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猪性能测定的关键技术与应用
2018-01-23
(黑龙江省家畜遗传资源保护中心,黑龙江哈尔滨 150069)
1 前言
种猪性能测定是对种猪质量进行提升的有效方式,是育种工作开展的基础。近年来,多个国家在该方面已经开展了技术研究,并获得了一定的技术成果。就我国来说,也对较为完善的测定方案与制度进行了建立。在实际工作当中,需要能够做好这部分关键技术的掌握与应用,获得准确的测定效果。
2 测定关键技术
2.1 体重称量
在种猪性能测定当中,体重称量是其中的关键工作。目前,受到设备精度、记录规范程度以及设备操作方面影响,在实际称量当中经常出现1kg以上误差的情况,平均下来日增重误差可能在14kg以上,并因此对2~3分的变化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遗传进展。对此,在实际称量当中即需要能够做好以下重点的把握:第一,要做好准确猪个体专用笼秤的筛选。这是开展种猪称量工作的关键设备,而不能够简单以磅秤的方式替代,在实际工作当中,最好能够选择具有保定功能的笼秤处理,以此保证在对称量工作良好完成的同时能够一次性测膘,实现时间的节约。最关键的是其具有动物称重模式,能够有效减少传统方式称量产生的误差;第二,科学使用笼秤。操作情况也将直接关系到称量的准确性,在实际称量当中,要按照检查设备、标定自检、称量记录、清理记录以及存放的流程处理。在第一次记录当中,即记录称量体重,第二次为记录笼秤。在实际设备使用以及清洗当中,要避免出现对电子部分的污染碰撞,如仪表以及传感器等,且需要做好设备保护以及预热等方面的处理。此外,需要做好空腹12h规定,避免因采食差异的存在导致体重误差情况发生。
2.2 活体膘厚称量
在该项工作当中,主要以超声波方式进行测量,在具体测量中,所使用的技术十分关键:第一,要保证猪的平静以及背部的平直性。对于温顺的猪来说,当其处于自然站立状态时,则将具有平直的背部特征,且背膘以及肌肉不容易发生变形,并因此能够获得较高的测量准确性。而对于剧烈运动的猪,则需要通过保定器的使用使其能够安静下来;第二,做好测定部位的准确寻找,以此获得清晰的影像。根据我国遗传评估方案以及相关标准要求,具体测定部位即为猪左侧倒数3~4肋骨间同背中线5cm位置。最好是通过超声波仪探头的使用从猪背、腰结合部位开始向其头部进行缓慢的推进,找到其第3~4肋骨,在保证适中按压力度的情况下以保证皮肤同探头的方向垂直,在同背中线平直的情况下保持两者间具有5cm距离。同时,需要做好B超参数的设置,以此即能够获得具有清晰的特征的超声影像;第三,测量起止点找准。受到指导、人员水平以及设备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也经常会使背膘起止点因此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也是对测量准确性产生影响的主要原因。通常来说,要将影像的最上端作为起点,止点则在其结缔组织层同眼肌筋膜的中间位置。通常来说,其需要经过三层膘影像处理。如果对探头保护套进行了使用,则需要注意起点需要设置在皮肤接触亮白线上缘以及保护套位置。
2.3 饲料转化率测定
近年来,主要在中心测定站测定饲料的转化率,农场开展这部分测定工作情况较少,仅仅大型育种公司在对饲料转化率等指标进行研究与选择时才进行测定。在实际测定当中,需要应用到自动饲喂测定系统。在该系统使用当中,对于设备的正常维护以及校正可以说是关键技术类型,即在对可能产生错误以及数据进行观察的基础上做好问题的发现与及时排除。在具体工作当中,需要做好电子耳标有效性的注意,在避免发生错记、漏记事件的情况下在一定周期当中做好相关数据的备份,避免因操作失误导致损失问题的发生。而在使用后,做好电子部分保护以及清理维护工作也十分关键,这也是对测量设备完好性以及测量数据准确性进行保证的重要措施。
3 数据应用
在保证所测定数据可靠、真实的基础上,需要通过科学方式的应用实现选育效果的良好发挥。就目前来说,我国主要具有两种方式,一种为表型值多形状指数选择法,一种为育种值多形状指数选择法。在具有统一环境条件,且规模相对较小的情况下,第一种方式在场内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而在具有场间联系,存在跨季节或者跨世代情况时,第一种方式在实际应用当中则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对此,目前经常以第二种方式进行处理,也称之为遗传评估方式。该方式也称之为育种值估计,即通过某种统计学方式的应校正环境差异,以此对不同性状的遗传水平进行估计,之后联系多个性状根据其遗传力以及重要性的大小对选择指数进行制定,以此对种猪价值实现综合评价。目前,美国、丹麦以及加拿大等国家在该方面已经获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以及应用前景。
4 结语
在肉猪养殖当中,对于种猪性能的测定是一项重点工作内容,是育种以及遗传评估工作开展的重要技术手段。在实际工作开展当中,需要能够做好测量技术科学选择与相关设备的科学应用,在保证测量准确性的基础上做好数据应用,不断提升种猪性能。
[1] 林芳静.种猪性能测定技术对育种进程的影响[J].养殖与饲料,2016,(1):4-5.
[2] 张勤,丁向东,陈瑶生.种猪遗传评估技术研发与评估系统应用[J].中国畜牧杂志,2015,(8):61-65.
[3] 尹钊.浅谈种猪选育新技术的推广应用[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4,(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