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申报》视角看民国时期的医疗环境❋
2018-01-23丁雪华陈丽云
丁雪华,陈丽云
(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人文研究院,上海 201203)
《申报》创刊于1872年,是旧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纸,跨越了晚清及民国两个时期,是中国现代报纸的开端和标志,更是中国近代报业的代表,是研究民国医疗社会文化的重要史料。《申报》上所发文章有记者撰写,病患投稿,也有社会上的能人之士所编写。文章比较客观、全面、真实。民国,这个流行病频发、中西医并存的特殊年代的医疗环境究竟是如何的?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论述。
1 医药监管法律的建立
民国时期的医药监管法律开创了我国医药监管法律现代化的先锋,当时的民国政府认识到发展医药事业的重要性,颁布了大量的法规、法令,建立起较为相应的医药监管法律体系。从《申报》所发表的文章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法律不仅维护封建特权阶级的医药权益,更针对全体民众的医药权益进行了立法保护,官员违法也会受到严厉制裁。如“五省联军总司令部驻沪军法处,奉孙总司令命令,将海通社经理朱益叙以私售大宗违禁药品罪判决死刑,于昨日(七月二日)下午十二时一刻解往刑场,执行枪决。[1]”又如《申报》述:“据江海关税务司报告,二十一年一·二·三三个月,共缉获鸦片吗啡等禁品数目如下:计开洋土药及假药共重三万一千五百五十两……含有毒质之各种药品共值银元四千二百十元”[2]。另外民国政府通过立法,建立起全国的卫生行政机构体系。据《申报》记载:“淞沪警察厅为调查本埠医生以资取缔事,特通令各区署所云,案奉江苏省公署第一七零七号令开,案准内务部咨开,据上海违禁药品管理局呈称,查奉部定特许执照章程第六条规定购买麻醉药品之资格”[3]。
可见,民国时期政府对医药领域从业人员医士、药剂士、药品及卖药营业、病院等都进行了严格的监管,并规定了医师、药师要具备一定的资格,才能在所在地的官署注册执业,将医药事业纳入了法制的轨道,做到了医药监管的有法可依。如《申报》所报道的:“木工杨永生之嫂某氏,被邻居江湖医生陈晓梅骗称服其药丸便能成孕,取去洋六元后,因无效向陈索还药资无着,将陈扭控一区一分驻所申送警厅司法科讯究在案,兹闻此事经该科长预审之下着该医生交还所骗药本六元,押令照缴并呈奉徐厅长批谕,云据该管警所详报,陈晓梅不学无术假药欺骗愚民,只知惟利自图不顾人之生命殊属可恶,应行严加取缔,勒令陈停止营业,如违押逐”[4]。
民国时期医药监管法律制度的初步建立,对建国以后完善医药法律监管理论、立法技术以及体例等起到了一定的警示作用,亦可作为当今医疗法完善的借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药品管理法》《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检测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加强了对药品安全的监督,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及合法权益。
2 提倡医德的重要性
民国时期,医师的社会地位有了很大的改观,民众对于医师的医德要求也同样有所提高。《申报》中有较多的篇幅都是强调医德之重要性,如“济世救人,是医生的职责,是医生份内应为事。良好的道德,亦是医生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其重要性并不次于高明的医术。每见有许多名医喜欢装腔搭架,不顾病人的痛苦和生命,或者对贫穷病人草草诊断,心中常深致不满。医生的这种举动,实在是显露了他自己的教育不良、修养不够,使人加谤而已”[5]。
当时医师诊金的规范对于民国时期的医患关系起了很大的缓解作用。《申报》曾有报道:“本市规定诊金标准,于可能范围内力图低减,以符造福人群之本旨,毋违此令,计抄发诊金标准表一份:(诊例)门诊二角至一元二角,出诊普通一元至五元(车资在内),特诊六元至十元(随请随到深夜出诊之类),(手术费)小手术一元至五元,普通手术六元至十元,大手术十元至五百元,接生费五元至五十元(指医师医生助产士而言,旧式产婆不在此例),住院费二角至十元。[6]”
