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缘传承 谱系编织
——上海音乐学院2018首期音乐美学与当代音乐研究主题讲坛暨艺术学理论暑期研习班述评

2018-01-23孙懿凡

人民音乐 2018年11期
关键词:上海音乐学院音乐作品博士

■孙懿凡

“上海音乐学院2018首期音乐美学与当代音乐研究主题讲坛暨艺术学理论暑期研习班”于2018年8月27日至31日在上海正式开班。本次活动由上海音乐学院主办,上海音乐学院音乐艺术本原与当代音乐文化批判学科项目承办,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协办。

作为上海音乐学院首次举办的活动,其目的旨在推进音乐美学与当代音乐研究的学科建设,故依据主题讲坛与研习班两种不同活动性质作了对应活动方式的安排。在主题讲坛方面,韩锺恩教授作为研习班首席导师,邀请曾跟随其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获得博士学位的学生与合作从事博士后研究的研究员以及在读的博士研究生作为讲员,并诚挚邀请了钱亦平教授、王丹丹教授做特别演讲,讲坛以“临响乐品——音乐的听与美学的说”为主题,导师及讲员针对与围绕作品、学科分别进行命题授课与自选演讲,从而实现一次新的教学相长与师生互动;在研习班方面,韩锺恩教授特意设定了一个“一题二问”①的规则,以提高授课与演讲的研习性质并为下一期活动有更加符合学科建设诉求的呈现作经验积累;学员则就研习期间的学习体会、对讲题的进一步思考以及由此展开的相关学术问题进行汇报;除此之外,还特别安排了两次外出艺术实践:参观上海交响音乐博物馆与观摩上海交响乐团举办2018第二届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决赛(第一场)演出。

一、音乐的听与美学的说

就音乐美学这门学科而言,“听”的问题已成为“不可不谈”的经典命题,在“2016音乐美学与当代音乐研究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博士论坛”②上,已有不少学者在发言中涉及到“听”的问题,上海音乐学院杨燕迪教授则直接坦言自己进入音乐美学论域研究的原动力在于无法解释自己“为何听音乐会听出感动”。而在这次研习班的授课与演讲中,也有相当大一部分讲员自觉选择“听”作为讲习的焦点内容,浙江音乐学院副教授李鹏程博士从结构聆听与抽象聆听两种不同的聆听方式谈论如何听作品的问题,浙江音乐学院讲师郭一涟博士则是以“听”作为其学术阐释的起点继而谈论聆听之后,言说之前的音乐美学经验问题。上海音乐学院讲师孙月博士从不同观念与概念中的“听”的角度出发,提出“内在谛听”③的原创概念。自由音乐学者徐昭宇博士就“怎么听、听什么与听到什么?”展开讨论。

回到音乐美学学科的命题讨论,如果说“听”是进入该学科的必经之路,那么何为完成美学研究的必达之地。在已然寻求到研究始端之后,如何解决“不可空谈”的问题以终结音乐美学学科的全部进程,成为该学科的又一学术追询。韩锺恩教授在其主旨报告中回答了这一问题,通过分享数十年间在教学与师生共同作业驱动下的成果,确认了音乐美学的元命题,同时也是此次研习班的主题,即:音乐的听与美学的说,简言之,“听-说”二字,听的是声音,说的是经验。

音乐美学学科如何准确言说经验一直是音乐美学学者力图构建的学科语言体系,为此,韩锺恩教授特别邀请具备成熟学科话语体系的音乐分析理论与实践论域的上海音乐学院专家钱亦平教授和王丹丹教授为同学们做专题学术演讲,其中王丹丹教授以巴赫《b小调弥撒》和贝多芬《第32钢琴奏鸣曲》分别作为声乐音乐和器乐音乐修辞的范例,论述了音乐修辞、音乐言说和构建音乐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音乐美学七言

音乐美学怎么教?这一看似和本次研习班有所悖论的话题,却几乎成为每一位活跃于一线教学岗位的音乐美学老师需要深思的难题,这主要体现在教材的选择上,究竟是选择“人云亦云”,仿若标准化生产的流水线产物还是选择“独辟蹊径”的个性言说,且最终是否能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皆是需要谨慎考虑的问题。由此,韩锺恩教授在讲习中提出以《音乐美学七言》为命题的音乐美学教材编写构想,内容包括:a.作品;b.经验;c.概念;x.基本问题;y.认知;z.范畴以及无需位序的“to be”,并详细说明了每一部分所包含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重点,以期切中之所以是的音乐与音乐美学,进一步通过教学倒逼学科,弥补学科存在自身结构性矛盾及学者是否有成熟的学问进阶④之忧患,最终实现音乐美学学科、学术的薪传代继。

