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档案局与陕西广播电视台联合打造我国首部方言纪录片《陕北话》
2018-01-23孙秀梅宋佳勋
文/本刊记者 孙秀梅 宋佳勋
“做中国人,说中国话”!由陕西省档案局和陕西广播电视台合作拍摄的中国首部方言纪录片《陕北话》,近日在陕西广播电视台生活频道、陕西卫视播出,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好评。《陕北话》纪录片践行文化类节目“小成本、大情怀、正能量”的创作理念,是一次由省档案局牵头、立足传统文化、解读方言深层密码、讲好陕西故事、讲好中国故事的有益尝试,是独创性的关于地方方言故事的大胆探索。
陕北高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长城和黄河在这里相汇、相交,一个静穆肃立,一个奔腾而去;农耕文明和游牧文化在这里融合,一条古老的秦直道将不同的文化串联。这些地标界定了中华文明的坐标,也界定了陕北在中华文明的历史地位。封闭的地理,开放的历史,传统的民风,形成了以陕北方言为标志的黄土文化的核心区域。这古老的方言穿越时空,形成了历史与当下的对话。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这古老的方言中蕴藏的历史文化密码,日益被人们发现,好奇、惊喜、震撼!
语言不仅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伟大成果,也是忠实记录和传承人类文明的工具之一。特别是方言,它是一个地理单元内最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之一,也是这个地域土著民的精神家园。一个民族的语言,带有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历史烙印,可以说是这个民族历史的活化石。
六集方言纪录片《陕北话》,以陕北方言为载体,通过寻找和记录与陕北方言有关的“陕北民谚”、“陕北民歌”、“陕北秧歌”、“清涧道情”、“府谷二人台”、“榆林小曲”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解读自成体系的陕北方言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民俗等多方面信息,展现陕北人的故事和他们喜怒哀乐的生活。通过陕北话寻找陕北文化的源头,寻找中华文脉的基因密码。
纪录片《陕北话》共有六集,主题分别为陕北民歌中的陕北话,陕北话中的历史文明基因,民族融合与陕北话,陕北话中的陕北民俗,陕北话中的文化乡愁。每集通过五六个小故事入手,以小见大,从点滴语言中寻找中国远古的历史,揭示方言奥秘,展现中华文脉。
为使摄制组更多地了解《陕北话》最初目的,时任陕西省档案馆(馆)长王建领多次前往省台举办陕北文化、陕北方言的讲座,与摄制组面对面沟通。王建领为纪录片《陕北话》总撰稿人,且本人就是地道的陕北人,是非遗“陕北民谚”国家级传承人,是《留住祖先的声音——陕北方言成语3000条》一书的作者,对陕北方言的内涵外延都有切身感受和独到认识,讲起来得心应手、挥洒自如。
《陕北话》从2016年12月开始边策划边采风边拍摄。经过10个月的努力,摄制组共奔赴北京、内蒙、山西及陕西榆林延安两市20多个县区采访拍摄,其中,绥德、米脂等县多次前往,拍摄素材量超过100小时。陕北方言从北往南形成了几个片区,各片区间也有不同,其中以绥德、米脂为中心的“绥米一线”是陕北方言的核心区域,可谓陕北方言的官话。对这些区域分季节多次拍摄。
如何构思、如何设计、如何把方言的“虚”,融入到普通人生活的“实”中,展现出历史、民俗、文化的“深”来?摄制组颇费些心思。经过反复讨论、学习、尝试,最终确定了以下几方面思路:
