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孙子兵法》的传承与创新
——兼论习近平同志的 “两创”思想

2018-01-23张有凤吴如嵩

孙子研究 2018年5期
关键词:兵学孙子兵法创造性

张有凤 吴如嵩

就人类文明的连续性与创新性而言,世界范围内唯有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生生不息,不断传承发展。究其原因,就是几千年来古人非常重视古为今用、以古鉴今、批判继承的指导思想。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曲阜时,首次提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思想。此后,他还在多个场合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是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中华兵学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然而如何在新时代实现传承和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大国地位的提升。

一、中华文化发展史就是批判继承发展的历史

中国几千年来,文化延续不断,就是因为古人非常重视批判继承,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区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

孔子对“六经”有过系统的研究、整理与传授,对于传承、保存文化典籍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司马迁就曾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其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史记·孔子世家》)孙武撰写的《孙子兵法》,也是在继承前人兵学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创新的结果。明代著名军事家茅元仪在《武备志》里对孙子的评价说:“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两汉时期的刘歆编撰《艺文志》,以孔子的 “六艺”为首,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删去浮冗,取其旨要”,在传承儒学经典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唐太宗曾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旧唐书·魏徵传》)这也是批判继承的态度。北宋司马光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①《资治通鉴·进书表》(第10册),中华书局1956年版。,最终编成《资治通鉴》,供统治者学习和借鉴。中国历史保存完整的二十四史,也都是历代学者在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新发展的文化经典。

在近代以前,《孙子兵法》受到中国和世界的普遍重视。然而,鸦片战争后,尤其是甲午海战失败后,“孙子过时论”甚嚣尘上,大量的西方兵书被翻译引进,基本占据了以《孙子兵法》为首的《武经七书》的地位,代之以西方的军事学术体系。《孙子兵法》的声誉如昨夜星辰,每况愈下。民族危亡之际,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结合当时的时代特点,在中国革命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如果说《孙子兵法》是古代兵学的思想高峰,那么毛泽东军事思想则是近代以来中国兵学发展史上的又一座思想高峰。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能开创出一条独具特色的革命道路,创造出崭新的军事理论,就在于他们懂得批判与继承,善于批判继承人类优秀文化基因。毛泽东就曾说过:“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①引自《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载《毛泽东选集》第2卷,1966年版。他还提出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什么叫“推陈出新”?即把过去的东西转化成为另外一种新的东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就是一种新生事物,与英国、法国、德国和俄国的革命都不同,原因就是中国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在一起,从而产生了一种全新的事物。这个方法遵循着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规律。冯友兰曾说:“我们对于以前的哲学思想,把它加以分析而取其对我们有用的一般意义。但是,一般意义是不能单独存在的,必须与一种特殊意义结合起来才能存在。我们必须把一般意义与我们所需要的特殊意义结合起来,它才能对我们有用。”②冯友兰:《再论中国哲学遗产的继承问题》,载《哲学研究》1957年第6期,第81页。这就是批判继承的方法。

二、《孙子兵法》研究领域的两种倾向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一直到“文革”结束的很长一段时间,《孙子兵法》领域的研究成果很少,原因就是在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方面始终有一种“左”的倾向: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否定得太多,把批判看得太重,而批判、否定的得多了,可继承的也就少了。

过去在古为今用上,稍不留意就可能被批判为“古人现代化”。可是,改革开放以来,要解放思想,又出现了另一种相反的倾向。例如,在《孙子兵法》研究方面,可谓是海阔天空,什么都能与《孙子兵法》扯上关系,以至于简单类比、对号入座的现象比比皆是。什么《孙子兵法》与炒股、与高考、与恋爱、与做泡菜等,不一而足,似乎《孙子兵法》是万能的。这样,就把《孙子兵法》庸俗化了。更为恶劣的是,商业领域欺诈成风,假冒伪劣产品层出不穷,恐怕也与此不无关系。这样的《孙子兵法》研究,显然偏离了正确的轨道。

那么,《孙子兵法》研究为什么会这样呢?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不知道应当怎么继承,或者说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这就好像不会划船的人,只能划着船在水里打转,虽然想努力往前走,但就是前进不了。这个船,就是工具,只有掌握了使用这一工具的方法,才能操控船只不断前进,并最终达到自己预期的目的。

三、抽象继承分析法

那么,如何进行批判继承和推陈出新呢?我们认为,最关键的就是要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在这个问题上,冯友兰先生提出的“抽象继承法”是很值得参考和借鉴的。这一方法是国学大师冯友兰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末,为回应以政治化、教条化的马克思主义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所造成的民族文化虚无主义而提出的纠偏主张,也是冯先生在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论方面高度自觉的表现。那么,究竟什么是“抽象继承法”,我们又该如何继承以及继承哪些内容呢?