而几位年轻的讲员似乎已将上述理论设想逐渐转化为教学实践。青岛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李晓囡博士尝试以存在方式对音乐作品与音乐进行概念定位;西安音乐学院副教授崔莹博士将感性质料与认知理式勾连到一起进行可能性论述;复旦大学艺术教育中心讲师赵文怡博士分别从中西两方面详细释义“何为范畴”。韩锺恩教授完成了“七言”中“无需位序的to be”部分,即对本体以及进一步关于音乐先验存在问题的讲述。

三、声音纳入美学范畴

当代音乐研究同样也是本次研习班的学术论域之一,韩锺恩教授借由在该领域中所关注到的声音与音响问题,在开篇发言中提出应将声音纳入美学范畴作为音乐美学学科前提。其理论依据⑤在于,凡是离开声音的作品(除去《4分33秒》这样的极端所为),就不称其为音乐作品,反言之,“不仅仅声音”者(携带有多媒体方式的综合艺术暂时不讨论)同样也难以确认究竟什么才是纯粹属音乐的作品。对此,韩锺恩教授的学术预想是:是否可以通过发声器具以及相关声音形式来进行结构定位?即:定位美形式;进一步,发声器具本身是否存在仅仅属于它自身的声音?换言之,是否存在元形式的声音?这样一种之所以是的声音存在则成为前者(定位美形式)的基本前提,继而即可带来“在当代音乐中究竟能够听到什么样的声音?是否还能够听出应该属于当代的结构发声?以及当代音乐应该发出什么样的声音?”等由声音阐发的种种艺术学、美学、哲学问题研究。以下讲员的授课皆属上述论域,故合并择要综述。

杨赛博士与韩锺恩教授均选择《乐记》这本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上具里程碑意义的经典音乐美学代表著作为对象,前者主要探讨礼、乐二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乐在礼先”的观点并考察《乐记》的文本在传承过程中的演变及注释问题;后者则集中于注疏释解⑥《乐记》当中的8个叙辞⑦问题探究相关作乐之事并乐之成型过程⑧,并进一步引申和扩充了关于“比音而乐⑨”中“乐”的读音问题之考证以及相关意-象诸说的问题。王晓俊博士由“乐”“礼”二字的字形释义出发,得出“礼自乐出”的观点并梳理了中国儒家音乐思想史上对惩罚“过度的听”的史料记载。王维博士通过对董仲舒《春秋繁路》《天人三策》中乐论思想有所相悖的问题引入,阐述了在考虑董仲舒运用古代特有的春秋笔法⑩的修辞方法之下,关于其对于“制礼作乐”的论述之再研究。除此之外,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秦川博士则就钢琴特性语言尤其是中国钢琴音乐的语言特点进行授课。

吴佳博士提出原创“感性声音结构”的概念,即:在感性自身的秩序感和结构能力的作用下,感性对聆听过程中所接受到的音响进行整理和组织之后显现的声音表象结果,并依据其审美特质对音乐作品审美意义的获取方式作实践性探索。陈新坤博士从音乐诠释学的诞生、对音乐意义的诉求以及审美作为音乐诠释学的根基三个方面展开讲述。贺颖博士对韩锺恩教授将声音纳入美学范畴的学科前提,从音乐作品概念这一角度进行了理论支撑,所谓音乐作品概念即:什么是音乐作品?呈示各家之言并放置在历史维度与经验维度进行讲授。许首秋博士由直觉到审美直觉再到音乐聆听中的审美直觉作逐层推论,继而与艺术想象相关联,最终触及音乐作品本有世界。韩锺恩教授以“音乐的耳朵与超生物性感官”为关键词,经重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相关内容并及赵宋光人类学本体论思想讨论内容后作再行诠释,挖掘其潜藏的意义指向,即音乐的耳朵作为超生物的目的物并以此成就的超结构性结构与听本体的问题。

