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寿圣泉
2018-01-23于克南
◎ 于克南
贾汪区泉多水多,号称泉城,许多古老的村庄以泉命名,如泉旺头村、泉河村、青山泉村等等,有的村名简单明了,如大泉村,有的村名充满诗情画意,如涧溪村,总之,这些村庄的名字都和泉水有关。在贾汪区众多的泉水之中,有一口泉不能不提,泉水之大,腾涌之高,比济南的趵突泉还要震撼,它就是寿圣泉。
据清道光《滕县志》记载:“茱萸山,下有寿圣泉,方径二尺许,水涌出如沸汤,为大河,即济南之趵突不及也。”(清王政,《滕县志》,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卷三第6页)
看到这样的记载,谁能不为之惊叹?趵突泉是被誉为“天下第一泉”的中国名泉,可想而知寿圣泉是何等的清流湍急。
当我们去拜访这口神泉时,它却杳无音信了,难道是中了“肥豕必烹,甘泉必竭,直木必伐”的断言?我们打算找到它,哪怕是一处枯竭的遗迹,都不虚此行。
白水泉和大泉
围着茱萸山走村串巷,走访有名望的老人,打听到整个茱萸山闻名遐迩的泉水有两处,一处是白水泉,一处是大泉。
白水泉,位于茱萸寺东北角的团山腰,正对三里外的鹿楼村,83岁的陈大凤老人介绍:“开泉时,搁俺庄看得夋量的,一滋多高,煞白个水,一开就淹洼子。”老人讲的是徐州方言,夋量——清楚,一滋——喷水,煞白——特白,老人所在的村庄叫徐楼村,地势比较低洼,村内的几个水塘大家叫洼子。所谓开泉,是指暴雨过后不久,泉水像开了闸门一样从溶洞中喷射而出。为了保护村庄,村民们在山下打坝围堰,把这条水龙堵截在坝子里,圣水湖就是这样形成的。
大泉,位于徐州市第七中学南门外三百三十米,它的知名度非常高,贾汪区不知道大泉的中老年人不多,可是大泉早已被填埋了。56岁的郑敏是大泉中心小学退休教师,家住泉沿边,从小听着泉水的声音长大,她对大泉非常留恋:“大泉是贾汪区最出名的泉,大泉村有三座庙三个汪,玄黄庙、土地庙和白马庙,大汪、丁记汪和苗记汪,泉水从大汪流出来经过丁记汪、苗记汪流淌到排洪道,再流淌到不老河里”“大泉的泉水冬暖夏凉,泉水清澈见底,下面的砂石,水里的游鱼,比在镜子里看得还清楚!”“夏天去里面洗澡的人多,如果你潜入泉底,不用你自己游,泉水就会把你给顶上水面来”“开小煤矿时,地下水被破坏了,村里就把这口泉卖给了煤干校,煤干校在泉边建了一个水塔,后来煤干校改名徐师大技术学校”据郑老师的美好回忆,大泉名不虚传。
白马山和寿圣泉
白水泉和大泉哪个是寿圣泉?明万历《兖州府志》用一张舆图标注了寿圣泉的位置,它位于茱萸山的西部,临山之东,白马山之南(明于慎行,《兖州府志》,齐鲁书社1984年版,图考第9页) ,而白水泉位于茱萸山的中部,显然可以把白水泉排除掉。大泉位于茱萸山的西部,大泉就是寿圣泉吗?
说到大泉、临山和白马山,就不得不讲泉水与大运河的关系。
明代,为了确保大运河畅通,采取了积蓄泉水保证漕运的手段,《明史》载:“工科给事中何士晋说道:‘从前,大运河从昭阳湖经过,过了夏镇因黄河泥沙的淤积无法通行了,才决定开通泇河。为了避免河道水浅和徐州百步洪、吕梁洪的危险,聚积各处泉水,按时开闭闸门,通行无阻长达六年。’” (清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1997年版,卷八十七《河渠志五》)由此可见,泉水对保证大运河畅通无阻是多么的重要。明代对“济运护漕”有严格的规定,如果农夫牵的牛喝了积蓄的泉水,牛都要被没收,清道光《滕县志》:“明朝十八泉则一切规之以济漕,而行水者奉法为属,即田夫牵牛饮其流亦从而夺其牛矣。” (《滕县志》卷三第10页)
运河两岸的泉水在明清时期曾做过详细统计,并记载于地方志之中,比如徐州柳泉镇有个五珠泉村,村子以泉为名,查阅新千年整理全本《徐州府志》,这口泉原名母猪泉,(赵明奇,《徐州府志》,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715页)如果叫“母猪泉村”岂不有失大雅?!如果没有古代的泉水统计结果,很难知晓五珠泉村优雅村名背后的秘密。
茱萸山由群峰组成,万历《兖州府志》图考中把白马山和临山从茱萸山剥离,强调了两口泉水的位置,目的是为济运护漕作参考。
