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梅戏表演形式及表演内容研究

2018-01-23

黄梅戏艺术 2018年1期
关键词:黄梅戏剧目戏曲

○ 陈 诚

改革开放以来黄梅戏的内容和形式发生的转变已经取得了不少成绩,根据时代发展和进步所创作的作品反映了时代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例如《孔雀东南飞》、《徽州女人》等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戏都能够反映出时代的变迁和新时代的风格。新的黄梅戏并没有改变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而是在观众中间确立了一种内心期待,让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艺术成就不断传承,因而社会各阶层都普遍认可,但是优秀的黄梅戏的数量和观众的需求比起来还是显得不够多。如何创造出观众欢迎的新黄梅戏,让黄梅戏艺术真正走入到大众当中,如下三个问题需要格外注意:

一、注意艺术的普适性

从戏剧的发展历程来看,黄梅戏是从普通民众关注的社会问题当中逐步演化发展而来的剧目,反映了社会大众的价值取向并吸取了广大民众价值观念,因而黄梅戏的创作需要关注艺术的普遍性特点,注意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在创作中注意更多民间文化的内容。关注普通民众所认可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在现代历史新剧目和反映现代生活的现代戏当中,需要把握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应当反映普通民众的生活,反映大众的情感,在戏曲舞台之上,一台戏的生命力就体现在与生活息息相关。戏曲的内容是多变的,无论题材是什么内容,无论剧目是涉及到家庭伦理还是历史题材或者是社会题材,只要戏曲的内容真正受到普通民众的欢迎,反映的内容是取材自生活当中的,观众就能从中体会到生活百态,从戏曲的内容当中体会到艺术的美感,获得感动或者融入剧目之中,只有让观众情感产生共鸣的作品才能够成为经典剧目。

现今我们需要弘扬戏曲文化,应当充分认识到观众对于戏曲艺术的真正追求是什么,在现代的戏曲创作过程中,新的戏曲创作更能够反映出时代变化,因此戏曲的内容可以反应社会转型时期的重大政治事件以及社会标志人物,反映英雄模范人物的感人事迹或者时政新闻等热点内容,要注意戏剧表演不能仅仅是反映事件本身或者是道德方面的说教,不能把好人好事当作创作的载体,否则以歌颂优秀人物为内容的创作将会沦为形式,失去活力,最终让观众失去欣赏的兴趣,很难让观众获知艺术感染力,也难以让观众产生真正的情感共鸣。

二、现代戏的现代内容应当更加丰富

传世的作品都具有超越时代的艺术魅力,新编历史剧目也需要具有一定的时代价值,如果失去了丰富的时代感,将会难以超越以往的剧目。对于传统剧目的改编或再创作可以获得超越以往的艺术价值,赋予剧目新的时代特征,让传统剧目焕发出青春活力。在中国戏剧史中有吸引力的作品无一不是具有时代价值和艺术感染力的,可以焕发出永恒的青春。很多具有长久影响力的作品都是改编的剧目,很多都是改编作品,改编也并不是简单的继承或者移植。例如黄梅戏《雷雨》就是根据曹禺的原创话剧《雷雨》改编的,但是剧目表演是一种不同于小说创作的艺术形式,黄梅戏改编的突出艺术特色就是创新和发展,创作并没有改变小说的神韵,改编的特点因而是艺术的创新和发展。在不削弱原著艺术价值或歪曲原著叙述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艺术的再加工,并不影响观众对于艺术的感知。戏曲的创作虽然会缩短原著的篇幅,但是却包含了原著丰富的精神内涵,这就是一种创新性的改编。黄梅戏并不是唱腔和艺术情节的简单结合,而是一种包含着艺术魅力的剧目作品,具有美感的整体性特点。说唱与动作表演的结合组成了地道的黄梅戏,戏曲想要获得突破就应当在继续传承艺术特色的基础上争取观众的认同,黄梅戏中的优秀作品之所以会获得观众的认可,就是因为能够抓住大众的审美需求,达到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剧本的文化内涵需要与艺术形式进行紧密结合。

三、在表演形式当中注入新的艺术内容

观众要想获得更加具有感染力的艺术体现,需要艺术创作者精细研究观众的需求,创新则是艺术发展的标志,也是艺术发展存在的理由,戏曲的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都需要进行创新。在创造舞台吸引力方面,当代戏曲需要从传统戏曲当中吸取表演方式,让观众从新剧目当中感受到艺术创作的传统元素。观众从情感当中获得了更多的精神依托,才会被新剧目所吸引,研究当代戏曲创作的重要话题就是艺术创新。美学也是一种艺术的形式,戏曲艺术的美在于独特的形式。戏曲是一种艺术形式,高度融合了美学的内容,戏曲艺术是中华美学的完美体现,黄梅戏就是一种文化符号,反映了中华文化的精髓,老百姓的心态和趣味也会在戏曲的内容中得到展现。戏曲还有一种特点就是具有程式化特征,表演和创作都有一定的规范,表演者有规范的动作要求,唱腔也有固定的曲调,程式化具有鲜明的优点,那就是便于被表演者和观众所接受,缺点则是显得形式呆板,发挥容易受到束缚。许多年轻观众会对戏曲产生厌倦感或者是因为觉得黄梅戏和现代生活脱节,或者是觉得黄梅戏的表演形式过于固定,违背了艺术所存在的土壤和存在的客观规律。现代观众的审美需要快节奏的艺术,观众对于艺术的感受也更加的直接和快节奏,观众想要获得的艺术享受也更趋向于多样化。

总之,我们应当承认在社会转型和发展的过程之中,戏曲所反映的社会价值的变化要快于一般社会价值观的变化。在社会变化不够剧烈的农业社会,观众对于黄梅戏的需求变化显得不够突出,但是传统的戏曲观众的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在当今社会,黄梅戏如果还固守传统的表现形式和表演内容则会和现代艺术相比显得先天不足。黄梅戏与电影和电视剧等快节奏的艺术形式相比,先天不足的特点也因此会暴露出来,黄梅戏创作者应当进行彻底创新,以重新吸引观众的兴趣。

面对现代性所带来的危机和挑战,戏曲的发展和传承不能依靠政府的保护,而是应当审视戏曲的现代性,认识到戏曲的不足和发展缺陷,用富有进取心的精神去寻找戏曲艺术的突破口,逐渐引导观众走出困境,戏曲的魅力在于塑造符合时代特点的人物,艺术创作者应当从现实生活当中寻找艺术的突破,吸取传统文化的营养和新时代的精神,将现代艺术融合到黄梅戏当中,不断加工和提炼新的艺术形式,创造出新的艺术手段,用黄梅戏独特的艺术形式去表现出时代精神,关注反映大众生活的现实性问题,展示观众的艺术情感和艺术追求。对于新的现实题材的作品,可以吸收现代舞台剧的元素,让戏曲作品表现出时代特色和人文精神,让戏曲创作加入时代的朝气。具有青春活力的作品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都已经发生了变革,黄梅戏作品理应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考验,群众只有对戏曲的形式产生兴趣,古老的黄梅戏艺术才能继续发扬下去,继续焕发生机。

猜你喜欢

黄梅戏剧目戏曲
舞台剧目
黄梅戏《中国梦》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黄梅戏《祝福》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大型黄梅戏《寸草心》
优秀剧目进校园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戏曲的发生学述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