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技术人才实践教学培养模式的初步探索
——以天水师范学院为例
2018-01-23张睿祥杨筱平杨富巍欧秀花
张睿祥,杨筱平,杨富巍,欧秀花,刘 妍
(1. 天水师范学院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1;2. 天水师范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1)
高质量应用型的文博人才队伍是促进文物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物保护重视力度的加大,文博人才培养质量备受关注。2014年,国家文物局印发了《全国文博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2014—2020年)》和《国家文物局文博人才培养“金鼎工程”实施方案》;2017年,国家文物局又印发了《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文中指出,文博人才队伍是制约文物事业快速发展的短板,着重强调,在今后文物事业发展过程中,实施高层次文博行业人才提升计划,加强对专业技术人才、技能型人才和复合型管理人才的培养,不断优化文博人才队伍结构,完善文博人才培养体系[1]。高校是长期向社会输送文博人才的坚实阵地,在培养高质量应用型文博人才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天水师范学院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为例,以该专业办学的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目标为立足点,基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构建符合文物保护发展要求、具有时代特点和学校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以培养技能型、应用型的文物保护人才为落脚点。
1 文物保护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天水师范学院文物与博物馆专业自2005年开办以来,紧紧围绕“文物保护与修复”的专业方向,致力于培养从事文物保护修复、展陈和管理方面的复合型、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然而,在实践教学上仍存在观念陈旧落后、模式单一、经费投入少、师资缺乏、考核机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不利于实践教学的开展,阻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实践教学理念陈旧
受传统的教学惯性思维影响,文物保护人才培养过程中,基本保持着以教师为主体的单向活动,侧重对理论知识的讲授,即便开展实践教学,也不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重心,而仅仅是将其作为一种加深对理论课程理解的方式。此外,教师和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普遍不足。教师对学生的能力缺乏全面、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实验之前,已经将实践教学的目的、内容、实验步骤等详细告知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实践活动基本处于教师预设的范围内,缺少或者说根本不需要主动积极地思考,学生在实验中只是按照教师设计的教学程序进行操作,思路僵硬,缺乏创新性、灵活性。甚至出现不做实验、草率完成或抄袭实验报告的现象,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和能力参差不齐,使实践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长期以往,学生的依赖性和惰性一旦养成,很难克服,而这一过程伴随的却是学生独立性和创造性的日渐消蚀。
1.2 实践教学资源不足
实践教学资源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基础和保障,包括实验室场地资源、设备资源、实践基地、人力资源等,主要体现为专业实验室的数量和质量保证、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台套数、师资队伍结构、实践教学基地数量及使用率等[2]。目前文物保护专业已设立无机质文物保护、有机质文物保护、书画古籍修裱、陶器制作工艺4个专业实验室,占地面积约480 m2。由于实践教学经费投入有限,实验室硬件建设滞后,常规仪器设备陈旧,使用频率高,老化损坏严重,仪器日常维护无专门技术人员管理,现有仪器不能完全满足基本实验项目的开设。实验过程中,分组人数偏多,造成部分学生只看不做,滥竽充数。教师也难以有效地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进行考核,评分依据过于侧重于实验报告,给学生对实践教学的认识造成误导。
实践教学资源的匮乏还表现在: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缺乏专门的实践教学教师。目前实验课程一般都是由相对应的理论课教师担任,而理论课教师在文物保护实验项目的筛选、实验技能熟练程度等方面,与长期专门从事文物保护修复的技术型教师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此外,与文博单位合作机制不健全,文博单位需要参与实践的学生人数一般在10人以内,很难接纳一个年级的学生集中实习,学生只能通过分散、临时性的安排,实践教学状况随意性较大,给实践考核带来很多的困扰。
以上种种情况,既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学生所具备的能力,离培养目标的落实和用人单位期望值都存在一定的距离。因此,必须通过多种举措,加大推进实践教学的改革力度,增强社会对文博人才的要求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契合度,实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2 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
2.1 更新实践教学观念
针对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组织调研组,到办学经验成熟的同类院校调研,了解他们在实践教学中的改革措施及成果。同时,通过多渠道对近10年来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统计,结合他们在工作中的亲身体会,了解文博行业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需求。根据调研结果,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实践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加强实践教学经费的投入。与此同时,考虑到专业发展的现状和所处的文化资源地域优势,突出并侧重甘肃有代表性的彩陶、石窟、简牍文书等文物类别在实践课程中的设置,并结合实际编写一些实验样品易得、操作性和针对性较强的实验课程讲义[3],逐步架构起适合我校文物保护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
2.2 有效利用专业实验室
充分有效地利用现有的4个专业实验室,为实验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便利的条件。在实验教学课程内容安排上,减少纯验证性的实验,增加设计性实验,教师可以提供实验项目,以分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合作完成,给予学生在实验中更多的参与机会和思考空间,培养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主体意识。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专业实验室建设力度,满足促进学生能力从“基本技能操作训练—综合实验—参与科研项目研究”的逐次递升。实行实验室开放的管理模式[4],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点,做好开放的自选题实验,并自主安排时间,独自或合作设计完成一个完整的实验项目。最终使大多数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能熟练掌握一至两类不同质地文物的修复,树立“学以致用”的求学观,储备必要的就业优势。
2.3 加强与文博单位的交流合作
