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华侨华人慈善史:有待开拓的新园地—兼评《温州海外移民与侨乡慈善公益》

2018-01-23曾桂林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善堂侨乡华侨

曾桂林

(湖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2016年10月,徐华炳撰著的《温州海外移民与侨乡慈善公益》(以下简称《侨乡慈善》)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36万余字,内容丰富,资料翔实,不单是海外移民研究的新成果,也体现了当代学者开拓华侨华人研究新园地、构建慈善史研究新体系、彰显慈善精神旨趣的努力。①

如果将《侨乡慈善》一书置于长时段的学术史中去观察,也许可看到近年来华侨华人史与慈善史研究的进展与趋向。总结该书的创获,不仅有助于推进温州海外移民研究本身,对华侨华人慈善史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缘此,本文拟在赓续其主题的基础上,谈谈华侨华人慈善史研究的若干问题。

《侨乡慈善》是一部很有特色的专著,它力图在理论上对华侨华人慈善进行通盘思考,在学术实践上对温州海外移民的慈善公益捐赠进行贯通古今的叙述。全书共三编十章。第一编三章,从宏观层面论述了温州移民传统、近代开埠后温州海外移民的历程与特征、温州海外移民的基本形态及其新情势等,较为系统地梳理出温州海外移民史的演变脉络;第二编三章,聚焦于温州海外移民的群体特征,分析现当代温州新移民的出国与职业选择、留学移民的特点与贡献、移民家族的分布与影响等,从多维度、多层面进行了深层解读。第三编四章,先对温州华侨慈善捐赠进行文本解读,并考察温州侨胞捐资兴学情形,再以县域、人物为中心作个案分析与实证研究,通过研究温州海外移民历史进程中有代表性的县、乡来把握温州侨乡慈善公益事业的传承与发展,初步构建起一个近代以来温州侨乡社会慈善公益事业发展的谱系。此外,两个附录为正文补篇,也不无裨益。

就研究路向而言,华侨华人慈善是华侨华人研究的延伸与拓展。百余年来,随着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的变迁,国内外学界对华侨华人问题的关注时有盛衰,大致出现了四个高潮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华侨华人研究在整体史、专题史及国别史三方面继续推进,如华侨华人通史的编纂、华侨华人的宗教信仰及社团、华侨华人与侨乡社会转型、华侨华人与中外文化交流等都有丰硕成果。[1]而华侨华人慈善研究,是近些年来学界开始探索的新方向之一,尤以新加坡学者李志贤的成果最为瞩目[2],然国内学者鲜有问津[3]。就华侨华人在海外生存发展的时空而论,华侨华人慈善组织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在海外华人社会建构中具有重要地位,也成为华侨华人在跨国越界的互动与合作中的纽带与桥梁。由此出发,华侨华人慈善研究既可探寻华侨华人在侨居国管理运作慈善组织的形态,还可由此勾连华侨华人在侨居地与国内祖籍地及侨乡社会的关系,成为理解华侨华人异域生存的一把钥匙。

从学术理路的角度来观照,《侨乡慈善》体现了作者在华侨华人研究领域探索的延伸。温州是中国著名的侨乡之一,作者得地利、人和之便,较早注意并充分利用这一地域资源,对温州海外移民及侨乡社会变迁进行了多维度探究,取得了重要成果。在研究过程中,作者关注到温州人从“商行天下”到“善行天下”的转变与跨越,聚焦于温州侨乡社会的慈善公益事业,通过对温州侨胞的慈善捐赠进行考察梳理与实证分析,揭示出其历史贡献与特点。通读全书,以下几点令人印象深刻。

一是将温州侨乡慈善捐赠的整体考察与重点县域华侨及典型人物的个案分析有机结合起来,兼顾到侨乡慈善公益事业的“面”与“点”。论著将研究对象定位为温州海外移民,所指涉的不只是华侨个人,也涵括了华侨团体,既有实力雄厚的商业巨子,也有靠小生意谋生的普通侨胞,这让我们切身感受到,慈善捐赠是海外侨胞爱乡情结的生动体现,家乡繁荣是海外华侨华人的一种共同期盼。

二是将解剖温州侨乡社会慈善公益事业的“内在肌理”与分析刺激其发轫发展的“外来因素”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把对侨乡慈善公益的叙述置于广阔的社会经济及文化背景乃至国际环境之中。如第一、二编论述温州海外移民的历史及其群体特征,突出了晚清温州开埠和新中国改革开放这两大历史背景,揭示出温州侨胞慈善捐赠的外在因素;同时,考察了温州海外移民的职业选择及捐赠行为与动因,认为家国情怀与桑梓情结是其慈善捐赠的内生动力,文教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及赈灾救济成为温州侨乡慈善公益事业的三大领域。[4]

三是将华侨华人慈善捐赠的历史场景的还原再现与现实意义的提炼升华有机结合起来,立足于历史经验,引导当下慈善公益事业向前迈进。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该书最后总结了温州慈善事业的发展经验,提出培育现代慈善理念、优化慈善环境、健全慈善组织形式是进一步发展温州侨乡慈善公益事业的必要选择,[5]从而最终实现温州人从“商行天下”到“善行天下”的跨越。

开展华侨华人慈善研究,理应是华侨华人历史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亦是中国慈善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侨乡慈善》一书专注于海外移民在侨乡故土的慈善公益事业,不仅拓展了华侨华人历史研究的新园地,也弥补了中国慈善史研究领域的薄弱之处,其意义不言而喻。然而,国内的华侨华人慈善研究整体而言,起步相对较晚,目前虽已有些成果,但也存在一些缺陷与问题。

