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
——特色小镇的魂魄
2018-01-23■王征
■ 王 征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格局中,特色文化小镇的建设也应该受到应有的关注。特色文化小镇,是以休闲、旅游、度假、泛旅游吸引核为主体形成的,具有休闲目的地结构的小城镇或人口聚集区,其最大的优势和特色就是能将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和城镇化建设充分融合,而从文化角度切入小镇的打造,既符合客观发展规律又是时代所指。特色小镇的形成是人类居住形式不断发展的结果,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因此,特色文化小镇的规划开发必须注重以当地民俗文化为依托,使之与历史文化肌理一脉相承,通过不断的挖掘文化资源,用小镇来搭建文化的载体,凸显小镇文化,形成特色小镇的文化品牌,进而推动小镇的发展。
一、强化特色小镇的民俗文化凝聚力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族群或者地区人民的精神家园,民俗文化与特色小镇结合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基于历史文化走旅游发展路线的特色小镇,能够更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从而保持小镇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历史文化型的特色小镇建设,能够使中华上下五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蕴得到更加深入的挖掘,并利于文化保护和传承。从目前多地实践看来,民俗文化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资源。我国小城镇数量多、规模小,多年来发展动力普遍不足,即便是全国重点镇也面临此问题。近年来,浙江等地特色小镇的发展充满活力,其经验说明特色发展将是未来我国大多数小城镇的主要发展方向。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构成了我国历史文化型特色小镇开发的丰厚资源。对于开发者而言,借力民俗文化做好小镇开发和运营,具有极高的运用价值。任何一种共同体都需要赖以维系的共同精神纽带,特色小镇这种相对独立于市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民俗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和新型共同体,当然更需要建立赖以维系的共同精神纽带,更需要重构和强化将小镇居民聚合、联结在一起的民俗文化凝聚力。
一个完整的特色小镇应当是一个地方民俗文化聚合体,必须具有独特的肌理结构和建筑风貌、鲜明的文化主题和浓郁的人文风情、小镇特色商业功能、满足旅游休闲功能的旅游要素、常住人口和相应的生活方式、独特性格和情调品味这六大要素。它们共同构成了小镇的文化内涵,更是评判其市场活跃指标的集中反映。在特色小镇建设中要着力塑造民俗文化品牌,树立民俗文化标杆,形成民俗文化特色,这是民俗文化作为特色小镇内核的必然要求。推进特色小镇文化建设,要着力推动“民俗文化+特色小镇”融合发展、强化特色小镇的文化功能、扩大特色小镇的文化积淀、提升特色小镇的文化品位,实现民俗文化让特色小镇更加美好、特色小镇让民俗文化更具魅力的互动双赢。
显然,在特色小镇这一“功能再聚焦”“人才再集聚”基础上“重新联合或聚合”的共同体内部,不同行动主体都有各自不同的目标、愿望和利益诉求。因此,在特色小镇这个新聚落中更需要重视新民俗文化凝聚力的培育,更需要重视维系成员的新的共同精神纽带的重构,更需要发挥民俗文化的引领、渗透、感召、辐射和凝聚作用。另一方面,作为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与历史经典产业的新载体,特色小镇无论是建设理念、建设形态,还是建设路径、建设机制,都将与传统意义上的行政区域或小镇等有所不同。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行政区域或小镇,特色小镇应该是一种多个、多层、多界行为主体联结而成的创业创新共同体。特色小镇的民俗文化凝聚力,是在功能再聚焦、人才再集聚、体制再创新过程中,把来自四面八方的各个创业创新主体的特殊“关注点”“兴趣点”联结、凝聚到全体小镇居民共同“相关点”基础上形成的,是在既吸纳融合又超越各个行为主体的特殊“意义系统”“民俗文化背景”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共享融合的民俗文化凝聚力。
