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画面和声音为青少年讲述好故事

2018-01-23曹毅

视听界 2018年2期
关键词:青少年同学

曹毅

讲故事是广播电视节目的一种常态表达方式,能在讲述者和受众之间迅速建立情感上的联系,产生思想上的共鸣。相较纸质媒体,以影像和声音为媒介的电视、广播,可以更直接和即时地将受众带入故事所讲述的情境。面对青少年特别是中小学生这一受众群体,电视、广播更要善用故事化的讲述手段,用画面和声音带领他们走进新闻现场、走近新闻人物,穿越历史时空、亲近文化传统,观察身边榜样、倾吐成长心声,用新闻故事、生活故事、革命故事、历史故事,引导青少年阔视野、树信念,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讲好“新”故事,明成长之路

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思想理念是黑白的,而电视中的故事五彩缤纷。活动的场景人物、细节的特写、画里画外的声音,将深刻却抽象的理念具体化、具象化。这种以影像和声音说道理的方式对青少年具有天然的吸引力。未成年人比较喜欢直观、感性、形象的事物,而对理性、思辨的事物则有所抵触。电视、广播直观性、互动性强的特点,契合了青少年的认知习惯。

在电视报道中,可以利用现场直播的方式,让青少年置身新闻现场,作为现场的参与者、观察者,或以报道者的身份为荧屏前的小观众找故事、说故事;在与新闻人物的互动交流中,呈现新闻背后的故事。

现场听故事:党的十九大后,从会议归来的代表们深入基层宣讲十九大精神,我们借此契机,组织中小学生走访十九大代表。画面中邮政快递部堆积的邮件、忙碌的员工,顾松学代表在给身边的同学们讲述自己每天至少运送100多件快件,往返七八十公里,32年来投递500多万份信件报刊,无一错漏。镜头转向同学们,他们眼神中透露着钦佩。站在面貌一新的新农村前,李晓霞代表告诉同学们,在现场聆听十九大报告时,她留意到报告中“发展”一词出现了23次、“人民”出现了232次,适时切入的会场画面,让同学们对十九大精神有了较为深刻和真切的理解。

生活中找故事:十八大以来的五年,党和国家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人民群众的生活日新月异。中小学生所在的城市、校园、家庭,每天都在上演着变化的故事。我们邀请中小学生担任小主持人,寻找和讲述身边的变化。摄像机的镜头就像同学们善于发现的眼睛,配合同学们的声音,用画面讲述“变”的故事:在扬中一位同学的眼中,家乡有新地标——一只耸立在江中的巨型河豚雕塑;在泰州一位同学的引领下,镜头扫过如今环起来、绿起来、游起来的凤城河,与叠加在画面上的旧时景象形成强烈反差……镜头前,同学们由衷地感叹:我真为家乡的前进和发展而高兴,更为祖国的日益强大而自豪。

二、讲好“微”故事,鼓道德之风

越接近生活的故事越温暖。人们容易被地理上距离自己最近的新闻所吸引,也对心理亲近、年龄接近、职业相近、经历类似的人物身上的故事感兴趣。这就是传播学上的接近性原则。相较成年人,青少年更信任自己的第一感觉,更关注自己周围的细微变化,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所以以中小学生为对象,以美德之线串联起的一个个生活中的“近”而“微”的故事,会吸引、感染同学们,激励他们向上向善。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手持智能设备的普及,受众成为新闻的生产者和传播者,青少年也是如此,尽管他们中的大多数对这种传播学意义上的身份还缺少认知,但他们有可能也有能力,用影像和声音传播身边榜样的正能量,展现自己的凡人善举。他们的视角高度和叙述语言,也更容易打动同龄人。

小榜样的故事:江苏省“百名美德少年”和“十大美德少年标兵”评选活动已经开展四届,这些中小学生中的美德小榜样少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因此更适合用微拍摄、微音频、微视频的方式进行呈现。可以在中小学生中组织“身边美德少年”的微视频征稿评选活动,有意识地引导中小学生从他们的高度和视角观察、采集,用镜头讲述身边小榜样的故事。连云港市新海实验中学“传美小组”的两位同学,从九年前开始为港城的地标——雷锋车精神雕塑做清洁“美容”,之后又带动更多同学加入其中。这种榜样的引领作用,通过微视频方式传播,是对城市精神的一种诠释和传承。

