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徐凝门
2018-01-23◎周游
◎ 周 游
几乎每到花好月圆的日子,我都要去徐凝门潇洒走一回,白天游园,晚上逛街。步入徐凝门,仿佛行走在一个静谧的时光里,在光影余晖中感受自己内心与老街这份恬静之间的关联。我喜欢这种安静的氛围,不被别人打扰的悠然游走,用自己的心灵感受老街的变迁,感受这条老街的人文历史。
徐凝月色
今人只要一提及扬州,就会想到唐代徐凝,想到那首《忆扬州》诗:
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长易得愁。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徐凝追忆的是情人。萧娘,唐时是对贵妇的泛称;桃叶,乃东晋书法家王献之之妾,这里用以代指歌妓。但让柔肠百结的徐凝始料未及的是,这一首诗最后两句却成为对扬州月色最好的结论和定义。他将扬州比作一个顽童,竟把天下三分明月占据了二分!这首七绝在艺术上的成功之处,突出表现在意境美。徐凝以箫娘脸薄、桃叶眉长的美人形象成功地映衬了扬州月色的皎洁。但对月色又并非直接描写,而是超越具体形象,把二分明月的清纯之美、妩媚之美、朦胧之美形容到极致,升华到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意境。“无赖”一词,在古汉语中有活泼、调皮和无法形容、无可奈何的含意,决不可用现代语意去理解。徐凝的这两句诗已经融入了扬州的骨髓和精魂。从此,“月亮城”的美誉不胫而走,令人心驰神往。
在唐代诗人排行榜上,徐凝似乎并不著名。史籍对他的记载语焉不详,只说他是睦州(今浙江建德)人,与韩愈、白居易等人有点交往,一生没有做官。另一说他在元和中官至侍郎,官阶也不算大。《全唐诗》收录了他九十多首诗,多为游山览古和酬寄之作,其中出色的佳作并不算多。可以说,如果没有扬州,徐凝定然已经被人忘却。唐代扬州的繁华可与今日上海媲美,许多著名诗人如李白、高适、白居易、刘长卿、刘禹锡、韦应物等都曾游历或居住扬州,杜牧还一度在扬做官。他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然而惟有徐凝的《忆扬州》独领风骚,名噪一时,风靡千载,致使他在扬州妇孺皆知,成为无与伦比的诗杰。
不过,扬州人对徐凝的宠爱,集中表现在以他的名字来命名一座城门。扬州曾有多座城门:以方位称的,有东关、西门;借寺院名的,有天宁门;或因实用,称广储门;或图吉祥,叫福运门。惟独东南隅的城门被称作徐凝门,直对城门的那条街,便是徐凝门街。以人名作街道名的常见,而以人名作城门名的,委实罕见。这是一种殊荣,是扬州对诗人的回报,表达了一种挚爱的深情。至于徐凝门是何时、在何种背景下被命名的,我没有找到佐证。而今,尽管城门早已湮没了,但徐凝门街还存在着。
夜晚的徐凝门朦朦胧胧,除了那些古旧的民居透出灯火,便只有静谧的夜色了。月光很少能照到这条街上的,然而,这条街上一旦有了月光,哪怕只有短短的一两个时辰,却是出奇的明亮,如同白昼,仿佛是为了感谢徐凝,为了印证二分明月在扬州,月色如水一般汇聚在这条小街上。
寄啸山庄
被誉为“晚清第一名园”的寄啸山庄坐落在古运河北岸徐凝门街七十七号,俗称何园。
庄主何栻系清朝汉黄德道(汉口、黄冈、德安道台)兼江汉关监督,朝廷赏正一品封典,诰授资政大夫,晋升光禄大夫。何园始建于同治元年(1862),光绪元年(1875)建成。何栻于光绪九年归隐扬州后,又购得吴氏“片石山房”旧址,扩建园林,取陶渊明《归去来辞》中“倚南窗以寄傲”“登东阜以舒啸”诗意作为园名,享受“一面楼台三面树,二分池沼八分田”(郑燮楹联)。
寄啸山庄是一座大型住宅园林,由东西花园和住宅楼群组成,建筑面积计六千多平方米,厅堂九十八间,主体建筑前后三进,全部用水磨砖砌成。王振世《扬州览胜录》谓为“咸(丰)、同(治)后城内第一名园,极池馆林亭之胜”,是清代扬州园林的后期代表作。
花园大门在建筑群最后,北向磨砖门楼,迎面月洞门楣上嵌有“寄啸山庄”石额,门内清水磨砖花窗,把花园分为东西两个景区,复以二层串楼和回廊连成一片。东院有长约六十余米的湖石粘壁假山,上有盘山磴道,下有空谷相通。山南为船厅和牡丹厅,船厅四周为廊,以鹅卵石与瓦片镶嵌成水波纹的地坪,船厅似在水中。
厅南廊柱悬楹联:
月作主人梅作客
花为四壁船为家
此联表达了园主高洁的人生志向和社会现实的无奈心态,经书法家李毓如飘逸洒脱的行书渲染,引人遐思,更给增添浓郁的文化气息。
