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瘀互结证在风湿性疾病中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策略❋
2018-01-23崔家康
崔家康,姜 泉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
痰瘀互结证又称为痰瘀搏结证、痰瘀痹阻证。痰、瘀作为两种不同的病理产物,每每相兼为患,出现在痹症、中风、积聚、癫狂等内科疾病中,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以秋遇此者为皮痹。”现代医学的风湿性疾病大多属于中医风湿病“痹症(病)”范畴,痰浊、瘀血既是发病的重要病理因素,也贯穿于疾病发展过程的始终,有“痹病必挟瘀”之说[1]。
1 痰瘀互结证的成因
外感六淫、七情内伤或饮食不节等因素,致使肺失通调、脾失健运、肾失主水及三焦水道不利等脏腑功能失常,气机不畅、水液代谢失常、水津停滞而致痰饮。“百病多由痰作祟”,痰饮之邪随气升降流行,内走脏腑,外达筋骨皮肉,导致多种病证。血液的正常运行离不开心主血脉、肺朝百脉、肝主疏泄、脾主统血等脏腑功能的正常发挥,内因、外因、不内外因等因素引起上述脏腑功能失常,导致血行不利或血不循经积于体内而成瘀血。
血和津液均由水谷精微化生,二者相互资生、转化。若气不化津、津液不能正常输布,日久停聚,化为痰饮。随气上下,无处不到,痰浊内阻,气机失调,“气为血之帅”,血行缓滞,日久则瘀血即成,此为因痰致瘀。《血证论》:“血积既久,亦能化为痰水。[2]”瘀血内蓄,碍气阻络,气机不畅,津液代谢失常,水湿内生,日久郁而化热,煎津灼液,炼津液为痰,加重痰结之患,此为因瘀致痰。痰可生瘀,瘀可生痰,痰瘀互生[3]。《丹溪心法》:“痰挟瘀血,遂成窠囊。[4]”痰瘀皆为阴邪,相互搏结,交结难解,日久而成痰瘀互结之证。
2 痰瘀互结证的临床共性
痰瘀相互搏结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在风湿性疾患中,尤以疼痛、麻木、肿块结节等症状突出。
2.1 疼痛
《张氏医通》:“痰挟死血,随后攻注,流走刺痛。[5]”《证治准绳》:“入客则气停液聚,为积为痰,血凝不行……邪正相搏……故作痛也。[6]”痰瘀阻滞经络,不通则痛,疼痛是痰瘀互结证首见症状。此类疼痛多为刺痛或持续性阵痛。痰瘀聚于心,血行不畅则胸痹心痛;聚于肺,则宣降失调而胸痛;聚于肝,气机郁滞、经脉不利则胁痛、癥瘕肿块;聚于经络,则关节拘急疼痛、屈伸不利。其中疼痛呈刺痛,痛处固定不移、夜间痛势尤甚者,则偏于瘀痛;疼痛重着呆滞、缠绵不愈者,则偏于痰阻而痛。
2.2 麻木
“麻”是指如虫行皮肉中之状,按之不止。“木”指皮肤无痛痒感,掐按不觉。 《素问·痹论》:“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肉则不仁。”痰瘀之邪留聚,碍气阻络,营卫气血滞而不行,肢体、肌肤失于濡养,出现麻、木等症。《类证治裁》:“丹溪以麻为气虚,木为湿痰败血”[7],麻木之中,木重于麻,日久难移,二者不可截然分开。
2.3 肿块结节
《灵枢·百病始生》:“肠胃之络伤……则合并凝聚不得散,而结成也。”痰瘀相互胶结,凝聚不散,日久渐大,形成多种肿块结节甚则关节肿胀畸形。如类风湿关节炎之类风湿结节、干燥综合征之腮腺肿大、血管炎之皮下结节、痛风性关节炎之痛风石等均可视其为具体表现。
2.4 舌脉征象
痰瘀互结证辨证首重舌苔与脉象,舌苔候痰,舌质候瘀,痰证舌苔多白厚或黄,化热则舌苔黄腻;瘀证舌质多暗紫或有瘀斑,伴有阳虚可见胖大舌、齿痕舌。痰证多见滑脉或弦脉,瘀证则以涩脉为主。痰瘀互结证之脉象可见弦、滑或沉涩,痰胜于瘀者,以滑或弦为主,瘀胜于痰者则以涩为多[8]。
3 痰瘀互结证的临床个性
3.1 类风湿关节炎——痰瘀痹阻
临床表现为关节肿痛日久不消,局部肤色晦暗,或有皮下结节;关节肌肉刺痛,关节僵硬变形,面色黯黧,唇暗,舌紫暗或有瘀斑,苔腻,脉沉细涩或沉滑。 治宜活血行瘀、化痰通络,方药双合汤加减。
3.2 痛风性关节炎——湿痰瘀