讲自己的故事:许多中小学生或自觉投身社会公益服务、或在家长的带领下致力社区文明建设,他们用手中的设备对自己的小故事进行自拍,更有感染力。同样的话,出自同学、好友之口,对中小学生更有说服力。一些中小学生长年坚持参加志愿者服务,到车站做义工、为特殊学校的小伙伴送温暖……如果他们用自拍的形式记录下来,从准备时的忙碌到出发时的忐忑,再到活动时的温馨,配上自己参加志愿服务的心路历程的讲述,更有亲近性和说服力。

三、讲好“红”故事,扬信念之旗

面对处于价值观塑形期的中小学生,在给他们讲述红色故事时,应将立志作为节目的重要元素,加大对先烈少年成长历程的追述。将中小学生寻访红色足迹、参观纪念地、编演红色课本剧等实践体验活动作多角度的呈现,引导他们融入红色故事的情境;采用专家现场访谈的形式,加深他们对理想信念的理解和认同。

立志的故事: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恽代英“砥砺行为,敦进学业”……革命前辈少年时就立下为国为民献身的理想,这对如今的中小学生是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在江苏大地有许多以革命前辈、英烈名字命名的班级、中队,南京市雨花台实验小学有“恽代英中队”“何宝珍中队”等英雄中队,淮安市多年坚持开展“恩来班”创建活动,可以将这些中队、班级的革命传统教育活动摄入镜头,请他们为同学们讲述英烈少年立志的故事;也可以将他们编演的红色课本剧搬上荧屏,用他们童真的演绎打破时空的阻隔;还可以请中小学生走进演播室,与专家、老师一起,回顾英烈立志故事,探讨理想信念对成长、对人生的意义。

年少的故事:中小学生对少年英雄有亲近感,对英雄人物在与自己同龄时的作为有好奇感。英烈年少时的经历,也是我们讲述“红”故事节目的一个重要内容。雨花英烈中,年龄最小的是16岁的袁咨桐,他在狱中坚持共产主义信念,坚决不在悔过书上签字;身受酷刑,也不向敌人透露一点秘密。英烈罗登贤17岁就发动工人罢工声援香港的中国海员大罢工。在电视节目中,既可以采用讲述人的形式,用声音将历史资料和画面串联起来,也可以运用场景再现的方式,请学生扮演少年英烈,用多种手段将英烈少年时的生活经历、斗争历程更立体、更鲜活地呈现给青少年观众。

四、讲好“老”故事,筑文化之基

历史文化故事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德育资源宝库。电视可以综合运用影视资料、文物影像、动漫创作等手段,重现历史人物的经典美德故事;也可以将镜头对准当下的生活,采撷中小学生与历史文化相遇的所感所悟,引导中小学生亲近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自信,筑牢文化根基。

经典的故事: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众多历史人物身上最动人的品格。我们从《荡寇风云》中赵方卓扮演的戚继光英武形象和影片中激烈的战斗场景切入,为中小学生讲述戚继光的抗倭故事和他“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的爱国夙愿;我们剪辑《甲午风云》中与关天培有关的画面、镜头,重现他孤军血战虎门,最终为国捐躯的壮举;我们请张謇纪念馆的小讲解员,为小观众讲述纪念馆中一件件文物中蕴含的故事,结合图片资料,勾勒欲以实业挽将倾之国的张謇形象……这些民族脊梁的道德光芒穿透影像,给予小观众接力奋斗建设强盛祖国的精神力量。

传承的故事:当中小学生与优秀文化相遇时,其间的心灵契合、思想感悟,是真切、深刻的。我们邀请中小学生面对镜头和话筒谈谈“我最喜爱的一句古诗”,讲述他们在学习经历中对“纸上得来终觉浅”的体悟,展示他们用画笔重现“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的明媚春光,“临行密密缝”引发他们对母爱的感恩。也可以让中小学生做导游,用镜头领着荧屏前的同龄人,走进寻常人家,品味那些“身边的传统习俗”,在“冬至大如年”“腊八飘香”“重阳敬老”中,一起体味传统文化的深厚绵长。还有那些中小学生中的小小非遗传承人,山歌、苏绣、渔鼓、扎染,镜头中的学生们且歌且舞、且学且乐,散发着乡土味的家乡技艺让学生们流连、沉醉。

猜你喜欢

青少年同学
青少年发明家
帮助同学
奇怪的新同学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同学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同学情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关爱青少年的“三个一”
暖其行 正其行 22 名“五老”与30 名失足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