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观音阁水库输水工程料场储量估算及质量
2018-01-23高阳
高 阳
(辽宁江河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沈阳 110003)
1 概 述
辽宁省观音阁水库输水工程位于太子河干流上,是将已建的观音阁水库水经过输水隧洞及管线自流输入到本溪市的大(2)型Ⅱ等工程[1],是观音阁水库与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的配套工程,该输水工程所需的天然建筑材料只有混凝土骨料,根据前期勘察,沿太子河及其较大支流小汤河与细河河谷共划定3处骨料场,分别为:1#迎水寺料场、2#牛心台料场和3#桥头料场,各料场均有当地居民挖掘采砂。
可研阶段已明确混凝土骨料进行外购,对选定的各骨料场分别取样进行了试验及质量评价。另外,对2#牛心台料场取样进行了碱活性测试。初步设计阶段进一步明确外购混凝土骨料,无法确定料场。因此,本阶段没有进行料场的勘察工作。
2 产地概述
2.1 1#迎水寺料场
该料场位于本桓公路同江峪大桥右侧约500m处,距离小市镇约5km,属于太子河右岸河漫滩,呈狭长窄形,地势较平坦[2],河床宽约200m。料场组成物质单一,为冲洪积砂卵砾石,卵砾石成份主要为石英砂岩,也可见混合岩,块径偏大,沉积厚度稳定,约5-6m。场地交通条件较好,有小小线公路穿越本料场区。
2.2 2#牛心台料场
该料场分布范围较广,沿太子河自后崴子村西侧至牛心台,地势较平坦,地形起伏不大,地貌上属太子河河谷河床与漫滩,河床宽约200-300m。组成物质为冲洪积砂卵砾石,卵砾石成份主要为石英砂岩,块径偏大[2],另有少部分混合岩,沉积稳定,厚度约4-6m。场地交通条件较好,有小小线及乡级公路可直接到达,本料场距小市镇约15km,距本溪市约10km。
2.3 3#桥头料场
该料场位于桥头镇东侧约500m处河床中,河床宽约50-100m,地势较平坦,地形起伏不大,地貌上属于细河的右岸漫滩,该料场平面上呈近三角形[3]。组成物质为冲洪积砂卵砾石,卵砾石成份主要为石英砂岩,另见少量混合岩,沉积稳定,厚度一般>6m。
根据骨料场的分布位置初步建立与各支洞及主洞进出口的供应关系如下:1#迎水寺料场及2#牛心台料场可供取水口隧洞、主输水洞进口、1#、2#及3#支洞用料,还可供大峪分洞和4#、5#、6#、7#、8#、9#及10#支洞用料。3#桥头料场可供11#、12#支洞、北台分洞及主隧洞出口用料。
3 储量估算
各骨料场场地地形较缓,起伏不大,采用平均厚度法计算储量[4]。各骨料场储量估算见表1。各骨料场净砾石及净砂储量估算见表2。
表1 各骨料场储量估算
表2 各骨料场净砾石、净砂储量计算表
由于各骨料场砂砾石中大粒径漂石的含量较高,都将做为弃料,故按粗骨料粒径5-80mm作为可用砾料计算其储量,可用净砾石储量计算见表3。
表3 各骨料场可用净砾石储量计算
经计算,3个骨料场总计混合砂砾料勘察总储量436.9万m3;净砂总储量203.84万m3,净砾石总储量355.03万m3。
4 质量评价
各骨料场质量评价结果详见表4-6。2#牛心台骨料场骨料碱活性测试成果及评价见表7。
表4 1#迎水寺骨料场骨料质量评价
表5 2#牛心台骨料场骨料质量评价
表6 3#桥头骨料场骨料质量评价
表7 2#牛心台骨料场骨料碱活性测试成果及评价
表4-6表明:1#迎水寺骨料场、2#牛心台骨料场及3#桥头骨料场细骨料含泥量偏大,且1#迎水寺骨料场堆积密度与细度模数略小。
从表7可以看出,在3组碱活性测试样中,有2组满足标准要求,一组检验结果稍大于标准要求,可以认为混凝土骨料基本无潜在危害[5]。
5 结 语
1)根据研究,施工所用天然建筑材料采用外购方式解决,本阶段未做进一步详查。
2)据可研阶段对天然建筑材料场地的勘察,确定混凝土骨料场3个,距主洞及各支洞间交通条件较好,满足施工用料运输要求。其中1#迎水寺骨料场距各供应区6-15km,2#牛心台骨料场距各供应区13-25km,3#桥头骨料场距各供应区0.5-20km。
3)各骨料场混合砂砾料勘察总储量436.9万m3;净砂总储量203.84万m3,净砾石总储量355.03万m3,有一定比例的弃料。
4)各骨料场细骨料除含泥量偏大(即含有一定量的泥块)外,其它各项评价指标均合格。碱活性测试成果表明:天然骨料基本无潜在危害。建议施工用料前对选用料场进行骨料质量分析。
[1]徐德增,何建航.观音阁水库输水工程经济评价[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1(07):50-51.
[2]张朝辉.观音阁水库输水工程供水能力分析[J].中国水能及电气化,2015(10):31-35.
[3]咸伟.观音阁输水工程新奥法施工的质量控制与管理[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4(12):69-71.
[4]宋玉强.浅谈观音阁水库输水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J].中国水能及电气化,2013(12):31-35.
[5]高旭,赵宏富,侯锴.基于观音阁水库水环境质量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9(03):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