必须通过特色小镇产业的准确定位、总体发展理念的突破和创新以重构民俗文化认同和民俗文化凝聚力。在更高层次上把特色小镇总体发展理念的突破和创新与新共同精神纽带的重构、新民俗文化凝聚力的培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断寻求以总体发展理念的突破和创新推动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形成令人向往的新发展愿景和具有高度黏合力的新公共精神,有机集成、整合并引领不同创业创新主体的多样目标,不断强化他们对特色小镇的荣誉感、归属感和认同感,最终汇聚成推动特色小镇整体创新发展的强大精神合力。
高度的利益关联性或共同利益既是协调特色小镇不同行为主体利益关系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也是凝聚和联结不同行为主体的基础。民俗文化凝聚力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任务凝聚力,它与团队的目标和成绩指标的承诺相关;交往凝聚力,它更多地涉及人际关系,如友谊关系和交往情感上的支持。必须高度重视激发、强化参与各方对特色小镇创新发展、对“产业”“项目”的情感共鸣和意义共识、民俗文化认同、价值认同,强化事业、行业、项目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源泉。要通过“做事”或推动创业创新这一“事本主义”的“共享意义系统”,来凝聚特色小镇各个行为主体。引导每个小镇居民通过“做事”,不仅能给特色小镇带来创新和发展活力,而且也给自身带来物质价值、社会价值和精神价值的实现和满足。与此同时,也要通过不同行为主体之间经常性的信息和情感的交流、协商与合作,从而把外部协调变为内部协调,把结果协调变为过程协调,不断强化特色小镇的凝聚力、向心力、吸引力,促进不同行为主体之间的有机复合,得到“我们感”,形成“心心相印”“同心同德”“齐心协力”的心理共同体,最终凝聚成以打造“特而强”产业、行业、项目为目标,既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个体创造活力,又能凸显特色和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创业创新共同体。
二、抓好特色小镇的民俗文化建设
特色小镇,不仅仅是产业的集聚、融合,其地方文化、休闲文化的魅力,也将是特色小镇的重要元素。特色小镇的文化特色,要注重结合地域文化特色,挖掘文化内涵,形成小镇特色民俗文化,并将这种小镇文化植入小镇建设的各个层面和领域,从而增强企业与居民的文化认同感。文化名片是地域品牌的象征,它代表一个地域的整体文化形象,凝聚地域文化精华,是进行地方特色化发展的重要突破点。
民俗文化特色是特色小镇“特色”的核心和灵魂。特色小镇不仅是以舒适休憩与人居环境建设为基础、以特色新兴产业和历史经典产业培育壮大为目标的创业创新共同体,而且也是以民俗文化特色形成与认同为支撑的“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的新载体。相当一部分特色小镇发展历史经典产业,本身就是地域传统民俗文化特色传承保护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的生动实践。特色小镇既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重要功能平台,也是一个生活中心和劳动中心。更具体点说,是一种气氛、一种特征、一个灵魂。这种气氛、特征和灵魂,就是特色小镇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生命信息”“遗传密码”,就是特色小镇最具魅力的民俗文化特色,就是维系特色小镇这个共同体的根和魂。与产业特色、生态特色、功能特色相比,民俗文化特色是特色小镇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特色。正是民俗文化特色赋予了产业特色、生态特色、功能特色以丰富的内涵和鲜活的灵气。
