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焦虑当作“叫醒”闹钟
2018-01-23□
□
第一批90后已经开始“油腻”了、第一批90后已经有人离婚了……不得不说,互联网时代热点转换太快了。一两年前,还到处都是90后青春无敌的帖子,转眼间,90后就忽然面临“中年危机”了。难怪有80后不乏失落地在帖子下留言:“已经没有人再讨论80后了吗?”
如果大家不是很健忘,也许应该还记得大约5年前,80后也曾集体“变老”:他们唱着“老男孩”,怀念记忆里穿着海魂衫皮凉鞋的夏天,追忆那些年一起追过的女孩,在比自己更小的90后面前感叹“老了”“心好累,感觉不会再爱了”……
如今,这些曾经患过“初老症”的80后大多已成家立业,成为社会的中坚,专注于自己的生活和事业,不再轻易“为赋新词强说愁”。再过几年,等到00后走上社会舞台前沿,是否90后也会从“叹老”的队伍中消隐?可以想见,大抵会如此。
其实,80后、90后年轻人“叹老”也好,怀旧也罢,与其夸大成所谓的“中年危机”,不如说更多的是青春期的焦虑。毕竟,20多岁的年纪正是风华正茂的时候,情感最为纯真,理想也很丰满,每一个细胞里都律动着青春的活力。站在20岁的尾巴上与这段黄金般的日子挥手作别,心中难免有几分惆怅不舍。再加上“三十而立”的传统观念影响,家庭、事业的压力随之而来,巨大落差之下,有些焦虑情绪也在所难免。
从时代大背景来说,转型期社会的飞速变化发展也加剧了这种焦虑。如今的中国,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一天一小变、三天一大变似乎成了常态,时代跑得太快,不提速很可能就要被甩在后面。在这样的大时代里前行,如同逆水行舟,容不下太多喘息的时间,危机感使得焦虑成为普遍的社会心理。在即将跨入30岁门槛、事业刚刚起步的年轻人当中,这些焦虑无疑会被放大。
移动互联时代,自媒体的爆发式发展也对这种焦虑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当这种焦虑的情绪被市场捕捉到,消费焦虑便成了一个新的产业链,阅读量动辄“10万+”的鸡汤在无节制地撩拨着年轻人的这类情绪时,也让自己赚得盆满钵满。而集体焦虑,也往往在这样的氛围中加速升级。
走出集体焦虑的迷思,需要来自社会的关注与关切,不断释放改革红利,给他们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更重要还在年轻人自身,面对社会情绪的裹挟,必须保持头脑清醒、视野开阔,才可对那些消费焦虑的矫揉造作免疫。
如今,汇聚海量信息的手机似乎统治着人们的注意力,然而须知,“10万+”里的世界并不是全部,浸淫其中日久,或许会忘记现实中还有一个更广阔的世界,而大家在手机里争论不休的问题,答案可能需要我们自己去工厂、去农村、去改革一线、去这个广袤的世界中才能找到。
不过,好在焦虑从来也不是一件彻底的坏事。根据心理学家的分析,适度的焦虑也可以成为一种能动因素,一种建设性力量,甚至促成一种活跃状态——如同鲇鱼效应,鲇鱼在搅动小鱼生存环境的同时,也激活了小鱼的求生能力。同样,在克服焦虑的过程中,个体的能力也将得到超越。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与其被焦虑情绪困扰,不妨将其视为一个“叫醒”闹钟:当它在你耳畔响起的时候,不要把它当作一种烦恼,而是当作一种提醒,提醒你不要在这大好的时代、大好的年华睡过去,而是保持清醒,然后去努力做一些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