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院校医学免疫学课堂教学的思考与实践①

2018-01-23汪长中吴大强

中国免疫学杂志 2018年9期
关键词:免疫学医学教材

邵 菁 汪长中 官 妍 吴大强

(安徽中医药大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合肥230012)

医学免疫学是一门医学类院校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是在校本专科生及研究生深入学习其他医学专业课程的重要知识储备。在我国,医学免疫学虽然成为一门独立讲授的课程时间不长,但是由于较强的内在逻辑性和理论性,以及不断更新的交叉学科知识,使得学生接受起来普遍感觉吃力,相应地增加了教师的课堂授课难度[1,2]。我校经过多年的酝酿出台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使医学免疫学的授课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包括减少总课时、增加自主学习等)。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兄弟院校的一些先进教学经验,笔者将自身对课程的理解融合进课堂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现将一些个人体会总结如下,供同仁们参考。

1 提前教学准备,做到心中有数

教学作为授课教师的头等大事,准备工作应尽可能细致、全面、慎重。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准备。

1.1挑选教材 教材是学生认识、学习课程的第一手资料,也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一本难易适中、图文并茂的教材,可以使课堂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虽然我校使用过多种医学免疫学的教材,但是鉴于大多数班级的课堂教学课时较少(平均18~20学时),加之医学生的课程任务繁重,因此不宜选用内容过多的教材;同时,笔者根据多年的观察和与学生交流,发现超过9成以上的学生都希望将抗原的内容安排在绪论之后免疫系统之前上。综合这些因素,笔者所带班级选用的是袁嘉丽等主编的《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

1.2选择教辅材料 要上好一门专业基础课,仅靠一本教材是不够的。一般教师应尽可能阅读一些经典的中外教材,比如Kenneth Murphy等主编的JANEWAY′S IMMUNOBIOLOGY (第9版),IVAN M.ROITT等主编的ROITT′S ESSENTIAL IMMUNOLOGY(第13版),这些教材在业内享有盛誉,既能够拓展教师的知识面,也可以深化对授课内容的理解。由于很多授课老师不具备临床专业背景(包括笔者),为了更好地衔接基础与临床,因此有必要补充一些临床免疫方面的案例书籍,比如冯珍如等主编的《免疫学疾病》,RAIF GEHA等主编的 CASE STUDIES IN IMMUNOLOGY(第6版)。

1.3关注前沿和热点 课堂教学一方面要传授书本知识,另一方面也要将书本知识与当今免疫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联系起来。授课老师平时应多关注国内外免疫学主流期刊所发表的文章,比如国内的《中国免疫学杂志》、《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等,国外的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Immunity等。事实上,现有的教材中已经吸收了一些目前公认的免疫学最新成果,比如TH17及其抗真菌免疫。

1.4研究分析学生 学生是教师的讲授对象,是课堂的教学主体,学生的课堂状态直接决定教学效果。在开课之前,教师可以提前通过所带班级的学习委员和班长来了解授课学生的基本情况,比如全班人数以及文科生/理科生和男生/女生所占比例(包括有无联合培养的学生或港澳台的交流生)、班级的平时活动、上课的积极性、班级课表等。不仅在开课前,在课程中和课程结束后教师也需要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学生的上课进度和身体心理状况,并根据可能出现的情况,对授课进行调整。

1.5预先制定考核计划和标准 授课是目的性很强的教学活动,因此准备工作应该包含平时对所授班级的考核规划,即何时考核,采用什么方式考核,考核所占比例等。这一部分的考核可以看成我们常说的“平时分”,最终目的是敦促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从而打破结课划重点的怪圈。

2 勾勒课程轮廓,注重章节联系

医学免疫学各章节之间存在紧密的内在逻辑性,通过言简意赅的方式阐述可以帮助学生尽快进入章节内容。

2.1上好第一次课 我们都知道第一次课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学生对一门课的兴趣,由于第一次课往往涉及的是免疫学简史或发展历程,因此授课老师可以通过各种鲜活有趣的事例、图片和动画,来充分调动学生对医学免疫学的兴趣。但是仅做到这一步还不够,因为当学生翻开课本接触课程内容的时候,仍会感觉如坠云雾,不知所云,几十分钟所积累起来的兴趣可能在几十秒之内就烟消云散了。因此,授课老师可以在第一次课结束前抽出大约15 min,对所授的免疫学内容做一个总体勾勒。通过简单而又浅显的勾勒,让学生发现原来所谓深奥的医学免疫学也不是很复杂,从而建立起较强的持续学习的动力。笔者曾做过粗略统计,有超过90%的同学在勾勒课程轮廓之后表达出对医学免疫学继续学习的动力,其中有近一成的同学甚至觉得医学免疫学的难度不比高中生物更大;而在未接触课程轮廓学习的情况下,只有大约不到70%的同学表示对医学免疫学有继续学习的动力。

