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精准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思考
2018-01-23武义青柳天恩
文/武义青 柳天恩
雄安新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需要“七个结合”。本文从增强雄安新区承接“引力”、制定承接方案和配套政策、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精准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推进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制定差异化政绩考核标准、政府与市场协同发力等七个方面提出精准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对策建议。
一、雄安新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需要“七个结合”
(一)与雄安新区“千年大计”相结合
作为北京“一体两翼”的重要组成部分,雄安新区既是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也是首都功能拓展区,还是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中的重要一极,与北京共同形成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雄安新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要立足于高端高新产业培育,立足于未来长远发展,必要时可以承接部分首都核心功能。
(二)与雄安新区“四区”功能定位相结合
规划建设雄安新区,首要定位是打造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具体定位还包括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协调发展示范区,开放发展先行区。符合上述“四区”定位的非首都功能,雄安新区要主动承接,不符合“四区”定位的坚决不能承接。
(三)与雄安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相结合
要立足于雄安新区现有开发强度、生态环境容量和未来开发潜力,合理确定功能分区,根据各功能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划定生态红线和城市开发边界,合理控制开发节奏和开发强度,有序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
(四)与雄安新区空间均衡相结合
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时,要遵循空间均衡理念,按照组团式发展要求,坚持“大分散、小集中、多中心、护绿心、密路网、小街区”的原则,引导功能、产业、人口、交通基础设施在地域空间上合理配置,实现经济、社会、人口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土地高效集约利用、交通便捷高效和职住平衡。
(五)与雄安新区建设反磁力中心相结合
“环京津贫困带”的出现告诉我们,雄安新区不能仅仅满足于打造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还必须提供比北京更优质的公共服务,不仅让北京非首都功能能够转得出,还能够留得住,发展得好。
(六)与雄安新区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相结合
规划建设雄安新区,就是要补齐河北区域发展的短板,首先要辐射带动冀中南加快发展。雄安新区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过程中,要立足于周边配套的产业链和创新型产业集群,实现区域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效对接,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七)与河北走好发展新路相结合
非首都功能疏解并非简单的产业和功能转移,更不是污染企业异地搬家。雄安新区要处理好非首都功能承接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系,让承接的产业在转移中提升技术水平,降低污染排放,实现绿色、低碳、高效发展,引领带动河北走好加快转型、绿色发展和跨越提升新路。
二、雄安新区精准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对策建议
(一)增强雄安新区承接“引力”
首先,要提供优质公共服务,打破户籍、高考、社会保障对人才流动的束缚,增强雄安新区对北京非首都功能和高端要素资源的“引力”。首钢搬迁的经验表明,企业搬迁并不必然带来人口的疏解。必须提供比北京更优质的公共服务,让迁入雄安新区的高端人才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医疗资源和社会保障,高端人才才会涌入雄安新区,北京功能和人口双疏解的目标才能够实现,疏解到雄安新区的功能才能够留得住、发展得好。建议雄安新区与北京实行户籍、高考政策一体化和社保对接,提高雄安新区公共服务水平,这是北京能够有效疏解功能和人口的关键所在。其次,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加快轨道交通建设,构建一站式、大容量、速度快、票价低、便捷高效的绿色智能交通体系,形成雄安新区与京、津、保、石“一小时交通圈”。再次,优化市场环境,制定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出台激励人才流入和人才培养的政策措施,出台激励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出台扩大服务业开放的政策措施。
(二)抓紧制定承接方案和配套政策
抓紧制定雄安新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具体实施方案和配套政策,有序高效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组织力量前瞻分析雄安新区功能需求,研究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中与雄安新区当前功能需求高度耦合的功能,列出雄安新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清单,有的放矢的推进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建设。研究北京可以辐射带动雄安新区的首都功能,让首都功能和政策延伸至雄安新区,把雄安新区建设成为首都功能拓展区,形成北京“一体两翼”中的重要一翼。强化协同发展意识,推进雄安新区与北京在社会保险、教育、医疗、人才、生态、社会服务等领域的政策衔接。
