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南北朝官员致仕的原因

2018-01-23张建国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7年3期

张建国

[摘要]致仕是中国古代政治的重要一环。我国致仕制度源远流长,到了南北朝时期,致仕制度已经形成并有了较大的发展并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南北朝致仕制度在沿袭汉代致仕制度的基础上,多有损益。而南北朝官员致仕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年老、疾病、父母生病或去世以及政治原因等四个方面。

[关键词]南北朝;致仕制度;原因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权更迭频繁。因此受政治影响严重的致仕制度在这一时期也有一些独特的特点。从致仕的原因出发,这一时期的致仕原因受政局影响明显。各级的官员从主客观同时寻找原因来达到致仕的目的。当然,不可否认的是部分官员也的确出于这些原因不得不致仕。

一、年老

年老是南北朝官员致仕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官员年龄的过大,无论精力、智力以及体力都不足以满足处理政事的需要,更不足以胜任所在官职对他的要求,这就意味着官员必须致仕。

据《梁书.范岫传》中记载“(七年)(公元508年)其年表致仕,诏不许…十三年,卒官,时年七十五”。南朝陈时期,太子詹事徐陵“以年老累表秋致仕”。北魏肃宗孝明帝时,冀州刺史李韶“以年及悬车,抗表逊位”。正中书监杨修之“以年老致仕”。世祖太武帝时,南雍州刺史寇赞“在州十七年,甚获公私之誉,年老表求致仕。真君九年卒,年八十六”。根据史料推断,寇赞致仕时的年纪已经超过七十岁。

二、疾病

疾病也是南北朝官员致仕的一个主要原因。南朝刘宋时期,光禄大夫王弘“其后弘寝疾,弘表屡乞骸骨”。南齐时期,录尚书事褚渊启日:“臣年四十有八,叨忝若此,以疾陈逊,岂骇听察”左卫将军刘怀珍“四年,疾笃,上表解职”尚书右仆射李安民“寻上表以年疾求退”梁朝,张充“以疾自陈”。陈朝大将军韦载“天嘉元年(公元560年),以疾去官”。北魏太祖道武帝时,行台右丞宋隐“屡以老病乞骸骨”。庄帝时,刺史杨椿于正光五年(公元524年),因为“椿遇暴疾”,所以“频启乞解”。高祖孝文帝时,秘书监常景于武定六年(公元548年)“以老疾去官”北齐高祖时,刺史尉长命“以疾去职”北周陕州刺史郑孝穆“以疾笃,屡乞骸骨”。齐文宣时,上大将军王士良“以老疾乞骸骨”。孝闵帝时,义城县侯庾信“以疾去职,卒”。因为生病致仕的官员多不胜数,还有些因为其它原因想致仕的官员,往往也会用老病作为借口,这也说明了老病是南北朝致仕的主要条件。

总之,老病是南北朝官员请求致仕的重要因素。年老与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官员们或是因为年老而无法继续任职,或是因为生病而无力处理政事。所以很多官员以“老病”为理由请求致仕。由于年老和疾病是最简单却最不容拒绝的理由,所以也有很多官员不是老病也以老病为借口而请求致仕。所以,以老病为理由的致仕请求在南北朝最为常见。

三、父母生病或去世

自汉代以“孝”治天下开始,由于统治者的带头领导,下级官员乃至平民百姓纷纷效仿,于是便形成了重孝道的风气。因此有些官员为尽孝而请求致仕,或者因为父母去世而请求致仕归家服丧。《南齐书·褚渊传》记载:“葬毕,诏摄职,固辞。又以期祭礼及,表解职,并不许”。下葬完后,皇上下诏让褚渊回去继续上任,他又以希望参加祭祀仪式的原因请求解职。南齐左民尚书王奂也以“母老乞解职”,这都是尽孝的表现。以孝道为先的官员,在父母年老时,会请求致仕回家照顾父母,在父母去世时,也都会请求致仕归家为父母服丧。因此,父母生病或过世也是南北朝官员致仕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政治原因

身处官场中的广大官员与政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官员们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导致时局的变化。因此,有不少官员的致仕也不可避免地与政治因素联系在一起。他们请求致仕的原因或是对政局不满,或是为了避祸,或是身处高位而深感不安,又或是自己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官员或以致仕为由避开政治漩涡,或以致仕为借口逼迫其他官员提前退出政治舞台。

