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贵拙速”纵横论
2018-01-23李中跃
李中跃
由孙武阐发而被后世兵家总结的“兵贵拙速论”①[春秋]孙武撰,[三国]曹操等注,郭化若译:《十一家注孙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31~36页。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孙子兵法新注》,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3~20页。[唐]陆贽撰:《翰苑集》卷一一,四部丛刊景宋本。,实为治兵用兵之一大精要。但后世对之注解不一,其中何为“拙”,何为“速”,二者是何关系,都大有文章,需要认真考究。
一、“拙速”内涵之见
《孙子兵法》之《作战篇》言“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被后世兵家逐渐发展成“兵贵拙速,不尚巧迟”。二者联合起来,那么“兵贵拙速”的表面意思一般被解释成“宁可笨拙求速胜,不可取巧致久拖”,但并没有详细论证二者的内在意思和联系。受此影响,大家对“兵贵拙速论”的理解,其一重在“速”,特别强调“兵贵神速”的好处和久拖不决的危害;其二轻论“拙”,多将“拙”解释成指挥用兵上的“笨拙”②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孙子兵法新注》,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3~20页。。这种解释似有问题。
要知道速胜是有条件的,是敌我诸多因素的综合客观结果,不是你想速胜就能速胜的。如果指挥和策略真的很笨很拙劣,又怎么能保证速胜呢?所以,把“拙”简单地解释成“笨拙”并不全面。依笔者之见,“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为了迷惑敌人而“装拙”;另一种是为了赢得全局胜利,宁可付出牺牲代价,也要抢占先机。韩信的“背水一战”,在布阵上看似傻,却是为了激发新兵斗志,迷惑敌人,实为高明策略。古往今来有不少硬碰硬的攻坚战,明知可能伤亡巨大,但是为了保证速胜,不得不冒着风险杀出一条血路。狭路相逢勇者胜,斗智还要斗勇,因为急战则存,惟快则胜,慢则身死军灭。如此这种下意识或者本能的笨中求快、死中求活其实是最明智的选择。
但是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拙”也存在“巧”的一面。“拙速”也需要伪装迷惑敌人;“拙速”也需要做出正确判断;“拙速”也需要分清时机场合;“拙速”也必须确有实际价值。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其实是惨胜。
通过文史词汇考察,我们还可以从另外的角度来认识“拙速”。“拙”除了“笨拙”的意思,还有“质朴或朴实”的意思。③《韩非子》校注组:《韩非子校注》,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45页。如此何解?就是说官兵通过质朴务实的选拔、训练和作战,来实现速胜全胜,这实际上就是大智若愚。这种认识可以深化“兵贵拙速论”的价值认识。练兵作战贵在尽可能地减小自己的损失,获取利益最大化。这种情况下,装拙图奇和笨打硬冲,其实更多是战时的不得已而为之的应急措施。夯实军队建设基础,才能真正为快速反应和速胜提供长久的保障。明代戚继光,特别注意保障兵源的朴素,强调选用乡野老实人,杜绝浮华油头之辈;清代曾国藩,在兵源上选择湖南乡野粗壮农民,在将领选择上大胆使用坚决效忠清朝的儒生文人,开创文人治兵的新道路,最终都取得了胜利。①参见[明]戚继光著,盛冬玲校:《纪效新书》,中华书局1996年版。蔡锷:《曾胡治兵语录》,岳麓书社2016年版。
二、“拙速”关系之辨
“拙”与“速”既紧密联系,又各有区别。“拙”,可以理解为平时用“拙劲”真抓实干打基础。就部队建设而言,应该做到:士兵,政治思想坚定,军事素质过硬,军纪严明,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团结友爱,作风硬朗;将官,智信仁勇严,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关心下级,待兵以诚,生活朴素,多谋善断,勇敢坚强;训练,从难从严,从实战需要出发,苦练精兵,打下坚实基础;装备,长期不懈推进先进武器的研发,不断完善,不断提升,搞好军民融合,积蓄战争潜力。
“速”也包括许多方面,就应付局部战争和突发事件而言,应该做到:预见快、准备快、组织快、行动快、应变快。
无论以应急性还是基础性的角度来看,“拙”是“速”的基础条件,“速”是“拙”的效果反映。平时打好基础,快速应敌才有取胜保障。故治兵者,不可不深究“拙速”;治学者,不可不通达“拙速”。“兵贵拙速”不仅适用于军事领域,对其他一切领域都有很强的哲学指导意义。脚踏实地打基础,雷厉风行干实事,是对“拙速”最好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