在此基础上,医疗界在慈善救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无论是公立医院还是私立医院,都提供了大量的免费医疗给当时的贫穷百姓。《申报》中有很多关于慈善性质的医疗行为,如20年代就有专门针对最底层老百姓的社会服务部,还有免费诊疗、收尸善举、举办时疫医院等。《申报》记载:“跑马厅路重庆路口平民疗养院,施诊除星期日外每日上午八时至十时施诊给药,分文不取,上午十时至十二时、下午二时至四时,诊金免收,号金一角,特诊每日上午八时至下午十时随到随诊,诊金一元,号金一角。念诊每日八时前十时后诊金二元,号金一角,出诊下午四时至九时诊金三元,号金一角。[7]”“圣母院路友助医院为赞助抗痨工作,规定每日下午四时起,凡淸贫靑年病人或久咳不愈等症由本处备函介绍,诊金药费全免。[8]”尽管在当时十分落后的医疗条件下,这些免费医疗服务不能起到多少真正有价值的医疗作用,但是这些慈善医疗在当时的医疗领域内都或多或少地避免了医患纠纷。
《申报》中对于行善的良医给予了肯定,如“严毓清医师擅治肺疾,嘉惠贫病,医德可风。诊所设在茂各路昇平街芝瑞里七号”[9]。又如“本埠西门外南阳桥恒安坊四十六号国医顾拜言,医学医德迴与寻常医生不同,诊病心细如发,故识症正确,用药亦极郑重”[10]。沪上名医丁甘仁作为医者亦有许多善举,其济世扶贫、热心公益事业。他嘉惠贫困病人,每个诊号仅收1角(当时丁甘仁诊金为1~2元),即可免费得药1帖。并先后在沪南、沪北创办了两所广益中医院,创设了仁济善堂、联义善会、一善社等多家施医所,其广济民众,流泽无穷,故孙中山先生送其“博施济众”之匾。
同时《申报》中也有讨伐那些害群之马的报道,从储兰天的“我怕医生”到杨永彰的“我爱医生”,后有人指出“我爱医生是天经地义的原则,也是人们的常情。我怕医生是愤激之谈,有为而发。因为一个人免不了疾病,医生是治疗疾病使被诊治者回复健康的。所以病人心目中,把医生看做救苦救难的天使,应该要‘爱’!‘怕’是反常”[11]。
因此,民国时期的不少医界人士都把提倡医德放在重要地位,以期扭转民国医界中的不良风气。
古往今来,中医史上历代医家都十分注重医德,早在《内经》中就有提及医德的论述,到了唐·孙思邈《千金方》中更有专篇论述医德。民国时期《申报》中有关医德的论述也不少,对社会有着承前启后的意义。新中国成立以后,健全了对于医务人员的医德规范,要文明礼貌、尊重患者的就医自主权、保守患者的隐私、廉洁奉公、钻研技术、重视医德培养等等。
3 医疗水平的良莠不齐
民国时期的医界派系林立,人员结构多样,既有中国传统社会中传承下来的中医师,也有接受西方文化熏陶出来的西医师,他们组成民国时期医师群体的主体,而内部良莠不齐成为影响医师群体发展和专业化的最大障碍之一。
对于良医世人都相当推崇,从《申报》中可以看到,有很多宣传医生医术高明的文章,如“张国威医生医术湛深,设诊所于法租界菜市街即大世界后,近有夏关寳者患落头疽甚剧,遍医不愈,后请张医生诊治竟获痊愈,昨日特用香烛乐亭送匾额一方以表感谢”[12]。还有以“医法奇妙”“死而复生”“妙手回春”命名的标题,这些都是患者或者记者对一些良医的高度赞扬。
而对一些庸医世人则视之为害群之马,如“可见致死之因实为第三次用多量安眠药之故。君珊等侍疾在侧,亲见李明琛医生用多量安眠药剂而不知竭力阻止,致成此终天之恨。事后思之,抢地呼天追悔莫及矣。兹谨述在宝隆医院治疗经过伏希矜鉴”[13]。“如君之学贯中西,尚不多见,余知君深,屡劝出而问世,以达滨世救民之初衷。君允于来春悬壶,特先以一言为介,并告有病者知所问津焉(唐君现寓法租界麦赛而蒂罗路寳康里沿马路五十八号)”[14]。有些更是缺乏信任,频繁换医择医:“大抵今天看中医,明天看西医,三日进教会医院,四日请中国德医”[15]。更有笑话一则“病人对医生说我夜里还是睡不着,医生道:那么你吃了这药临睡时喝些水罢,病人忙道:你前天不是说患不眠症的人临睡不可饮食么?医生对他脸上一看答道:话虽如此,你可晓得医术是会进步的”[16]。
任何时代医生医术都有高低之分,每个患者都希望找到高明的医生进行诊疗,所以医生必须以提高自己的诊疗水平以获得患者的信任。而患者也要相信医生,医患之间应该要以信任为前提。
4 中西医的竞争