结语

2013年钱仁康先生离世,2015年于润洋先生离世,两位当代中国音乐学界的泰斗级人物相继撒手人寰,不禁令后辈学人感叹,像两位先生一般学贯中西且具备高尚品格的先师真是走一个少一个了。那么,能否填满大师们驾鹤西去后留下的空白是我等后生需被时时叩问的鞭策。若想启后生之思,必先承先贤之法。

钱亦平教授作为此次研习班的特约嘉宾导师,回顾了其父亲钱仁康先生一生的人生轨迹与学术经历,从兴趣广泛、研究领域、言之有物,不尚空谈、发人所不发,旁征博引,写作的激情六个方面详细阐发了钱仁康先生笔耕不辍、孜孜不倦、严谨治学、硕果累累等之于当下学者需镌骨铭心的可贵品质。现在读博士研究生于亮则为我们介绍了以于润洋教授为轴心承上启下的深厚学术渊源及学术发展脉络。

两位先生的博识与通学当然是我等后辈不懈追求的高山大海,但笔者认为比起专业知识的积累,或许先生们身上的品格才是一切学术研究的原动力,淡泊名利,宁静致远,不为外界纷扰而人心动乱,甘于寂寞也甘坐冷板凳,以一种纯粹的学术热爱之情不断探寻学术边界——再深一点,再宽一点……

事实上,本期研习班已悄然显现两位先生的学术传承,钱先生的“言之有物,不尚空谈”体现在所有讲员凡谈论问题必结合作品,首席导师韩锺恩教授仅以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这一部作品,截至本期研习班汇报,已是第四次研究,距首次研究相隔32年。且更为可喜的是,韩锺恩教授作为于润洋先生的亲传弟子,如今也已桃李芬芳,这何尝不是一种特定的学缘传承与谱系编织。

唯愿所有当代学人沿着先辈的言行,为教学科研,砥砺前行!

①一题二问:a.前置提问——在讲员进行授课与演讲之前给出,考验临时性学术应变能力;b.后设提问——在讲员授课与演讲之后给出,以期在今后的教学与研究中予以关注。

② 2016年12月3-4日在上海音乐学院召开,由韩锺恩教授担任首席教授领衔主持,参与者有杨燕迪、罗艺峰、蒋存梅、冯长春、何宽钊、伍维曦等教授,以及邀请曾经在上海音乐学院就读学位的音乐美学方向博士与从事博士后研究的研究员返校相聚,与目前在读的音乐美学方向博士研究生与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的研究员一起,结合各自岗位以及相关工作,共同就音乐美学与当代音乐研究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问题发表演讲,并展开讨论。

③内在谛听:immanent listening,主体面对先验声音的一种意向方式,一种对于音乐作品的意义结构的聆听,不是对具体音响经验的呈现,而是对音响之后的先验意义的显现,穿越音乐作品的形式遮蔽去面对音乐作品的先验存在,所听到的是精神肉体(非象之象)(非实像之意象),即在沉默的声音中倾听声音。

④ 初级进阶:把原来不甚清楚的事情说清楚;中级进阶:把原来已经讲清楚了的事情不说清楚;高级进阶:总是把不是问题的问题当做问题提出来。

⑤相关内容可参见韩锺恩《音乐美学与音乐作品研究》2012讲义版第Ⅸ讲:声音至上,绝对临响,绿色审美与出现代纪,声音经验的先验表述。

⑥主要是用明确的记号标示引用者;疏:主要是对注的注;释:主要是通过多种材料的分析比较,表明自己对材料的看法;解:主要是对自己看法的进一步说明。

⑦《乐记》中除《魏文侯篇》《宾牟贾篇》《师乙篇》之外的其余8个篇名,分别是《乐本》《乐论》《乐礼》《乐施》《乐言》《乐象》《乐情》《乐化》。

⑧相关内容可参见《〈乐记〉相关作乐之事并乐之成型过程——重读经典文献笔记之一》,《音乐艺术》2018年第1期。

⑨选自《乐记》开篇《乐本篇》首段,原文是“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⑩是指对外真理不直接显明,对内有所避讳但不隐其事。

猜你喜欢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作品博士
上海音乐学院来我校考察交流并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制冷博士来帮忙
神奇博士感冒了
雷晓伟音乐作品选登
博士蚊
辨其体、感其韵、品其意——基于“曲式”的音乐作品阅读
润博士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