所谓“抽象继承法”,就是舍弃所有具体的历史背景和具体的分析,抽象出有价值的东西。关于继承什么的问题,就是对传统文化体系中的主要命题加以分析,找出它的具体意义和抽象意义,舍弃具体意义,而继承抽象意义,或者是继承那些具有科学性、民主性、人民性与进步性的东西。“抽象继承法”所说的“继承”,并不是在思维中把哲学命题的抽象意义承继下来,摆在那里,就算完事,而是要将这抽象意义与新的具体意义相结合,以形成新的文化命题,建构新的理论体系。也就是说,“继承”一定要落实到“创新”,不“创新”就不能算“继承”。

新时代,传统兵学思想是开拓创新的生命之本根。举个例子,《孙子兵法》讲的“视卒如婴儿”的爱兵思想,这个好不好呢?“爱兵”肯定是好的,但如果从当时的背景进行具体分析,孙子是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他“爱兵”是为地主阶级服务的,是为了利用士兵。那我们还能继承吗?这就要使用抽象继承的方法了。从抽象意义方面看,爱兵是部队管理方面最重要的措施,我们现在当然可以用,所以加以继承也就没有什么问题,只是目的和性质完全不同罢了。又如,京戏《梨花颂》来源于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文学作品《长恨歌》,主题是讲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剧中的唱词“此生只为一人去”歌颂了爱情的忠贞不渝。按照过去的历史观,我们是不能歌颂帝王将相的爱情故事的。再者,从历史背景和具体史料分析,杨玉环实际上是唐玄宗的儿媳,他们之间有没有爱情,我们也无从考证。但是,这个剧为什么会受到今人的喜爱呢?因为它用了“抽象继承法”,舍去了一些具体的分析,继承了它的核心和精髓,即坚贞不渝的爱情,而坚贞不渝的爱情总是人们所向往和追求的。所以,这也成为“抽象继承法”的一个典型案例。

今天,我们弘扬并创新发展《孙子兵法》的优秀文化基因,就要学会用抽象继承的方法,实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在弘扬《孙子兵法》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统一起来,要明白工具理性是服从和服务于价值理性的,价值理性才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同时,我们要警惕价值理性被工具理性所操控,偏离了原本正确的轨道。马克斯·韦伯说过:“如果我们能从经济发展史中学到什么,那就是文化会使局面几乎完全不一样。我们应该从更广泛的经济繁荣的决定因素来理解文化的作用。”①[德]马克斯·韦伯著,阎克文译:《经济与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90页。也就是说,物质需求只是生存的基础条件,而文化需求才是我们最终追求的目标。

四、习近平同志“两创”思想的方法论价值和意义

然而,实现传统兵学的创新与发展,只靠抽象继承法还解决不了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坚持唯物主义史观和唯物辩证法。抗日战争时期,郭化若将军受毛主席委托,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去研究《孙子兵法》,可以说取得了很大的成果。郭化若先生在《孙子兵法》之初步研究的文章序言中指出:“研究《孙子兵法》是为了批判传承中国民族的历史遗产,更重要的是以新的内容和新的生气去充实它,并批评那些曲解误解《孙子兵法》思想的人。”②郭化若:《〈孙子兵法〉之初步研究》,载《郭化若文集》,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7页。郭化若将军研究《孙子兵法》贯彻的就是批判继承的方法。他不仅从一般军事规律中找到了古今军事思想的对接点,而且提出要用新的经验去完善《孙子兵法》在今天看似还欠缺的地方。

习近平同志最近提出的“两创”思想,即“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思想。这个思想比传统的批判继承法又前进了一大步。因为“两创”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集中体现,它与我们党所倡导的“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等思想一脉相承,同时又结合新的时代要求作出了新的理论概括,为我们指明了文化创新发展的目标、路径和方法。

