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转绕的功德植入佛教景观路线的设计中
2018-01-23廖倩
廖倩
在藏地我们能经常看到当地民众转绕佛寺、佛塔和佛像。而这样的行为能产生无量的功德。本文意在将这种转绕的佛教行为,巧妙地植入到汉地佛教场所景观的旅游路线设计上,提升游客的旅行价值,从而更意乐地接纳佛教文化。
“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歌曲《那一世》的歌词,出自1997年朱哲琴专辑《央金玛》中的《信徒》)这句歌词不知触动了多少人的心灵,但往往亲身体验后才发现,经济时代下的佛教旅游场所,大多只注重对佛教原始景观表象的展现,亦或是只有对佛教符号的视觉化设计表达。对于佛教文化的传承在规划和设计上笔墨不多,相反是越来越重的商业氛围。对佛教景观的开发和设计,其目的应是弘扬佛教文化、传承佛法精神。对于文化的渗透应贯穿于景观设计的每一个环节。佛教文化的传递方式又需要顺应现代游客的特点。对此,我们可以学习藏区生活即是修行的模式,将佛教的某些最吸引人的文化直接植入到游客的观光行为中。
佛像、佛塔和寺庙建筑,是必不可少的3大佛教景观组成要素,也是佛教文化的主要载体。但这些载体所传达出的文化与游客内心的价值取向不匹配,导致大多数只被当成景观来观赏,而失去了普法道具的本意。那什么样的佛教文化能顺应现代游客的需求,也更能被游客所接受呢?佛教中提到的功德即是其中之一。
想最大化地获得利益,是当今时代大多数人的心理欲望。简单、直接、不刻意,则是大众对文化信息接收方式的要求。那么,怎样做就能在佛教场所轻松获得巨大的利益和功德呢?转绕佛、塔、寺即能获得功德。《右绕佛塔功德经》中就讲到绕佛塔的功德。《波斯匿王教诫经》中也讲到:“若人以净心,绕佛塔佛像,来世怨敌敬,具德成法器。”(索达吉堪布,右绕佛塔的功德,来源于http://www.xuefo.net/nr/articlelo/103796.html)这里提到的转绕心态是清净心,而游客在游览时并非都能具备这样的心态。但在《前行广释》中又专门讲到:“缘三宝所造的善业,转绕也好、称念也好,即使是无心的,也有极大果报。”(华智仁波切:《前行广释》,索达吉堪布译讲,第7册)如此极具吸引力的佛教文化全可以与游客的参观路线巧妙地结合起来。即使游客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仅仅依照场所设定的旅游行进路线,围着佛寺、佛像、佛塔向右转绕,也能让游客在不经意间收获巨大的功德。
具体可以怎样做呢?首先,要观察游客的行为模式。沿着指示路线向前行径是每一个游客自然遵循的参观规则。因此,向哪一方向前行以及如何行径,完全由当初的规划设计决定。只要我们如礼如法地引导,就能用这种简单、直接、不刻意的设计让游客在不经意间,毫无造作地完成转绕的佛教行为,并由此获得不可思议的善行功德。
接着,要本着尊重佛教场所文化的思想,准确找出佛教中有关转绕的要求,通过设计的引导来规范游客的行为。比如,很多佛经里都提到向右转绕,特别是《右绕佛塔功德经》中讲到的每一处功德都是以“斯由右绕塔”(《右绕佛塔功德经》,唐于阗三藏实叉难陀译)结尾,以此来强调向右转绕的重要性。因此,转绕必须是按顺时针的方向行进。如果我们的设计让游客随意地以逆时针方向转绕,哪怕仅仅转上一圈,都会造成“不但没有功德,反而有非常大的过失”(华智仁波切:《前行广释》,索达吉堪布译讲,第7册)这样严重的后果。再如,在引导游客转绕时,可以结合具体景观使游客在转绕时达到一定的数量。《华严经》中讲到右绕三匝,即向右转绕三圈的意思。其实,很多佛经里也都这样讲。对于数字在佛教中的文化含义,我们可以借由转绕的功德和意义的介绍一起传递给游客。又比如,《密集金刚》里讲到:“诸佛之住处,宫殿乃佛塔。”小乘的《根本律释》中也提到:“佛塔即法身。”(绕塔之功德,来源于http://www.buddhistweb.org/2012/06/311)所以,在关于佛塔的景观设计中,要尽量让游客把佛塔当作诸佛的宫殿来观想。把“佛塔是佛陀的法身,是佛陀的意所依”这个文化内涵传递给游客。
最后,将这一佛教文化按照具体的景观布局,直接植入到旅游路线的设计中。从而打造同文化、不同景致的地域特色。并且,还可增加更多的互动体验来丰富景观,以此提高场所对游客的吸引力,进而推动佛教文化的有效传播。比如,在乐山大佛主景区九曲栈道入口处,长期呈现排队3、4个小时的拥堵情况,而临近的灵宝塔景点可谓门可罗雀。造成这一巨大反差的原因就在于,游客对塔在佛教中的文化历史含义根本不了解,所以觉得观赏价值不大。又因为对大佛造像的过度宣传,让游客都积压在九曲栈道附近,更有导游带游客上山只为看一眼大佛就离开。游客也多抱怨看大佛太辛苦,景区对对佛教文化的宣传不多,更不理解这种逆时针绕佛的观光路线设置。其实这几年,乐山大佛景区急待解决的就是游客游览路线的疏导问题,即如何增加其他景点的吸引力来分散九曲栈道的游览压力。要解决大佛景区排队拥挤且枯燥乏味的现状,我们完全可以将转绕这一佛教文化植入到游客的参观行为中,既丰富诸如灵宝塔这些可设置转绕模式的景点的文化体验性和互动参与性,又让游客的行走有意义有功德。
游客在游览的过程中大多数都有趋众的心理。只要我们设计得当,抓住了游客最敏感的内心需求,就能利用这种趋众心理来引导更多的游客如礼如法地进行转绕,并获得无量的功德。进而获得游客对佛教场所的認同感,达到有效传播佛教文化的目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