特色小镇的民俗文化特色应该是鲜活的、具体的,是外在形象与内在精神的统一,是自然景观、社会景观和人文景观共同构成的视觉图景,以及这些视觉图景给人们带来的各种新兴产业和历史经典特色小镇的意念和意象,是民俗文化内涵、自然环境、精神状态、生产生活方式、民俗风情、建筑风格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表现,同时又渗透于产业特色、生态特色、功能特色之中。特色小镇的民俗文化特色不等于各子系统民俗文化特色的简单叠加,而是各子系统协同作用所产生的新质,是自然、人文景观的相互交融、静态美与动态美的和谐统一。在特色小镇规划和发展中,要坚持因地制宜,既立足乡土,传承历史,深入挖掘和发挥地方传统民俗文化特色和优势,又要引领未来发展,使地方民俗文化特色与当代民俗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使之能够对整个特色小镇的特色化发展产生导向作用。要坚持产业平台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与民俗文化建设相协调,创业创新与民俗文化传承相结合,民俗文化软实力培育与精神素质提升相统一,正确处理好本来与未来、继承与创新、保护与利用等的关系。要坚持在规划中强调民俗文化特色,在建设中突出独特民俗文化魅力,在发展中塑造独特民俗文化精神,切实把强化民俗文化特色、彰显独特民俗文化魅力贯穿到特色小镇建设的全过程,提升特色小镇的民俗文化形象、民俗文化品位和民俗文化影响力。民俗文化是特色小镇的灵魂和命脉。特色小镇所蕴含的文化元素赋予其与众不同的历史人文气息或现代文化气息,它能让特色小镇靓起来、活起来,也能火起来。
三、培育特色小镇的创业创新民俗文化
特色小镇是集聚创新资源、激活创新资源、转化创新成果,实现产业发展从资源要素驱动向创新发展驱动转变的创业创新共同体。创业创新是一个创办新事业、开拓新领域、发现和捕捉新机会、创造出有价值新事物的过程。推动特色小镇的创业创新,必须把培育与弘扬创业创新民俗文化作为前提和条件。从现实来看,有两种类型的特色小镇将是富有生命力的,一种是传承历史的,另一种是创新未来的。传承历史的小镇并不是被动发展的或是纯粹“博物馆”性质的小镇,它应该是建立在传统产业基础上,并且能够引领该产业创新发展的产业集聚,是把传统产业注入新的活力的小镇。从外部观测看,这种类型的小镇应该是具有浓重的产业历史和文化积淀,能带领该产业走出一片新天地。
创业创新的动机、热情和意志总是在一定民俗文化环境中得以激发、孕育和强化的。民俗文化是系统的社会行为规范,给人们提供了判断对与错、美与丑、善与恶、合理与不合理的尺度或行动指南。正因如此,不同民俗文化背景尤其是不同价值观,就决定了人们对创业创新的不同态度以及对成功和失败的不同评价。在一个鼓励创业创新、倡导竞争、容忍失败,以成就公平正义为取向的民俗文化氛围中,人们自然而然具有较强创业创新动机、热情和意志,而在一个贪图安逸、惧怕风险、不求进取、耻笑失败的民俗文化氛围中,人们的创业创新动机、热情和意志必然会减弱。显然,作为推动特色小镇发展精神动力的创业创新动机、热情和意志,也必须通过培育良好的民俗文化环境得以激发、孕育和强化。
培育特色小镇创业创新民俗文化,关键在于引导创业创新主体在成功面前始终志存高远、不安现状,始终怀抱忧患意识,富而思进,永不懈怠,营造出一种以创业创新为荣,不思进取为耻的良好民俗文化氛围,形成人人争当创业创新先锋的局面。另一方面,特色小镇对创业创新者是否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吸引力,是否能够吸引生产和生活要素,吸引人才、资金和技术,最终也取决于是否具有良好的民俗文化环境。在上述意义上也可以说,良好的民俗文化环境是推动特色小镇发展的一种软实力、核心竞争力。约瑟夫·奈指出,“软实力依靠的是一种塑造人们喜好的能力”。正因如此,在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必须着力于提升硬件环境、体制环境、法治环境、治安环境、政策环境、政务环境、人文环境、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
培育特色小镇创业创新民俗文化,既要重视体现一般创业创新民俗文化的共性,又要重视呈现自身鲜明而独特的个性。这种新载体新平台新聚落,将拥有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完善的交流与放松空间、舒适的居住场所,可以让小镇居民在繁重的智力创造之余身心上得到修复与愉悦。在这种新载体新平台新聚落上形成的创业创新民俗文化,将是一种与休闲民俗文化加以融合,富有现代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气息的新型民俗文化。“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的优美特色小镇恰恰提供了有益于脑力劳动者舒心地创业创新、休憩、工作的环境,对于创业创新者将是一个难得的天堂,赋予了创业创新民俗文化以新的内涵,使其呈现出了鲜明的个性特征,即寓创业创新于休闲之中,寓舒适休憩于创业创新之中,以生活的心态和方式来创业,将和谐融合、宽容大气的生活心态和氛围引入创业创新创造活动之中。