西院更是园主精心构建的山水空间。假山贴墙,水池傍山,层楼幽谷,复道回廊,古树铺棻,俨然世外桃源。池中有亭翼然,北有石梁通,南有曲桥连。池北有楼七楹,高低错落,中楼突兀,两侧稍敛,屋檐微翘,形若蝴蝶,故而俗称“蝴蝶厅”。蝴蝶厅木槅扇上刻有历代名人字画,廊柱罩格上刻八仙祝寿图案。此大厅为园主宴客场所。池西古木交映,花丛中置三间厅房,为桂花厅。厅上有戊戌变法领袖康有为手书“桂花飘香”匾额。池中湖石假山,主峰海拔也就十几米,山腰植两株古老白骨松,枝干虬曲。整座假山多险壁悬崖,气势非凡,有山林野趣。假山南沿,贴墙复道廊上下,置两排平行十二扇什锦花窗,使花园与住宅相互观照,愈显出景区之深远。由复道廊曲折南行,即到赏月楼,原是主人特为母亲构造,廊上铁栏花案有“延年益寿”字样。楼外湖石山旁,植以桂树、石榴等花木。楼东有小门与住宅楼相通,居游都极方便。整个花园被假山环抱,颇有山庄意蕴。
住宅部分主要由一座面积约160 平方米的煦春堂(楠木大厅)和两座七开间的玉绣楼(俗称西洋楼)组成,中西合璧,新颖别致。
片石山房
何园之南有双槐园,亦称片石山房。
园主系盐商吴家龙。吴家龙来自徽州歙县,在扬业盐多年,家资雄厚。他在瓜州还有锦春园,园内有文汇阁,匾额为乾隆皇帝所赐,可惜均已湮没,惟有片石山房幸存。据说,吴家龙有的是钱,建造双槐园时不惜重金邀聘石涛构建。
石涛,清初画坛巨匠,是明宗室靖江王朱赞仪之十世孙。明亡之时,他才三岁,被一太监带走,遁入空门,法名原济,字石涛,别号大涤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等。曾拜名僧旅庵本月为师,性喜漫游。他身处佛门却心向红尘,既有国破家亡之痛,又两次跪迎康熙皇帝,并且主动进京交结达官显贵,企图出人头地,但是清朝权贵只是把他看作一名画僧而已。因而,他是在清高自许与不甘岑寂之间矛盾地渡过了一生,好在他聪明绝顶,巧妙地把这种矛盾发泄到他的画作之中,所以他的作品纵横排闼、闪转腾挪,充满了动感与张力,这也正是他异于常人的高明之处。石涛作画构图新奇,无论是黄山云烟,还是江南水墨,无论悬崖峭壁,还是枯树寒鸦,或平远、深远、高远之景,无不力求布局新奇,尤其善用“截取法”,以特写之景传达深邃之境。此外,他还讲求气势,笔情恣肆,淋漓洒脱,不拘小处瑕疵,作品具有一种豪放蓬勃的气势。石涛晚年定居扬州。片石山房的就是石涛最后的杰作,现在可算是他留在人间的“孤本”了。
从片石山房南门而进,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太湖石堆成的注雨观瀑。入园,水池前有精美的水榭,其栏其楣,尤其槅扇更是雕刻入微。厅中以石板进行空间分隔,其一为半壁书屋,又一为棋室,以双槐园遗物老槐树根制作棋台,造型古拙。中间则为涌趵泉,伴以琴台,琴棋书画,合为一体。水榭在池之南,与假山主峰遥遥相对,面对崖壑流云、茫茫烟水,此景颇合石涛的诗意:
白云迷古洞,流水心澹然;
半壁好书屋,知是隐真仙。
园内有明代楠木厅,结构严谨,深厚端庄,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现在经过装修重新对外开放。楠木厅西有一不系舟,临池而泊,似船非船,似坞非坞。楠木厅东院墙上嵌砖刻“片石山房”四字,为临摹石涛手书放大的。叠石为山,片石峥嵘,精妙古朴。山势东起贴墙蜿蜒至西北角,突兀为峰,下藏石室两间,即片石山房。走出石室,拾级而跻其巅,但见层峦叠嶂,峰回路转,岚影波光,游鱼倏忽,可得林泉之乐。假山之上建有半亭,名葫芦亭。假山巧设洞穴,光线映入水中,如月倒影。池水盈盈,野趣盎然。园内碑刻石涛诗文,置于西廊壁上。壁上镶嵌一块硕大镜面,整个园景可通过不同角度映照其中。
片石山房占地不广,但是丘壑宛然,秀映清池,典雅别致。余秋雨认为,中国造园史上最令人仰望的就是片石山房。
走出片石山房,走出寄啸山庄,我又徜徉在徐凝门街上。长条石板铺就的街道已被岁月与脚步磨得凹凸不平,走在上面发出清脆的响声。这条街保留着清代街市的特色,尤其是它与康山街交叉口,那隔街相对的飞檐木楼,很有文物价值。一座城市要用城墙来规范,用城门来开合,然而城市的发展终归是要挣脱历史的限制的,但是城市的历史是不能忘却的,它是这座城市的基石。因为有了徐凝,才有二分明月;因为有了吴家龙,才有双槐园;因为有了石涛,才有片石山房;因为有了何栻,才有寄啸山庄……
今日的徐凝门依然在历史和现实之间洗濯她的明眸,在时间老人怀抱里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