民国时期,随着五口通商的开辟,传教士进入了上海,同时也传入了西方医学,中医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中医的发展举步维艰,其优势已荡然无存,与西医形成了巨大反差,中西医学发生了位置转换。民国期间的中西医界一直在相互斗争中并存与发展,其论战的主要言论工具是报纸和期刊,中西双方都很擅长运用它作为论争阵地。期间中西医论战从学术观点转向废止中医的问题持续了多年。后出现了中西医汇通思想,在沟通中西医药、相互取长补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申报》中提到:“今日西医入我国之所由来也,当此中西医学并行之际,中医则必言其长而隐其短,西医则必表其优而藏其劣,各逞偏见扰人观听。病家处之无所适从,而从者又以其平日迷信观念而决之,抑知中西医学各有长短各有优劣,中医能辅西医之不足,西医能补中医之缺点,两医均未可云”[17]。可见在医界的纷争中,中西医双方都有意无意受到对方的影响,西医加速了本土化的进程,而中医也力求使自己适应现代社会的专业制度。
经过长时期的探索,现今成立了中西医结合这门新学科,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消化道疾病、呼吸内分泌疾病、老年病等方面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对于一些医学界公认的难治性疾病,如癌症、脏器衰竭等方面也有明显疗效。
5 媒体的传播
新闻媒介的兴起无疑是近代以来极富标志性的事件,媒介兴起所引发的社会舆论对于社会观念的革新也有极深刻的意义。民国时期,传媒中所涉及的医事内容,主要体现在普及医学常识和介绍医疗信息两方面。因民众对于医学常识的缺乏,便会形成观念上的错误,易于造成医事纠纷。介绍医学常识乃是调高民众卫生知识、革新医疗观念的积极尝试。
此外,通过媒体以广告的形式介绍医疗信息是民国时期传媒涉医的另一种体现方式。如《申报》所载:“二马路云南路口安康里内之中医张伯熙,在申悬壶有年,治内外妇幼喉眼等科,并长调理诊治,欲服冬令滋补品者均可就诊”[18],给民众指明了诊治疾病专科的方向,减少了不必要的损失。这些广告中较常见的是性病、保健品、咳嗽及肺痨、戒烟四类医药广告,媒介通过对此类健康问题的强化引起人们的兴趣,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当时民国时期,民众对疾病的恐惧和身处环境的不安全感。但其中也存在虚伪夸大的广告,这无疑是混乱医界的害群之马。《申报》的一篇文章就说:“上海地方,五方杂处,良莠不齐,作奸犯科,巧于趋避。如医药事业原为造福人群之工具,有为欺世骗财者矣,假借名义,虚构宣传,人民损失金钱之事尚小,摧残民族繁衍之害实大。社会请议同深隐忧”[19]。对病患来说,因为虚构广告的错误引导极易偏听误信,导致医疗事故的发生。
相对于民国时期而言,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今在原有报纸和电视媒体的基础上,又出现了网络媒体,公众可以网上就医、网络预约挂号、远程会诊、在线医生解疑等。它以其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为特点,迅速覆盖全社会,缩短了医院和医生与患者的距离。
6 医疗场所的变化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医生都以出诊形式为人治病,医疗行为在患者家中完成对病人的诊治、开方以及护理过程,是以“家庭”为主要医疗场所。民国时期,随着医院的建立,模仿西医医疗过程逐渐在诊所医院中完成。医院模式逐渐代替了传统的“个体医疗”模式,有着一套完备的医疗设施。如《申报》在1929年11月8日颁布了《卫生局管理医院规则》,对“床位数目、医师配备、病室区别等”都做了一系列规定。这种医疗场所的转变,医师的地位由被动转为主动,大大提高了治疗疾病的效率。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国家对医院的管理有了更进一步的完善,逐渐形成了家庭医生、医联体、慢性病管理的体系,并朝着分级诊疗的理想模式发展,从而为人民群众提供连续的健康服务。
7 总结
综上,民国处于一个变革时期,有其独特的医疗环境。当前,我国也正处于一个改革时期,在社会转型的大环境下,医疗模式、医疗环境发生了改变。通过民国这段特殊时期的历史学习,希望对当代社会有所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