一是文献资料挖掘利用不够充分。现有研究主要利用华侨华人海外善堂自刊的纪念特刊、征信录、报告和报刊资料等,忽视了对政府部门档案资料、碑刻及谱牒资料的系统收集与利用,一些有影响的侨领及华人善堂董事的口述史也未展开。在外文文献方面,除偶有征引英语文献外,马来语、越南语、西班牙语等小语种资料很少利用。这很可能造成研究视野不开阔,相关问题探讨浅尝辄止。

二是研究对象、时段不够平衡。在研究内容上,现有研究论著主要聚焦于新加坡诸善堂、泰国报德善堂[6],其他地区、其他慈善团体的研究则明显滞后,很不充分。同时,现有研究很少探讨华侨华人善堂与侨领、商会、会馆、宗亲组织及其他华人社会的关联度及其互动,很少论析不同国家与地区善堂等慈善组织及其活动的异同,也很少关注海外华侨华人善堂与国内善堂之间的关系。在研究时段上,多侧重于20世纪中后期,而忽视清末及民国时期的探讨。这样,不仅缺乏对各慈善组织的演变脉络、运作形态、管理制度变化的动态观察,不利于海外华侨华人慈善事业的整体性研究,而且也在整体上制约了华侨华人慈善史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三是问题意识不够凸显。近年来,国内学界有关华侨华人慈善研究逐渐升温,论著数量也有所增多,但其中一些成果缺少明确的问题意识,并未达到应有的研究深度。大部分成果偏重史事梳理、史实重建,而缺乏理论创新、学术探索的意识,或是偏于善堂慈善活动的描述而欠缺深层次的分析。

展望未来,华侨华人慈善作为华侨华人史、慈善史研究的新园地,上述研究缺陷又彰显其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故而可期待更多的学者来继续开拓、耕耘。具体言之,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从以下四个路径进行学术探寻。

一是加大资料建设力度,加强相关史料的搜集整理。如华侨华人善堂各种纪念特刊、征信报告、档案、碑刻、谱牒以及侨批文书,都值得充分发掘利用。二是纵向考察海外侨居国华侨华人慈善史的发展脉络。现有成果多为分时段、分专题研究,而缺乏对华侨华人慈善历史全进程的纵向梳理,且对各侨居地的关注度也很不均衡,亟需下大力气研究以图改观。三是横向探讨海外华侨华人慈善与华人社会网络、与国内侨乡社会的关系。由于华侨华人研究范畴较为特殊,需注意横向的区域集散效应圈(即以侨乡本土为核心层次,港澳台为中间层次,海外为外围层次),将华侨华人慈善放在世界大局中去考察,把握其本质特征,这才有助于研究推向深入。四是以全球史的视角来加强华侨华人慈善史研究。一些华侨华人善堂由在地社区扩展至跨区域的社团组织,逐渐突破方言群的限制,并通过经济、文化与多元认同来实现全球网络的建构。[7]这也意味着,以华侨华人善堂为组织连接点,以全球史视野来探讨华侨华人慈善发展史有其可能,相关研究或将别有洞天。

[注释]

[1]李安山:《中国华侨华人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概述》,周南京主编《华侨华人百科全书》总论卷,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第997-1029页。

[2]如,李志贤:《新加坡潮人善堂溯源—兼论其在早期移民社会的建构基础》,饶宗颐主编:《潮学研究》第11辑,汕头大学,2004年;李志贤:《慈善事业、宗教仪式、社群认同:新加坡潮人善堂信仰的三元互动模式》,赖宏编《第六届潮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澳门潮州乡会,2005年;李志贤:《慈善事业与文化传承:新加坡潮人善堂现代角色的二元化》,新加坡《亚洲文化》第29期,2005年;李志贤:《新加坡潮人善堂的宗教文化—做功德与扶乩仪式的观察》,新加坡《亚洲文化》第30期,2006年;李志贤:《柳缘渡人:从宗教仪式看新加坡潮人善堂信仰的文化内涵—以“扶乩”仪式为例》,刘宏主编:《海洋亚洲与华人世界之互动》,华裔馆,2007年;李志贤:《新加坡潮人善堂的慈善活动、宗教仪式与商业关系》,新加坡《亚洲文化》第33期,2009年;李志贤:《“香茶水”的信仰网络—新加坡潮人善堂宗教仪式的观察》,刘泽彭主编:《互动与创新:多维视野下的华侨华人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3]如,蔡苏龙:《侨乡社会转型与华侨华人的推动:以泉州为中心的历史考察》,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五章;任贵祥主编:《海外华侨华人与中国改革开放》,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年,第七章。

[4][5]徐华炳:《温州海外移民与侨乡慈善公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第141、110-117、275-277页。[6]举起要者,如林悟殊:《泰国大峰祖师崇拜与华侨报德善堂研究》,(台)淑馨出版社,1996年版;郑会欣:《恤死 救生 兴学—泰国报德善堂的发展路向及其成功经验》,陈三鹏主编:《第三届潮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花城出版社,2000年;等等。

[7]蔡志祥:《区域研究与国际视野:潮州、香港与东南亚》,行龙、杨念群主编:《区域社会史比较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猜你喜欢

善堂侨乡华侨
潮汕移民与泰国华侨报德善堂的早期运营
侨乡古村 夜赛龙舟
我的华侨老师
近代昌邑市侨乡民居建筑装饰审美特征
发挥新侨乡独特优势 助力南通高质量发展
华侨华人贺祖国70华诞: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王培之与广仁善堂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走基层·侨乡行”中央媒体江苏行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