四、以民俗文化作为特色小镇建设的有力助推器
在特色原则方面,特色小镇应是融合风貌、文化、旅游等多元要素特色发展的新载体。应注重对地域文化的挖掘与传承,将文化元素植入小镇的风貌建设的各个方面,指引建筑、街区、空间、环境等多维度的风貌建设,形成具有文化底蕴的特色风貌,增强文化认同感,同时促进特色旅游发展。在特色重点方面,传承彰显特色的传统文化是特色小镇培育的突出重点之一。特色小镇要有文化、有内涵。要注重保护历史、传统文化,提升完善小镇精神,形成小镇的文化认同。文化是特色小镇的灵魂,需深入挖掘和精心打造。目前许多小镇一味求快,但是往往效果不好,甚至出现了拈花小镇之类的地产小镇。文化要做足,影响大且深远,才能形成良好的小镇品牌。应当通过特色小镇发展,传承独特的民俗活动、特色餐饮、民间技艺、民间戏曲等传统文化类型;保护好文保单位、历史街区、传统建筑挂牌等物质文化遗存;政府应支持传承人及非遗文化活动的持续开展。在特色规划方面,要明确小镇规划不是单一的城市规划,特色小镇规划又不是简单的小城镇规划,而是以特色为导向的各种元素高度关联的综合性规划。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多规融合,突出规划的前瞻性和协调性。应从现代化、人性化的角度着手建设,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高生活品位,既能吸引和满足小镇居民工作和创业的需要,也能使其感觉小镇生活的舒适和自在,增加对小镇社区的心理归宿感。
特色小镇要有文化、有内涵。要注重保护历史、传统文化,提升完善小镇精神,形成小镇的文化认同。彰显特色的传统文化,要传承独特的民俗活动、特色餐饮、民间技艺、民间戏曲等传统文化类型。保护好文保单位、历史街区、传统建筑挂牌等物质文化遗存。在特色小镇建设中塑造文化灵魂,树立文化标识,留下文化印象,是文化作为特色小镇内核的必然要求。推进特色小镇文化建设,要着力推动“文化+特色小镇”融合发展,这样有利于强化特色小镇的文化功能、融入特色小镇的文化元素、提升特色小镇的文化品质,实现文化让特色小镇更加美好、特色小镇让文化更具魅力的双重目标。
一是要重视强化文化功能意识。要运用民俗文化的动力和路径有效助推特色小镇建设,充分发挥文化在塑魂、育人、兴业、添乐、扬名等方面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在特色小镇建设中注入文化元素,有利于挖掘特色小镇文化资源、提供文化服务、提炼文化品质,有利于特色小镇文化遗产传承有序、人文气息浓郁深厚、文化产业特色鲜明、文化生态优美精致、多种功能互动叠加,实现特色小镇文化功能“聚而合”、文化形态“精而美”、文化产业“特而强”、文化机制“活而新”。
二是要大力挖掘历史文化资源。要加强特色小镇区域内文物资源的调查、挖掘和保护工作。在创建培育的特色小镇所在区域(如兰亭、湖塘、平水、稽东、马鞍等镇街)都具有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通过挖掘区域内历代名人人文资源,加强对区域内文物建筑、工业遗产、传统村落等的保护修缮和展示利用,多渠道筹资建设特色博物馆、艺术馆,探索建立主题历史文化资源展示区,以彰显文化特色,优化人文环境。
三是要用心保护非遗文化资源。要注重保护特色小镇区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延续历史文化根脉,传承工艺文化精髓。可以特色非遗资源为基础,譬如以安昌古镇、柯桥古镇等为基础来创建非遗主题小镇和民俗文化村,加强非遗中青年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力度,设立非遗项目生产性保护基地和教学研究基地,在非遗主题小镇试点非遗工作站建设,搭建企业、高等院校(特别是利用好我区区域内的高校资源)与小镇对接平台,培育和孵化新的历史经典产业类特色小镇。
四是要积极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要推动特色文化活动和优质文化资源向特色小镇倾斜,在特色小镇设立文化站、文化礼堂,派驻文化员,激励文化志愿者参与特色小镇文化建设,以提升特色小镇居民文化素养,丰富特色小镇文化生活。支持和鼓励民间资本多渠道投资特色小镇图书馆、文化馆特色分馆、美术馆、纪念馆、文化中心等相关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鼓励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加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在特色小镇优先搭建更加有效、更具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