2.2注意总结 由于我校医学免疫学课时相对较少,一次授课的内容相对较多。很多学生从上课开始就一直在做笔记,直到下课,然后课后再自行总结规律,真正听课的时间很少;而少部分学生则争取课堂先听懂,课后再总结笔记。前者在课后面对一大堆零散的记录往往毫无头绪,后者则由于课堂内容越来越多、越来越深而变得越来越听不懂。针对上述这些情况,授课教师可在每一节或者某个重要的内容讲完之后,做一回顾性小结,提醒学生记下关键内容的同时帮助他们抓住重点。在一次课的结束部分,教师还应对本次课做一次总结,让学生跟随老师的思路再快速浏览一遍当天所学知识,做到查缺补漏。

2.3重视导课 在授课的过程中,笔者经常遇到学生问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免疫球蛋白这章不叫抗体?为什么补体要安排在免疫球蛋白后面上?补体为什么要演化出三条激活途径?这些看似书本上解释了的内容,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依然有着难以言明的复杂和深奥。这些问题需要授课老师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努力在导课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理顺章节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比如第一个问题,我们可以这样开导学生:是不是能够与抗原结合的物质都叫抗体?或者说,能不能举出教材中提到的一种物质,虽然它能与抗原结合,但是它的名字不叫抗体?由于在学习免疫球蛋白之前,学生只学习过抗原和免疫器官,因此会比较容易联想到TCR/BCR。再比如,如果授课教师能够稍微分析一下三个专职抗原提呈细胞的分工,那么学生就会明白这三类细胞虽然都具有很强的抗原提呈功能,但是各司其职,缺一不可。采取这样的方式,对学生深刻理解相关章节有着极为重要的启示意义。

3 把握讲授深浅,语言通俗易懂

兵贵精而不在多,上课的内容也应精炼,抓住重点突破。

3.1化繁为简,反复强调 学生对医学免疫学感到最困难的地方就在于教材中充满了长短不一、令人费解的专业名词,以及纷繁复杂的各种免疫学过程。在课堂讲授中,授课教师应勇敢地抛开与课程无关或相关性很低的专业术语,通过箭头和示意图勾勒出书本上花费了大段文字试图说明的免疫学过程。而对于需要经常接触的专业术语,则应寻求机会反复强调。可以通过对某一段文字的阅读,提问相关重要的术语,从而使学生对重要的专业名词印象逐渐深刻。

3.2突出重点,言简意赅 对于一些重难点内容,即便在去掉一些复杂的机制之后,学生仍会感觉难以理清思路。这是因为刚接触到新的概念和理论,特别是当这些概念和理论超出了所学知识范畴时,大脑会陷入暂时的真空。此时,如果授课老师能够适时地放慢节奏,不做过多展开和联系,而是让学生有一个停顿期(适应期),在不增加学生更多理解负担的前提下,让学生的大脑迅速经过这一段真空期,然后寻求让学生对新的概念和理论产生积极的认识。笔者认为在一次课之内,重难点一般不要超过3个。具体讲解的时候,授课教师可以灵活采取多种方式,包括比喻法、概括法、比较法等,这些在很多论文论著中均有涉及[3,4]。

3.3适度思考,合理自习 一般课堂是以教师讲授为主,但随着时间逐渐变长,学生会产生听觉疲劳,导致听课效率下降。因此,教师可以在授课进行过程中,有意识地设置2~3个问题,给学生3~5 min/题思考,然后通过讨论重新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如果本次课内容相对较多,而且大多数同学一直在做笔记,那么授课老师宜在下课前预留5~10 min给学生自习,既放松了学生绷紧的神经,也给学生整理和总结的时间。

4 基础联系临床,实例贴近生活

临床实例是加深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手段,一幅简单易懂的典型症状图和/或原理示意图要比一份化验报告单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临床实例能够贴近生活,甚至直接取材于学生所熟知的人或事,那么往往可以大大强化课堂的讲授效果。比如放一张《爱情公寓》第二季里张伟由于吃虾导致脸部出现严重过敏的图片,学生会非常有兴致地聆听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并很想了解脱敏的相关方法。同样,如果放一张眼肌型重症肌无力患者的图片,通过阐述病情和病因,学生会更容易接纳Ⅱ型超敏反应的相关知识。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通过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获得更多的医学免疫学的体验,得到了很多学生的认可和好评。

猜你喜欢

免疫学医学教材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猪流行性腹泻的免疫学机理与临床应用
《中国免疫学杂志》第八届编委会名单
《中国免疫学杂志》征稿、征订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