经实地观察,在茱萸山西侧,唯有东山和土龙山这两座山峰可以从茱萸山剥离,它们和东侧紧密相连的山峰有一定的距离,结合明万历《兖州府志》的图考,两山一大一小,不难判断出东山即白马山,土龙山即临山。有些发现并不是因为你独具慧眼,大自然赐予了所有人洞晓空间的能力,关键是你有没有身临其境。
白马山,山西有大泉,村民临泉而居起名大泉村,据村中老人们回忆,泉边原有白马庙,庙会农历三月三,白马庙坍塌以后,大家叫它庙台子,推测白马庙以白马山为名。
从紫金雅苑小区的楼顶张望,白马山非常形似,马头、马身、马尾都有,只是马头峰被开山采石炸掉了大半。
明万历《兖州府志》对大泉有明确记载:“泥沟河,在城东南百一十里,源出白马山西平地,西南流过沙沟入吕孟湖。”(《兖州府志》卷三第11页)
四百多年前,大泉冲出的一条河流叫泥沟河,泉水经沙沟(徐州叫不老河)流入吕孟湖,吕孟湖位于山东微山岛吕蒙村东南。讲到这,大家都感到惊奇,不老河的水不是东流进入骆马湖的吗?现在的确是这样,但是,在明代,为了济运护漕,不老河的水是倒流的,汇聚的泉水非常大把荆山桥都冲垮了,于是有了张胆捐资重建荆山桥的义举,至今我们仍能看到荆山桥牌坊上的“万世津梁”四个大字,这是乾隆皇帝的御笔。
临山,因紧邻大山而得名,百姓既叫土龙山还叫土山,泉河古庙位于其上,坊间传闻,抗战时期为了防止日本人占据寺庙,百姓一把火把寺庙烧了。庙会是农历四月初八,2018年开始,庙会迁移到大洞山风景区门前。
寿圣泉的大概位置找到了,它位于东山之南,土龙山之东。
考察期间,贾汪区的变化日新月异,十里花溪、泉城花都、御龙山水等小区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泓福路、永福路、转型大道踏着时代的脉搏通向远方,往日的一马平川如今鳞次栉比。
这进一步证明大泉不是寿圣泉,寿圣泉北面有白马山,大泉的北面是一马平川。
泉河村和寿圣泉
东山之南,土龙山之东有个村庄叫泉河村,如果这个村庄不存在一个大的泉水,它不会叫泉河村的。这个判断同明万历《兖州府志》对寿圣泉的记载不谋而合:“茱萸山,寿圣之泉出焉,方径二尺,涌出如沸,流而为泉河。”(《兖州府志》卷三第10页)
寿圣泉流出的泉水冲出的一条河流叫泉河。
清道光《滕县志》录入了晚清诗人满秋石的一首诗《合昏墓》,诗前小序记载了泉河村的寿圣泉:“合昏墓,泉河鹿济永聘陈景山女。滕东南界多荒山,大者茱萸山出泉,泉出右绕折东注大河,凿破支流穿山川,开合动复静其中,有墓曰合昏。” (《滕县志》卷十三第15页)从文中可以看出,寿圣泉的水非常大,合昏墓位于泉河旁边。满秋石生卒为1749~1830年,二百多年前,寿圣泉依然水势茂盛。
为了进一步探访查实,2018年6月2日下午,笔者会同徐州市图书馆古籍部王仁同主任、徐州市教育局教研室韩秋红主任、贾汪区建平中学韩震老师前往泉河村进行实地考察,这三位老师均是对徐州古文化进行孜孜不倦研究的学者。
在土龙山我们遇到85岁的王兆荣老人,说到泉河村的泉,他首推上泉:“大泉都没有上泉的名气大,上泉现在只是一口井了,井里一年四季都有水,从没干过,没自来水之前,整个村庄都吃这口井水”“以前化工厂想用这口泉水,把泉眼打深了,发现上行有水,底行没有水,就把这个泉用青石板圈了起来”,老人讲的“上行有水,底行没水”是说这口泉水是地表水。但是,老人没听说过这个泉叫寿圣泉。
我们接着来到上泉,井口为长方形,下方是圆形,目测直径一米多一点。
住在井边的崔家成老人讲,泉河共有七个泉,上泉、锅卡泉、毛泉等等,“上泉是最古老的泉,以前是个水坑,淌水可大了,咕嘟咕嘟的,在泉边打个坝子,水就自动把几亩地浇好了,最近几年不太往外淌水了。”可惜,崔家成老人也没听说过这个泉叫寿圣泉。
崔家成老人介绍,泉河的七个泉除了上泉位于茱萸山正西,其它的泉均位于茱萸山西南,如果是这样的话,上泉的位置符合古方志“茱萸山之西”的记载,或许上泉就是寿圣泉。
除了上泉,这一带还有刮不透的泉、牛鼻泉、老泉等等,它们都处在一条水系上,这条水系呈东北——西南走向,村民围泉而居就形成了目前泉河村、王庄村和虎庄村也是按照这条水系的走向排列的。刮不透的泉位于官庄村后山涧之中,牛鼻泉位于小茱萸寺东侧,老泉位于虎庄村中部。牛鼻泉四季流水不断,刮不透的泉的泉水舀不完,其它的泉常年有水不涸。许多村民都去牛鼻泉和刮不透的泉挑水吃。
探访结束的时候将近晚上八点,华灯初上,大家踏着夜色迎着山风满载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