和b中,“将来”在我们前面,“过去”在我们后面;而在c和d中,“将来”则位于我们之后,“过去”则位于我们之前。他们继而指出c和d中的时间具有隐喻连贯性。主要是由于其中的时间被概念化为具有前后方向性的移动物体,且运动的方向是朝前的,也即preceding weeks于过去“先”发生;following weeks于将来“后”发生。虽然他们没有明确指出时间参照点和观者参照点的区别,但其对运动物体前一后方向性的隐喻投射(该视角与“前”、“后”所固有的区别无关)、隐喻连贯性及一致性的研究却已指出了独立于观者的时间参照点概念。
因此,例(1)a和b中的参照点是观者(ego);而在c和d中则是时间。该时间与观者似乎具有某种空间上的“对等性”,但该对等性由于隐喻的作用映射到特定时间概念上时,却产生了意义的改变,从而出现了一些看似矛盾的表达方式。如,(2)a.Were looking ahead to the following weeks.b.Christmas is coming and New Year is following right behind.在a中,were loo-king ahead采用观者参照点,观者we相对于静止的时间而动;the following weeks则采用了时间参照点,weeks相对于观者而动;在b中,coming运用了观者参照点,也就是隐喻视角所指的“现在”。相对于观者而言,圣诞节被概念化为在将来或是过去出现;而following right behind运用了时间(事件)參照点,即Christmas comes before New Year.时间(事件)“新年”被用来定位“圣诞节”。从例(2)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个不同的参照点同时出现在一个句子中,并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由此产生了看似矛盾的隐喻义。
区分观者参照点和时间参照点的必要性同样体现在汉语中。如,汉语中的(3)“前年”、“后年”都与时间为参照点而与观者无关,它们类似于英语中表时间的before和after,且只用于“年”和“天”中。又如,(4)八点前;春节后,同样是只以特定时间为参照点。但在下例中的词都包含了观者参照点,因而它们指称的时间都与将来、现在或过去相关。(5)a.前途;b.眼前;c.回顾,a指位于观者前面的“路”,即将来;b指与观者相关的现在;c指转过头去看,即过去。在此例中,观者所面向的都是将来的时间,即都是以观者为参照点的观者在动隐喻。因此,与(5)不同,(3)和(4)都是以时间为参照点的时间在动隐喻,即把时间比喻成滚滚长河,“我”(静止的观者)站在岸边看长河滚滚流过,先通过我视野的水流在前面(隐喻“过去”的时间);后通过我视野的水流在后面(隐喻“将来”的时间)。(5)则是观者面向将来的观者在动隐喻。这也解释了为何(3)中的“前年”与(5)中的“前途”,同一个“前”字,所隐喻的时间却正好相反的原因。又如,(6)a.我们要团结一致向前看。b.若干年后人们回头看…c.在这些问题上,我们要往前看而不是往后看。在a和b中,“前”、“后”与观者相关,“回头看”完全以观者“头”为参照,也仅指过去。但c中的“往后看”具有模糊义,指代相反的方向性,即“后”既可指位于“过去”的观者之“后”;也可指位于“将来”的、存在于观者之“前”的时间序列之“后”。该模糊义还可体现在下例中,如,(7)a.他这个人有个特点,决不往后看,不走回头路,不吃回头草。b.30年前谁能想到会有今天的局面?再往后看,两国经济关系的大发展是在意料之中。a是典型的以观者为参照点的观者在动隐喻,因此,“往后看”指过去的时间;而b则指位于观者之“前”的“将来”、(与观者方位相反的)时间序列之“后”。所以,b同时兼具了观者在动和时间在动两种隐喻义。就前者而言,观者从“30年前”走到了“现在”,且还将向着“将来”继续前行;后者的运用如前面的例(3)和(4),此处不再赘述。endprint
此外,(7)b还可从视点观(perspective point)来论述,如下图所示。
在图1中,时间场景包括目标事件(target event)“两国经济关系的大发展”参照点(reference point)——观者的位置(从其语义关系推知),由“现在”这一“观者中心”经验体现。相对于参照点“今天”而言,TE被设定在将来。这一设定是通过两个时间性事件——“两国经济关系大发展(TE)”和体验者位于“今天(RP)”之间的时空关系产生的。同时,RP占据了主体地位,TE则居于次要焦点位置,即兰艾克(2008)所指的界标,它标示了该关系述义中其它被次突显的实体,并为射体的定位提供参照点。此外,此例还说明了视点被设定在参照点上,而非目标事件上。再看下例,(7)c.春天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在此例中,时间场景是通过TE(春节)和隐含RP(体验者所处的位置)来体现的。但与b不同的是,c中TE居于主要焦点位置,即兰艾克所说的射体,它是最突显的参与者,是该关系侧显中的图形,标示了该关系述义中被聚焦的一个实体。因而,如图2所示,我们对c中时间场景的观察是通过TE视点来进行的。