五是要精心打造文化艺术品牌。要促进文化主题特色小镇建设,立足小镇文化积淀和文创产业特色,打造以传统戏曲、传统手工业、美术书画等为特色的文化主题小镇,搭建专业院校、艺术院团与特色小镇的对接平台,搭建文化艺术展示表演平台,为特色小镇建设提供文化艺术人才资源等支持,支持、鼓励已经形成一定知名度的各类文化节庆活动和文化展会与特色小镇合作开展展览展示、演出交流等特色文化品牌活动。
六是要着力促进文化旅游融合。要强化特色小镇文化、旅游、产业功能融合,以文化资源为内涵,以产业资源为引导,以旅游业态为载体,充分发挥我区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传统产业文化等文化资源优势,结合小镇文化特色和自然生态,加强静态和活态展示,实现文化资源与旅游发展深度融合。支持文旅企业进驻特色小镇,打造文旅众创空间,开发建设文旅创客综合体,投资开发文旅创客景区、创客街区、创客公寓。
七是要热心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要扶持特色小镇龙头文化企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帮助指导规范经营,争取政策支持,鼓励上市融资,鼓励和引导规模企业和民间资本投资特色小镇文化产业。要盘活存量空间,鼓励企业将老厂房、旧仓库、存量商务楼宇等资源改造成新型文化众创空间,鼓励特色小镇企业探索文化新业态,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增长模式。
八是要不懈提升文化创意水平。要把文化基因植入产业发展全过程,将民俗文化理念融入特色小镇建设,在小镇规划、产业布局、项目建设中嵌入文化元素。推动文化创意与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农业开发等的深度融合,实现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对特色小镇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作用,不断完善特色小镇文化创意与科技、金融协同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重点培育一批协同创新发展的文创示范企业,支持文化创意设计企业入驻特色小镇,鼓励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开发文化创意产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创新合作载体和平台,共同开发文化创意产品,推动形成特色小镇形式多样、特色鲜明、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文化创意产品体系,推动高等院校、知名企业、文物文化单位、文创机构等开展联合,培养特色小镇文化创意与设计人才。
最后,特色小镇建设一定要有自选动作。要形成自己的独特文化气质,不应千镇一面,不应盲目追求最大、最新、最先进、最流行。要立足长远、因地制宜,充分发掘当地资源潜力,充分依托当地建筑特色、产业特点、历史传统、人文性格等,走综合利用之路,使小镇发展有文化资源依托,使特色小镇文化建设具备长久和旺盛的生命力。要着力打造特色。提炼、打造、彰显小镇的“特色”,这是建设特色小镇的首要原则。在特色小镇建设中,尤其需要加强对这些小镇所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深入挖掘和提炼其中的精华,赋予其新的表现形式和现实内涵,打造真正体现当地特色的文化名片和文化品牌。从目前国内一些地区优秀特色小镇的建设实践看,很多特色小镇的建设还难以脱离“资本搭台、文化唱戏”的套路,一些小镇因为缺少文化内涵和发展后劲出现“千镇一面”的问题。因此,建设特色小镇要避免“一哄而上和盲目造镇”,要真正从本地的历史出发,挖掘小镇的文化内涵,提炼真正体现小镇独特风貌和特点的文化元素,打造富有文化气质的特色小镇。在特色小镇的规划及开发过程中,必须对民俗文化内容进行精选。吸引力主要决定于当地与游客产生地之间的文化差异,当地民俗文化越有特色,差异越大,越有吸引力。因此,在内容精选时应择其最具特色的部分。要以民俗文化为抓手,着力打造历史文化型小镇、城郊休闲型小镇、新型产业型小镇,使特色小镇真正体现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