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肥胖2型糖尿病的病因病机探讨❋

2018-01-23谢绍锋黄莉吉刘克冕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8年7期
关键词:灵枢运化津液

谢绍锋,黄莉吉,曹 雯,刘克冕

(1.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南京 210028;2.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南京 210029)

依据糖尿病患者“三多一少”临床症状,传统观点认为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范畴,并认为其基本病机为“阴虚热盛”。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尤其是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常缺乏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甚至无任何临床症状[1]。因此,需要对肥胖T2DM的病因病机进行重新认识和研究。

1 中医对肥胖2型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肥胖是导致2型糖尿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也是早期肥胖T2DM的重要临床体征[2]。历代医籍对肥胖病的论述最早始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并将肥胖分为“膏人”“脂人”和“肉人”3种类型分别进行论述。如《灵枢·卫气失常》记载:“腘肉坚,皮满者,肥。腘肉不坚,皮缓者,膏。皮肉不相离者,肉。”又曰:“膏者,多气而皮纵缓,故能纵腹垂肤;肉者,身体容大;脂者,其身收小……是故膏人纵腹垂肤,肉人者,上下容大,脂人者,虽脂不能大者。”

“膏人”类似于中心型肥胖,其脂肪主要分布于腹部,身小腹大,脂膏集中于腹部,其腹部外形远远大于“脂人”;“脂人”与周围型肥胖病相似,其脂膏均匀分布全身,形体肥胖,虽肥而腹不大,更不能垂,形体匀称,没有身体某一部位比例突出,肌肤质地中等,其肥胖度较膏人为大,体质较好;而“肉人”是以全身肌肉壮实为主,形体肥而壮盛,皮肉结实,精神内旺,其体质量超标是因体内肌肉发达所致,但体内脂膏含量并不超过正常体脂含量,一般不需要治疗[2]。

《内经》已经认识到肥胖会导致糖尿病的发生,并对其病机进行了阐述。《素问·奇病论》曰:“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明确指出饮食不节、嗜食肥甘是引起肥胖的重要原因,日久中满内热导致消渴病的发生。

因此,依据肥胖T2DM发病不同阶段的临床表现,其属于中医学“肥胖病”“消渴病”范畴等较为合适。

2 肥胖2型糖尿病的病因、病机

2.1 先天禀赋不足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遗传因素在单纯性肥胖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并相继发现了许多与肥胖有关的易感基因[1]。此外,母亲营养不良或疾病因素导致胎儿发育迟缓,在出生时体质量过低婴儿,成年后患肥胖、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风险显著增高[3]。《灵枢·五变》:“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可见,先天禀赋不足、五脏虚弱是肥胖T2DM发病的重要内在因素。

2.2 饮食不节,嗜食肥甘

《素问·通评虚实论》曰:“凡治消瘅、仆击……甘肥贵人,则膏梁之疾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饮食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研究发现,进食不规律、食量过多、进食速度过快、嗜食甜食、喜好油荤、缺少蔬菜、饮酒等是导致糖尿病、肥胖的重要饮食因素[1]。

长期饮食过度、嗜食肥甘、摄纳过量,势必会超过脾胃的受纳和运化功能,饮食五味不得化生水谷精微营养周身,反而停滞不化聚湿生痰,化为余赘之膏脂,沉积于皮肉和脏腑间发为肥胖。同时《丹溪心法·消渴》曰[4]:“酒面无节,酷嗜炙煿……于是炎火上熏,脏腑生热,燥热炽盛,津液干焦,渴饮水浆而不能自禁。”认为饮食不节或饮酒无度日久伤阴,必致阴虚燥热发为消渴。

2.3 疏于劳作

现代社会,大多数人从事脑力劳动,长期久坐伏案工作,平素运动量少,缺乏体力活动,加之熬夜频繁,起居失调。这类人群即使未摄入过多的高热量食物,也可因“久卧伤气,久坐伤肉”,日久机体气机不能调畅,气化功能减弱,脏腑功能郁而不发,水谷精微代谢出现障碍,失于输布,为膏为湿为痰为浊,滞留肌肤、腠理、脏腑发为肥胖。气虚日久,病情进一步发展必损及阴液,从而形成气阴两虚、津液亏耗发为消渴。

2.4 情志失调

现代社会,人们受到来自社会、工作和家庭的压力过大,易出现思虑太过、精神紧张、焦虑、抑郁、失眠等一系列情志变化。中医学认为,脾在志为思,忧思困脾,脾气不得畅达,日久脾气虚弱,运化转输失职,膏湿痰浊内生发为肥胖。其次,情志抑郁一则引起肝气不舒气机失调,津液输布失常,水湿滞留;二则肝郁“木不达土”,影响脾胃运化功能。

该类肥胖患者病情进一步发展,长期过度的精神刺激,可致肝郁气滞,日久郁而化火,火热炽盛上灼胃津,则火炎于上、津液泄于下发为糖尿病。正如《灵枢·五变》谓:“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髋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临证指南医案·三消》曰[5]:“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证大病。”