三、参照点视点和目标事件视点在英语中的区别
Evans(2013)指出指示性时间框架解释了目标事件和参照点之间的关系。参照点解码与观者空间位置之间的关系;目标事件解码的是与观者相关的时间轴上前/后位置。
我们知道,指示性时间框架论元结构可由解码空间运动关系的结构扩展而来。解码空间场景的论元结构可通过保留主语为图形、宾语为背景(参照点)来解释图形一背景的区别。作为背景(参照点)的实体一旦出现在主语位置,就会产生语义不规则性,如,(8)a.The car is behind the house.b.*The house is in front of the ear.例b中不规则性出现的原因是主语只能由显著性更强的语义论元来充当。在该例中,位于主语位置的图形(射体)显著性更强,位于宾语位置的背景(界标)显著性相对较弱。所以,对a的直接顺序倒置导致了b语义不规则性的出现。
在指示性时间框架的词汇概念中,参照点由以观者为中心,用以定位目标事件的空间位置构成。参照点类似于空间场景中的参照物(reference object)。但从语言学视角来看,参照物必须为界标。在参照点视点结构中,由于参照点的地位被突显,因而不再位于界标位置,而是位于射体位置。这种位置的转换导致了参照点视点指示性时间框架的语义不规则性。如,(9)New years eve is/lies in front of us(TE PP)此例属于表“将来”的指示性时间框架,以TE PP为词汇概念,也属于以观者为参照点的观者在动隐喻,相当于前例中“前途”的隐喻义。但如果用RP PP的结构来表达上例,*We are/lie behind New years eve(RP PP),语义不规则性就产生了。此例的本义为相对于由we解码的参照点而言,目标事件New years eve位于将来,但由于目标事件New years eve出现在界标的位置,空间关系中的时间实体出现在被指示(界标)的位置,导致了该例的语义不规则性。
此外,在指示性时间框架表示“最近临近”(proximal immi-nence)义时,RP PP结构同样会产生语义不规则性。如,(10)We are around the comerfrom Christmas,但TE PP结构则是符合语义的,Christmas is around the comer.所采用的视点不同,造成了可接受性上的差异。但在表示“临近”义时,RP PP结构则不产生语义不规则性,如,(11)We are approaching Christmas.此例的TE PP结构也是符合语义的,(12)Christmas is approac-hing.但在英语中,Christmas is approaching us则不符合表达习惯。此例中的approach之后只能跟不及物论元结构。如果要表达“临近”义,则可采用由介词引导的倾斜结构:Christmas is moving towards us原因在于此例中动态事件Christmas是非指示性的,因而由介词towards引导的倾斜结构正好提供了该事件所缺的方向性信息。
在表示“临近”义时,Evans(2013)认为语义选择倾向对决定目标事件是否适用于解释“临近”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The car is approaching中主语不具备时间意义,因而该例不具有“临近”义,原因在于对“车”的感知性理解并没有被设定在“将来”。如,例(12)中,“圣诞节”的感知性理解被设定在“将来”,因而具有“临近”义。主要原因在于“车”和“圣诞节”在类比上存在差异,“车”虽然与指示中心并未共存于同一位置,即在某种意义上(该意义实际是理解偏误)可以理解为“车在慢慢靠近”,但它与我们的感知性理解是即时共存的。又如,(13)The earthquake is approaching中“地震”由于是通过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形成的,因而它具有时间意义,可表示“临近”义。由此可见,在研究时间性指示结构时,主语的选择需要以合理的语义选择倾向为指导。
四、结语
本文首先从研究时空隐喻的经典视角——参照点入手,讨论了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区分观者参照點和时间参照点的必要性。其次,通过引入视点观,我们从参照点视点和目标事件视点两个角度分析了二者的区别以及由于视点的选取不当而可能导致的语言使用中不可接受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