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及对策

2018-01-23谭娇艳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7年22期
关键词:中华中华民族政治

谭娇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种族演进过程中形成的理论化和非理论化精神成果的总和,包括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中华传统文化已经渗透到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内化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特征,在社会发展和意识形态变迁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繁荣发展为条件,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当代大学生,理应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因此,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把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毋庸讳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教化和价值导向功能;另一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利用和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学习素材和载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凝练而成的文化精华,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具有重要的教化和价值导向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曾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精神支柱,融入每一个华夏儿女的血液。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可极大的丰富思政课程的内容,优化思政課程的内涵,推动思政教育向积极、科学、理性的方向发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利用和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同样如此,不可能凭空进行,需要具体的学习素材。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为公”“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意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气节;忠孝廉耻的荣辱观念;“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以及自强不息、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等。几千年来这些优秀文化传统发挥着潜移默化、“水滴石穿”的教化功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则可以充分利用和挖掘这些内容,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主要内容和载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对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进取精神,以“天下为己任”的民族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大爱无疆、大公至正”的博爱情怀等等。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的渗透中,影响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大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怀,另一方面有助于大学生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保持高贵的民族气节。此外,还有助于大学生人格的健全和道德修养的提升。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怀

中华民族是最古老的民族,长期以来保持大一统而长盛不衰。之所以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就在于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家国情怀,十分注重弘扬爱国精神,历代圣贤留下的诸多作品就是其生动的诠释和体现。如北宋著名诗人范文正曾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南宋大诗人陆游虽然身份卑微但却忧国忧民,一生始终铭记“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情怀。南宋文学家文天祥发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表达了作者敢于为国献身的精神。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曾呼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和担当意识,清末禁烟功臣林则徐更是秉承“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清末革命家徐锡麟高唱“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的革命之歌。一言以蔽之,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历代先贤淬炼出来的民族精神的精华。大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极大地激发他们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怀和担当意识。

有助于大学生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保持高贵的民族气节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而不倒,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华民族在面对外敌入侵或各种灾难时,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保持高贵的民族气节。正是这样一种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贵的民族气节,才最终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这样的例子俯首即是,如战国时期的孟子一生坚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生信条。《礼记·儒行》有云:“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进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民族气节和个人品质。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政治情怀。明代诗人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真情流露。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中华历代仁人志士始终秉持气节重于泰山,利欲轻于鸿毛的人生理念。正是古人留下的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助于大学生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保持高贵的民族气节。

有助于大学生人格的健全和道德修养的提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代表和典型,始终秉持以培养人的独立人格和提升人的道德修养的为宗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为己之学”,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特别注重自身人格的健全。通过不断的学习,加强自身修养,使自己的人格和道德修养接近“圣人”,成为高尚和有理想之人,最终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培养人的健全人格,主要是教导人们如何为人处世,以及如何完善自我。毋庸置疑,在大学生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大学生,应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endprint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除了具有培养人的独立人格外,还具有提升人的道德修养的重要作用。某种程度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即是圣贤文化,是修身养性的道德教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有崇尚道德的优良传统。特别是其中所宣扬的仁爱、勤俭、诚信、慎独等道德修养和品质,几千年来根植于人们内心。如儒家追求的仁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朋友交,言而有信”“静以修身,俭于养德”等,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助于大学生人格的健全和道德修养的提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教育部下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不少问题,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还明显不足,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阐释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待完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升,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合力有待加强等。针对这些问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改进教学方法,加强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队伍建设,构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心的校园文化。

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改进教学方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纳入高校学科体系,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开设相关的必修课、选修课,同时修订和完善已开设的相关课程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是高校教育的主阵地,在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在课程设置和安排上应开设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必修课及选修课,课程内容的设置应尽量多元化,具体如语言文学、历史、艺术等,这样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著名学者刘梦溪先生认为,为了使文化传统得以承续与重建,有三条途径比较行之有效。第一是文本经典的阅读,第二是文化典范的熏陶,第三是礼仪文化的熏习。全国政协委员朱永新同志曾提议将国学与中医、书法与国画、昆曲与京剧、古琴与武术、年画与剪纸、传统节日与基本礼仪等融入教学课程。此外,在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的同时,教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还应不断优化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通过各种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手段,将大学生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殿堂。

加强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队伍建设。当前,虽然多数高校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但由于部分高校的师资力量薄弱,质量良莠不齐,加之极少数教师职业道德素养不高等现象。针对这一现象,要将中华传统文化落实到高校思想政治课堂中,就必须建立一支责任心强、质量过硬、有一定教学经验的师资队伍。第一,思想政治课教师要端正自己的教学态度。高校要定期的对思想政治课教师进行培训学习,以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端正其教学态度。第二,思想政治课教师应不断丰富自己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储备。教师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职责。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自觉加强文学、历史、艺术等方面的知识的学习,进而以自己良好的人文素养和人格魅力影响、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第三,思想政治课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授课能力。当前,新兴媒体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方式。因此,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加强学习,不断改进自己的授课方式,熟练的操作和使用新的教学设备,用更加符合时代、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手段进行授课,以增强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构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心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具有普适性和学生易于接受等特点,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感化着学生,对大学生陶冶情操、人格塑造等都具有重要作用,是中华优秀传統文化人心入脑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营造良好的优秀传统文化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又一重要途径。首先,在校园文化硬件建设方面,高校可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渗透和浓缩到学校建筑(教学楼、图书馆、校史馆等)及各种人文景观、名人塑像中,使大学生的灵魂和身心无时不刻不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洗礼。其次,在校园文化软件建设方面,高校应在校徽设计,校歌、校训创作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并结合校史、名人名言、橱窗、广播等校园文化,从而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再次,还可以通过举办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国学经典”讲座,演讲、征文比赛,知识竞赛等。学生会还可以成立如书法、国画、篆刻、剪纸、京剧、武术等各种传承传统技艺的学生社团。再次,学校可以利用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中国传统节日来开展活动,深化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让学生了解并热爱传统文化。此外,还可以开展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领悟和体会知行合一,引导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培养大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弘扬民族精神,是高校的责任与使命。因此,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其中蕴含着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宝贵精神财富,对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教育和培养大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等教育具有重要作用。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华中华民族政治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