2.5 滥用滋补之品

现代人因为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求强身健体,益气延年,注重保健养生,但相当比例的人群在未经过医师指导的情况下,盲目服用西洋参、冬虫夏草、阿胶等补益滋腻之品,甚至含激素类保健品,造成体内燥热偏盛、耗伤阴精甚者继而发为消渴。

此外,年老体弱、久病多病也是肥胖T2DM发生的重要病因。《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人到了50岁以后,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脏腑功能开始衰弱,尤其是脾气虚弱,运化水谷精微功能下降,不能运化水湿,日久导致身体津液输布失常,浸淫肌肤分肉而成肥胖。

3 胃强脾弱是肥胖2型糖尿病的主要病机

《内经》对胃的认识包括现代中医理论中的胃和肠。如《灵枢·本输》言“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是足阳明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论》亦提及“胃病者,腹月真胀,胃脘当心而痛。”胃(肠)是机体对饮食物进行消化吸收的重要脏器,主受纳腐熟水谷。

肥胖T2DM人群主要是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中医理论将胰腺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现均归属于脾。《难经·四十二难》记载[6]:“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其“散膏”即为胰腺。脾气健旺则胰腺分泌胰岛素正常,脾虚则胰腺分泌胰岛素的功能紊乱。脾主运化,将饮食物之精微通过肺的输布功能布散全身,又称“散精”。病理上胰岛素抵抗主要表现为精微物质代谢障碍,与脾失运化所致的精微不布相契合。

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为胃行其津液,二者相辅相成。《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素问·厥论》曰:“脾主为胃行其津液也。”脾主运化,主升清,布精微,将葡萄糖、蛋白质等精微物质输布于五脏,而充养四肢百骸。故胃的受纳、脾的运化功能是否正常、相互协调配合与否,影响着葡萄糖等精微物质在机体全身组织的代谢和吸收利用。只有胃纳正常、脾气健运、升降有序、精归正化则气血阴阳平衡,反之则引起肥胖甚至糖尿病的发生。正如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7]中称:“今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大便难。”

胃强是指由于胃(肠)火炽盛,导致胃肠受纳腐熟水谷功能亢进,临床表现为食欲亢进、饮食增多、消谷善饥、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等。正如《灵枢·师传》曰:“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脾弱即脾气虚弱、脾失健运则水谷之精微不能运化成为气血,则血糖增高、倦怠乏力、少动懒言,或消化不良,大便不成形甚至腹泻,舌淡红,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脾气虚弱,运化失职,膏湿痰浊内生则形态肥胖、腹胀脘痞、舌苔白等。正如清·林佩琴在《类证治裁·饮食证论治》[8]中所云:“胃强而脾弱,则消谷而便溏。”

综上所述,“胃强脾弱”即胃的腐熟功能亢奋,而脾的运化无力是肥胖T2DM的基本病机。胃强脾弱贯穿于肥胖T2DM的各个时期,对肥胖T2DM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

4 抑胃扶脾应为肥胖2型糖尿病的治疗大法

针对肥胖T2DM“胃强脾弱”的基本病机,其治疗大法应为“抑胃扶脾”,即调整胃之摄纳和脾之运化间的关系,使摄纳之精微可得利用,则痰瘀湿无以化生。胃强脾弱临床常表现为胃火炽盛、脾气亏虚,故治疗当清胃泻火、健脾补虚,临证用药应“苦寒直折胃火,甘缓补益脾气”,可采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9-10]。方中半夏辛苦性温兼顾脾胃,既能降气和胃又可燥湿益脾,以黄芩、黄连并用清泻胃火,以人参、大枣、甘草甘缓之剂补脾益气,少佐干姜既可助脾胃运化,又可温散停于肌肤腠理之湿浊,诸药合用,寒热并用,攻补兼施,适用于胃强脾弱证。但需根据患者“胃强”和“脾弱”的主次轻重,兼顾病程之分期,或清胃为主辅以健脾;或健脾为主清胃为辅;或脾胃兼顾,养阴清胃、益气健脾并用,辨证施治。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连、黄芩等药物有效成分具有显著的改善糖脂代谢和胰岛素抵抗作用[11-12]。

总之,肥胖T2DM病因包括先天禀赋不足、饮食不节、疏于劳作、情志失调、滥用滋补等,其基本病机为胃强脾弱,抑胃扶脾为治疗大法。

猜你喜欢

灵枢运化津液
从刘渡舟“津液链”理解伤寒瘥后劳复的证治
基于《伤寒论》从广所论“津液”探讨“津液载邪”的理论内涵
脾不好的人不能多喝水吗
浅谈从气血津液理论辨治干燥综合征
黄帝内经 灵枢·始终(下)
黄帝内经 灵枢·始终(上)
嚼服枸杞子缓解口干
黄帝内经 灵枢·针解
黄帝内经 灵枢·本输(下)
从《黄帝内经》认识脾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