(一)对政局不满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局更迭频繁,而时局的不稳定导致大多官员不安全倍增,继而选择骄奢淫逸。也有部分官员选择不与大众同流合污,通过致仕的方式来保全政治理想和节操。魏世宗宣武帝时,“咸阳王禧为宰辅,权重当时。曾遣家僮传言于烈日:“须旧羽林虎贲执仗出入,领军可为差遣。”烈日:“天子谅圈,事归宰辅,领军但知典掌宿卫,有诏不敢违,理无私给。”奴惘然而返,传烈言报禧。禧复遣谓烈日:“我是天子儿,天子叔,元辅之命,与诏何异?”烈厉色而答日:“向者亦不道王非是天子儿、叔。若是诏,应遣官人,所由遣私奴索官家羽林,烈头可得,羽林不可得!”于烈看不惯元禧等人的专制擅权以及世宗的权利旁落,乃谓彭城王勰日:“殿下忘先帝南阳之诏乎?而逼老夫乃至于此。”于是便坚决的请求辞职了。因此,在南北朝政局动荡,朝代更迭频繁,一些官员因为对政局不满而请求致仕。

(二)避祸

在官场复杂而又激烈的权力斗争中,有些官员为了躲避斗争带来的灾祸而请求致仕。《宋书·何偃传》中记载:“竣时势倾朝野,偃不自安,遂发心悸病,意虑乖僻,上表解职,告医不仕”。竣是指严竣,世祖孝武帝时,严竣的权倾朝野,而此人与何偃之前因为一些事情而有间隙,何偃害怕受到此人的迫害,于是选择上表解职,以此保全性命。魏庄帝时,中书舍人高恭之(字道穆)“会氽朱兆入洛,道穆虑祸及己,托病去官”。高恭之辞官的原因就是为了避祸,可是尽管如此,还是没有善终。“世隆以道穆忠于前朝,遂害之,时年四十二。”这两个南北朝的官员都是在一定的政治形势下,为了躲避可能遭遇的政治灾祸而请求致仕,无疑是一种明哲保身方法。

(三)灾异谴告

由于对自然现象缺少合理的解释,在国家出现灾祸时,往往会被认为是上天对国家的谴告。为了自己的利益,上至皇帝下到百官都会将灾异现象引入政治领域,许多官员也会借着灾异现象的出现,寻求致仕。南齐世祖时,录尚书事褚渊生病了,皇上观察星象认为将连续发生变化,所以“渊忧之,表逊位”。魏废帝时期,天气炎热干旱,汆朱彦伯认为是自己不夠称职,于是“解司徒者,乃上表逊位”。南北朝官员在有什么灾异现象发生的时候,会选择请求致仕,以表达自己的愧疾,或者以此来承担责任,从而可以避免更严重的惩罚。

(四)位隆不安、退位让贤

南齐名臣王俭上表致仕:“九流任要,风猷所先,玉石朱素,由斯而定。臣亦不谓文案之闲都无微解,至于品裁臧否,特所未闲。虽存自勖,识不副意,兼窃而任,彼此俱壅,专情本官,庶几舅佛。且前代掌选,未必其在代来,何为于今,非臣不可。”他上表说:“倾心奉国,匪复退让之与,预同休戚,宁俟位任为亲”。并以此要求皇上允许他致仕归家,虽然皇帝批准了他的要求,但是还是继续让王俭任职,王俭再三拒绝,都不被允许。王俭只能继续上表请辞:“三考无闻,九流寂寞。能官之咏,辍响于当时;大车之刺,方兴于来日。若夫珥貂衣弱之贵,四辅六教之华,诚知匪服,职务差简,端揆虽重,犹可勉励。至于品藻之任,尤惧其阻。夙宵罄竭,屡试无庸。岁月之久,近世罕比。非唯悔吝在身,故乃惟尘及国。方今多士盈朝,群才竞爽,选众而授,古亦何人。冒陈微翰,必希天照。至敬无文,不敢烦黩”。王俭自称年迈且现今人才济济,希望皇帝不用非让他继续在朝为官。北魏名臣游明根也曾言“位隆固辞,贤者达节”。除此两人外,还有南朝王敬弘、颜延之,北朝杨椿等人,他们都是因为地位太过显赫或者是欲退位让贤,给有才干的年轻官员以上升的机会而白请致仕的。

《资治通鉴.梁武帝本纪》中记载:“梁武帝普通四年(公元523年)下诏:“见在朝官,依令七十合解”。“七十致仕”于此时被制度化,但因为朝廷更迭频繁,帝王的易位更是频繁等多方面的因素,这一规定在实际执行中也没有完全严格遵守。而官员致仕的原因作为致仕制度的一部分内容,对于研究南北朝致仕制度有重要意义。官员致仕的原因正是南北朝社会政治形势的一个重要反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