临床表现为关节肿痛反复发作,迁延难愈,轻重有时,刺痛、痛处固定,关节肿大,屈伸不利甚至畸形,皮下可见结节,或皮色紫暗,或溃烂、舌淡胖、苔白腻、脉沉滑或弦。治宜祛风除湿、化痰散瘀,方药上中下通用痛风方加减。痰浊凝结、有痛风石形成加山慈菇、蜂房、皂角刺;脾虚湿阻、纳呆脘痞者加橘皮、厚朴花、枳壳;肾气亏损加熟地、山药、山萸肉等。同时可配合中药外洗以活血祛瘀、消肿止痛,如芒硝、大黄、皂刺、没药等。
3.3 系统性硬化症——寒痰瘀
临床表现为肢体不温,指端皮肤硬肿、湿冷甚或皮肤坚硬如革,捏之不起,肤色暗滞;或有胸背紧束、转侧仰俯不便、吞咽困难等,舌质暗有瘀斑、苔厚腻、脉滑细,治宜辛温化痰、活血通络,方药当归四逆汤合阳和汤加减。
3.4 干燥综合征——热毒痰瘀
临床表现为口咽干燥,但欲漱水不欲咽,眼干涩少泪,关节屈伸不利,肌肤甲错,皮下结节,腮腺肿大发硬,肝脾肿大,舌紫暗有瘀点,苔厚干,脉细涩。治宜清热散结、活血通络,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减。
4 痰瘀互结证的治疗策略
痰瘀互结证的治疗应先辨别痰瘀为患的轻重、先后及偏瘀血、偏痰结的不同,并要虚实兼顾、寒热并调、攻补兼施,并根据患者体质、生活习惯、气候变化等因素综合考虑,将辨证和辨病相结合,化痰散瘀并治,祛痰兼顾化瘀,治瘀不忘祛痰。
4.1 痰瘀同治——化痰通络,活血行瘀
痰浊之邪黏腻胶着,瘀血之性滞涩胶固,二者相兼则更加顽固。单祛痰瘀血难化,单化瘀痰浊不除,故需痰瘀并治。还要根据痰瘀的偏重不同而治疗有所侧重,痰阻重则化痰散结为先,瘀滞重则行血散瘀为要。
4.2 痰瘀同治——健脾化痰,活血通络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痰瘀同为阴邪,易伤脾阳。痰湿内阻,中焦受困,脾失健运,则气血生化乏源,气血亏虚,运行迟缓而致瘀滞;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气亦难复,痰瘀复生;痰瘀滞留体内,气机遏滞,则胶着更盛,久留不去。“脾为生痰之源”,故治疗需注意健脾。
4.3 痰瘀同治——温阳通络,化痰行血
痰饮为阴邪,瘀血属阴类,痰瘀胶结不解,日久尤甚。“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阴邪得阳气方能宣散,故在祛痰行瘀时宜根据病情酌加用助阳药物,是针对痰瘀互结阳虚证的治法[9]。
4.4 痰瘀同治——清热散结,活血通络
痰浊与瘀血胶着形成痰瘀互结之证,郁而化热,煎津灼液,热毒内生,耗伤气血津液而致阴津耗损、气血亏虚,使肢体筋脉失养,瘀血痹阻,痰凝结聚,脉络不通。痹阻于脏腑、孔窍,津液输布障碍,脏腑、肌肤、孔窍失濡,出现眼、耳、口、鼻等干燥症状[10]。
4.5 痰瘀同治——久病入络
叶天士提出 “经主气,络主血,久病血瘀”。痰瘀为患的病人大多病程较长,痰瘀交混互结于脉络之中,使病情复杂顽固;痰瘀互结,胶固难化,反过来进一步加重病情、缠绵不解,故有“怪证属痰”“久病属瘀”之说。此时治疗除草木类药,适当加入全蝎、地龙、水蛭、蜂房等动物药,可搜剔络中之痰瘀、荡涤痼结之凝痰败血。
4.6 痰瘀同治——调畅三焦气机
《血证论》:“凡治血者必调气,使气不为血之病,而为血之用”[11]。《丹溪心法》:“善治痰者,不治痰者而治气”[12]。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结则痰生,气畅则痰消。即关幼波所讲:“气血流畅则津液并行,无痰以生,气滞则血瘀痰结,气虚则血涩而成痰”,理气药常选炒枳壳、川芎、三棱等。国医大师路志正善用炒薏苡仁、白豆蔻、炒苍术健脾以祛生湿之源,佛手、炒枳壳、橘叶调畅三焦气机[13]。
4.7 痰瘀同治——健脾和胃
路志正“三阶梯”方案贯穿始终。第一阶梯“治未病”,常选用生谷麦芽、炒神曲、生姜、甘草,用于脾胃无明显不适、方中有大寒、活血之品或动物药等刺激成分者;第二阶梯健脾开胃,常选促进药物吸收的药物,如炒三仙、鸡内金,炒扁豆,必要时佐以行气、止呕、消痞等药;第三阶梯全程顾护脾胃、扶正御邪,常选白术、山药、茯苓、薏苡仁、黄芪等[14]。
综上所述,痰瘀互结证是风湿性疾病辨证中的重要证型,其治疗应以内治为主、内外治相结合,综合运用理气、祛湿、化痰、活血、化瘀、散结等方式。另外,饮食调控应忌食辛辣刺激、肥甘厚味等助湿生痰加重瘀滞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