(三)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建立雄安新区与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高效对接机制,围绕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雄安新区集中承载地建设定期进行会商和协调,紧密跟踪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疏解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及时研究对策措施。加强雄安新区与北京在规划、产业、财税、科技、金融等政策的对接交流,为有序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提供制度保障。探索建立跨区域产业转移税收共享政策,实现产业园区、产业转移平台和载体的共建共享,提高疏解地的疏解“动力”和承接地的承接“引力”,形成疏解“合力”。创新产业合作机制,鼓励发展飞地经济、异地产业园区、服务外包基地和协同创新共同体等,实现雄安新区与北京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推进雄安新区与北京人才互认、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促进生产要素合理顺畅流动。创新雄安新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投融资模式,探索PPP、BOT等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参与集中承载地建设。
(四)高端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
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要以是否符合雄安新区“四区定位”为标准,坚持世界眼光和国际标准,高端高起点承接,把雄安新区打造成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协同发展示范区和开放发展先行区。对于行政事业单位,除了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外交国防部门、一行三会之外,其他部门雄安新区都要积极争取。建议争取教育部、环保部、工信部等部门落户雄安,争取符合雄安新区发展定位的北京高校、科研院所到河北办分校、合作办学或整体迁入,争取建立一所根植于雄安新区和服务于“千年大计”的综合性大学,争取新三板等金融机构落户雄安,争取符合雄安新区功能定位的企业总部落户雄安,争取以中关村为代表的创新要素向雄安新区集聚。争取将北京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的政策延伸至雄安新区,推动雄安新区在科技、教育、文化、信息、金融、商务、旅游、医疗等重点领域的扩大开放,推行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
(五)推进区域产业协同发展
建立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产业分工格局,优化区域产业空间布局,形成创新链和产业链紧密联系的区域价值链体系,是雄安新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基本要求。雄安新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定位要与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定位错位发展,相互促进。借势北京科技教育资源密集和科研成果较多的优势,集聚吸纳北京科技教育资源,推进北京科技成果在雄安新区转化应用,培育高端高新产业,尤其是重点培育“大智移云”、特种机器人、智能装备、航空航天、生命健康、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军民融合等有发展前景的产业。立足于科技部认定的北京中关村移动互联网创新产业集群、保定新能源与智能电网装备创新型产业集群、石家庄药用辅料创新型产业集群、邯郸现代装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在雄安新区集聚培育相关创新型企业,建立协同创新共同体,推进雄安新区创新链与上述区域产业链紧密对接,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优势创新链、产业链和创新型产业集群。立足于保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定京南现代产业基地、白洋淀科技城等周边产业园区发展的技术需求,吸引北京相关功能向雄安新区集聚,使雄安新区创新发展既有配套产业支撑,又能辐射带动周边地区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与北京合作,共建雄安新区服装设计研究院、玻璃研究院、钢铁研究院、装备制造研究院等与河北产业结构高度契合的传统产业研发机构,通过雄安新区的研发和创新,带动河北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六)制定差异化的政绩考核标准
北京和雄安新区作为异质区域,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未来发展潜力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在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中,需要根据各自功能定位,制定差异化的政绩考核标准。北京作为首都,应围绕“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淡化经济中心,疏解非首都功能,缓解日益严重的“大城市病”。因此,北京的绩效考核应侧重非首都功能疏解、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把减量考核作为重要考核标准,弱化对经济增速、财政收入、招商引资等经济指标的考核。雄安新区应围绕“四区定位”和“七大重点任务”,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大力发展高端高新产业,努力打造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雄安新区的政绩考核,侧重于集中承载地建设、高端要素集聚、高端高新产业培育、现代智慧城市打造和公共服务供给,强化对高端项目引入、经济提质增效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考核,弱化对经济总量、增速、财税等指标的考核。
(七)政府与市场协同发力
既要合理发挥政府顶层设计、规划、政策的引导作用,形成疏解的“推力”,又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提高承接地的“引力”。对于北京疏解出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教育、科研、医疗、培训、金融机构,政府可以发挥主导作用,统筹谋划布局。对于非政府机构、民营企业等市场化主体的疏解,需要政府引导和市场诱导相结合,更多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政府不宜过多干预。政府可通过建立倒逼机制和激励机制,推动和引导符合雄安新区定位的非首都功能向雄安新区集中疏解。由于北京非首都功能过度集聚是由于行政因素导致的市场选择结果,因此需要更好的发挥政府作用,通过行政手段打破各种市场约束,为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铺平道路。
(武义青,河北省政协常委、河北经贸大学副校长;柳天恩,河北经贸大学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