利用社会资源和人际网络,与周边地区文博单位建立稳定、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同时,本着为“专业建设和改造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宗旨,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社会产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一方面使之成为学生的实践教学基地;另一方面,有针对性地与文博单位合作,开展相关的文物修复材料、技术研究,解决文物保护单位在现实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对高年级学生而言,已学习了文物保护的相关课程,积累了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可分批次让学生参与到文博单位的日常工作中,并作为社会实践活动折算成学分计入学生的总学分中。通过这样一种不同于校内实验教学的方式,学生能够真实地体验并接触到实际文物保护工作的状态,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及巩固也比学校更直观、更深刻,感受也更实际,为学生今后很快适应工作环境打下良好的基础。
2.4 加强实践教学队伍建设
开展实践教学,对专业教师也是一个挑战,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文物保护技术的基本流程知识,而且要及时了解文物保护动态发展状况。因而,首先关注并鼓励在校教师的发展,为教师提供进修、深造的机会,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其次,有计划地引进2~3名专业教师,特别是在基层文博单位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双肩挑教师,当务之急是聘请有实践经验的文博单位工作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按照不同质地文物的修复,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理论教学过程中,使实践经验丰富的保护修复人员走进课堂,弥补文物保护实践教学滞后于理论教学的不足。
2.5 加大对学生实践能力考核的力度
首先,要让教师和学生从思想上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予以重视。教师要规范实践教学考核的细则,增加考核的难度,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要想通过实践课程,必须要端正态度,勤于思考,具备真才实学,而非滥竽充数就可蒙混过关。教师可按照实际情况,通过整体考核、随机抽查等多种方式,对实践课程进行严格考核,使考核机制变为一种督促学生自身迫切要求提高实践能力的反动力。其次,对于文物保护专业学生的毕业要求,除了必须完成一篇达到学士学位要求的学术论文,还应增加一份毕业设计,即学生在毕业时,要按照文物修复方案的规范要求,递交一份科学合理的文物修复方案,并完成对一件文物修复的完整流程,这其中涉及文物拍摄、现状描述、病害图绘制等能力的养成,是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直接体现。
2.6 构建“分层次-递进式”的实践教学模式
根据培养计划,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素质与能力相结合,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实践理念,构建“分层次-递进式”的实践教学模式,将实践教学落实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5]。
“分层次-递进式”的实践教学模式分为3个阶段,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呈逐阶段性上升趋势,落实到每个阶段的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阶段:大学一、二年级,在学习理论课程的同时,以文物保护基础实验室为平台,安排文物保护专业基础实验教学。如陶瓷器的粘接实验,学生需掌握粘接的原理、方法及注意事项;纸质文物去污实验,通过几种不同去污方法的比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去污的原理和方法,并理解不同去污方法对纸质文物影响存在的差异性。此外,鼓励学生参与博物馆志愿者活动,并安排学生外出专业课程见习考察。通过两年的锻炼,达到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扩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促使形成良好的实验作风。
第二阶段:通过前两年的培养,学生已经具备了操作基础实验的思路和技能。大学三年级时,开设操作性较强的综合实验,进一步夯实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如古籍修裱实验课程,学生不仅要了解古籍的装帧形制、修裱所需材料的特性、还需要了解古籍修裱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同时,安排学生集中时段进行专业考察,并要求撰写考察报告。通过多渠道输送学生利用假期参与考古现场的发掘、出土文物现场保护、室内文物的整理修复等工作。对于实践基础较好、思路开阔、有科研潜力的学生,鼓励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或者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
第三阶段:大学四年级时,以撰写毕业论文为契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3~4名学生联合研究一个大课题,每一位学生负责一个子课题,作为毕业论文研究内容。同时,每位学生还需完成一份文物修复方案,整个过程学生需自主设计并动手完成文物的修复。通过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不断地完善,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自我认知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可得到进一步地提升。
3 实践教学改革的尝试
从2014年开始尝试实践教学改革,并以“纸质文物保护修复”作为实践改革项目,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效。
实验任务:对一批破损纸质文物的保护修复。
实验目的:调研纸质文物病害类型;绘制病害图;掌握病害分析检测方法;掌握纸质文物修复方案的制订;提供修复后纸质文物的保存建议。
实验要求:修复后的纸质文物符合“修旧如旧、不改变原貌”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延长文物的寿命。
本次实验总学时为8学时,分3次进行:第一次(2学时),以3~5人一组为宜,每个小组确定一名负责人,负责统筹实验的方案设计、任务分解、实验进度;第二次(4学时),每组用10 min介绍修复方案,提出项目实施中的难点及解决方法;第三次(2学时),进行项目设计评选活动,筛选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修复方案,并对整个实验活动进行评价。
要完成该实验,学生需要熟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理论层面。包括确定待修复纸质文物的纸张和字迹材料的类型、划分纸质文物破损等级、纸质文物修复相关理论。二是技术层面。包括熟练掌握纸质文物去污、脱酸、加固、修裱的常用方法。掌握纸质文物适宜的保存环境,所需要的药品、材料、所需要的检测仪器。同时还需要对整个实验过程的费用进行预算。
以上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纸质文物保护知识和修复技能的应用过程。要解决这些问题,学生需对纸质文物修复相关知识有足够的理解和掌握。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仅起着引导和协调的作用,以任务的方式提供实验框架和方向,不规定实验实施细节,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实验[6]。学生经过综合训练,遇到纸质文物保护知识和技能问题,处理起来便会得心应手。同样,对于其他质地文物的保护修复,学生也具备相应的能力来解决。
按照纸质文物的保护修复方案,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从学生提交的保护设计方案来看,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学生反映良好,较好地完成了实验教学任务。
4 结束语
文物保护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初步探索,对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培养具备创新精神的文物保护人才作用显著。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天水师范学院逐步形成了“以创新实践教学思维为突破口,以提高就业竞争力为导向,以优化实践教学评价机制为保障”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发挥了教师在“教”和学生在“学”诸多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践证明,通过这种“分层次-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知识扎实、科研创新意识及动手操作能力强,发展潜力大、后劲强。因此,这种实践教学经验可以在开设文物保护技术专业的同类院校交流和推广,力争为国家文物保护事业培养出更多质量过硬的专业技术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