一是故事化呈现:语言作为人的交流工具,必须通过人的故事去展现,把方言贯穿在人的生活场景和生活故事中。例如陕北话一个特点是大量叠词的使用,其中包含的音韵美、节奏美,主要体现在陕北民歌中。摄制组在绥德找到了两个人:雒胜军和刘彦军。其中雒胜军是县文化馆干部、“陕北十大民歌手”,刘彦军只是一名出租车司机,但两人却因为共同喜爱陕北民歌成为了几十年的好朋友。一个在剧场带领团队排演大型歌舞剧,一个开出租车累了在路边唱一段信天游,两人生活场景虽然有很大反差,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对陕北民歌与生俱来的爱,陕北民歌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的存在。
“刘彦军唱的就是典型的陕北‘信天游',信天游结构和表现手法完全和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相吻合,可以说,以陕北方言为载体的信天游就是活着的《诗经》,是民歌的化石。”(解说词)
通过这两个人的故事,不仅展现了陕北民歌的美,陕北方言和陕北民歌血肉不分离、相得益彰的关系,而且展现出一个地方的方言犹如一组独特的密码,成为这个地方人与人建立某种关系的纽带。
再者是多记录,少解读。和一般的纪录片不同的是,《陕北话》没有引入专家,而是把镜头直接对准各色各样、普普通通的陕北人,真实地记录他们日常的生活,记录这块高原上独特的民风民俗,如“打铁花”“转九曲”“牛王会”“打龙眼”“排门子”……这些陕北传统的民俗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已经渐行渐远、逐渐消失,要怀有一颗虔诚的心,用电视的声画手段忠实地加以记录。再如,陕北方言和其它任何地方的方言一样,面临着逐渐消失,如何传承,如何把根留住的问题。这个思考不能靠解读,我们找到了著名唢呐演奏家、国家一级演员牛建党,牛建党从陕北吴堡县的一个山村,靠着一把唢呐吹到了西安,吹到了北京国家大剧院。摄制组到北京,对他的生活和心路历程进行了记录,“从小在那长大以后,我到现在为止,做梦有三种语言,第一种吴堡话,第二种西安话,第三种普通话。经常在梦里面不同场景里面说梦话的时候,我家里人又说你昨晚上又回老家了吧,在这个繁杂的城市中,我们生活的时间长了有时候真要回去静一下自己的心,洗涤一下自己的内心,让自己安静下来,回到最纯真的那个时候,不忘初心。”(采访同期)
乡音是故乡落在身体里的印章,是血液里流淌的自觉,离家万里也自难忘。方言,或许让我们在现代文明与纯真故乡的冲突中一时困窘,却会时刻提醒我们是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
故乡是一个人的精神家园,乡音是通解乡愁的良方。黄土高原上的牛家崖始终是牛建党魂牵梦绕的地方、是他艺术种子萌发的地方、是他存放艺术梦想的所在。这种文化乡愁,何尝不是每个中国人的乡愁。
六集《陕北话》,全片就是通过像这样的30多个人物故事贯穿始终,鲜活形象,较好解决了无处着手的难题。
《陕北话》播出后,取得了良好的收视率,其中陕西卫视市网收视率单集最高0.471,单集收视率排名最高7;35城单集收视率最高0.035,单集收视率排名最高16。
“优酷”“爱奇艺”“腾讯”“新华网”“央视网”“凤凰视频”“搜狐视频”等国内多家主流网站进行了视频转播,其中“优酷”单集最高点播量达到7万,六集总点播量超过30万;“爱奇艺”单集最高点播量1.9万次,六集总点播量超过10万;另外,“陕西广播电视台”“秦风档案”“陕北民歌”“掌上陕北”等微信公众号也进行了视频转播,最高关注过万;米脂、绥德、佳县等多县区官网、公众微信号等也进行了片段视频转播,得到了观众强烈共鸣——
“大爱这个记录片,从方言角度弘扬陕北文化,希望有更多这样的纪录片”
“这是陕北的风俗,陕北的味道,陕北的特色,值得欣赏!”
“陕北,革命老区,个,革命摇篮,厚重的黄土地,滋润着华夏儿女!中国力量,我陕北人个个好样的!”——观众纷纷留言
方言纪录片《陕北话》是陕西省档案馆局在档案开发利用、服务社会、利用自身底蕴打造出的档案文化作品,是馆局班子创新思维、跳出固有圈子,大胆“生产”的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精神产品,是我省档案人开拓局面、跃于前台、勇于宣传的精品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