所谓“创造性转化”,是指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所谓“创新性发展”,是指中华传统文化的提升与超越,其重点在于阐发立足现实并解决当今时代问题的创新内容。习主席的“两创”思想中,创造性的“转化”是关键。“转化”是指事物发生了根本变化,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里的“化”字很关键。毛泽东说:“‘化’者,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谓也。”①引自《反对党八股》,载《毛泽东选集》第3卷,1966版。也就是彻底的变革,彻底的改造,推陈出新,创造出一个新的事物来。比如说,将《孙子兵法》由古文翻译成白话文,这算不算“转化”呢?当然不算!因为这只是一种辅助性的工作。真正的“转化”,是一种新生事物产生的过程,也就是创新的过程。

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里引用了古代的七个经典战例,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总结出了弱军战胜强敌的战略指导思想,即“积极防御”的思想。这就是一个“创造性转化”的过程。在这篇文章中,毛主席认真研究了古代那些以弱胜强的战例后指出:“战略退却,是劣势军队处在优势军队进攻面前,因为顾到不能迅速地击破其进攻,为了保存军力,待机破敌,而采取的一个有计划的战略步骤。”他又说,楚汉成皋之战、新汉昆阳之战等“有名的大战,都是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②引自《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载《毛泽东选集》第1卷,1966年版。。这种“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原则,由此成为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指导思想的核心。

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对中国古代战争有过深入的研究。他对创造“围魏救赵”战法的孙膑大为赞赏,说孙膑是“围魏救赵,因败魏军”的“千古高手”③。在中国革命战争中,这一战法又被毛泽东同志加以创造性的转化和有效地运用。例如,在四渡赤水一战中,毛泽东同志根据敌情变化,敌变我变,灵活机动,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空灵奇幻,如神龙在天,见首不见尾。红军四渡赤水河,目的是以“走”摆脱敌人。所以,毛泽东最后指挥红军南渡乌江,摆出攻打贵阳的姿态,攻其必救,调动敌人。敌人果然上钩,将滇军调了出来,支援贵阳。毛泽东同志则指挥红军虚晃一枪,乘虚进入云南,从绞平渡渡过金沙江,从而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毛泽东后来总结说:“打仗就是这样,为了进攻而防御,为了前进而后退,为了向正面而向侧面,为了走直路而走弯路。”⑤[美]特里尔著,胡为雄、郑玉臣译:《毛泽东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6页。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面对当时复杂的国际形势,毛泽东审时度势,依据明代开国谋臣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思想,针对当时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核威胁、核讹诈,号召全国在各大中城市备战备荒,并由此提出了“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九字方针,为打破美、苏、印等国对我国的封锁和围堵奠定了坚实的战略基础。毛泽东曾称赞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为“九字国策定江山”,而他依此而创造性提出的“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九字国际战略方针,则是一个典型的创造性转化的例子。

如今,我们正处在新工业4.0时代,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按照“两创”思想,就是要对传统文化中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新的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推陈出新。那么,如何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我们认为,信息时代,我们可以利用新的信息工具与手段不断完成对传统思想的转化与创新。比如,孙子说的“五事七计”“形人而我无形”“奇正”等思想,在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利用信息系统和信息手段,就完全可以做到,从而实现传统思想的现代转型。至于创造性发展,也就是通过创造变出新的东西来。如孙子提到的“庙算”“计”“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等,讲的都是一个数学问题,在信息化社会,可以利用计算机与大数据等先进信息技术手段更好地实现,通过计算和评估敌我双方的实力情况,形成新的战争运筹系统,真正做到“知彼知己”“知天知地”,实现“未战而先胜”的目的。这些,其实就是对孙子思想的创新性发展。

鲁迅讲先生说:“取今复古,别立新宗。”其实质,就是要向前看,要穿越历史并超越现实。中国的兵学传统文化灿烂辉煌,包含的内容异常丰富多彩,绝非仅仅是一部《孙子兵法》。而我们现在最需要努力发掘的,则是中国兵学的文化基因,特别是它的战略文化基因。对此,只要正确地运用“两创”思想,把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我们就完全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

猜你喜欢

兵学孙子兵法创造性
兵学商用人物
——刘家文
兵学商用人物
——徐小林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孙子兵法》组歌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临沂市银雀山兵学文化公园开园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
谈对《孙子兵法》原文的理解
涌入日本的《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大全》开始编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