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省农产品供求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和对策思路★

2018-01-23赖晓璐

农业经济 2018年1期
关键词:水产品辽宁省农产品

◎赖晓璐

一、当前农产品供求出现的新情况

1.粮食供给总量充足,供求结构不平衡。“十二五”期间辽宁省粮食产量总体实现稳步增长,其中2013年总产量2195.6万吨[1],创历史最高水平,农产品供给形势好转。辽宁省粮食人均占有量达474公斤,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总量上达到有效供给。但居民粮食消费结构已渐渐产生了变化,薯类和豆制品消费比例增加,主要粮食作物玉米、水稻、小麦、薯类供求变化趋势不同,表现出结构性供求不平衡现象。“十二五”期间,辽宁省玉米产量占粮食产量比重从66%上升到70%,而同期玉米人均消费呈下降趋势;水稻产量比重从25%下降到23%,同期人均消费上升;小麦产量比重从0.18%下降到0.13%,同期人均消费上升明显,特别是城镇居民小麦人均消费增长达2倍;薯类产量比重从3.2%下降到2.4%,同期人均消费增长3倍。

2.城乡居民食用粮食消费数量和结构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由于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不同,粮食消费数量和结构仍然存在差异。农村居民消费以稻谷和小麦为主,辅以玉米、豆类、薯类等农产品。“十二五”期间小麦占粮食消费比重上升加快,但是稻谷仍是农村居民最重要的粮食需求来源。稻谷、玉米消费数量下降比例较大,人均稻谷消费从92公斤降到89公斤;玉米人均消费从16公斤下降到9公斤。薯类和豆制品消费比例增加,“十二五”期末薯类消费增长到3.2公斤。城镇居民主要消费粮食作物包括稻米和小麦,辅以糕点等其他加工制品。稻谷、小麦在农村居民粮食消费所占比重渐趋一致。小麦消费增长最快,“十二五”期末城镇居民人均小麦消费达到47.1公斤,增长27公斤。稻谷人均消费54.4公斤,比“十一五”期末增长15.3公斤。“十二五”期间辽宁省农村居民粮食人均消费数量上高于城镇居民,粮食作物消费品种结构多于城镇居民。在消费支出方面,城乡居民小麦消费支出变化趋势方向一致,总体消费显著稳定增长;城乡居民稻谷消费支出变化趋势方向相反。

3.其它农产品食用需求增长空间仍然较大。“十二五”期间辽宁省农村居民奶及奶制品、水产品、酒、水果、坚果等农产品人均消费数量明显上升,蔬菜、蛋类及其制品需求下降。城镇居民水产品、酒、鲜瓜果人均消费数量上升,鲜菜、鸡、鲜蛋人均消费数量下降。奶制品、水产品、水果家庭人均消费数量城镇居民远高于农村居民,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数量分别是农村居民的3.7倍、2.6倍、2.2倍。需求结构方面,城镇居民食品消费趋向于水产品、酒、鲜瓜果,肉类及蛋制品消费略有下降。“十二五”期间城镇居民水产品人均消费年均增长7.7%,高于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年均增长3.3%,但农村居民水产品需求仍有较大增长潜力。农村居民消费水果、奶制品数量低于城镇居民,但是“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分别达到23%、7.9%,远高于城镇居民的同期增幅,农村居民水果、奶制品需求旺盛,这些农产品仍然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

4.蔬菜总量供应充足。目前,辽宁省蔬菜的总产量近3000万吨,“十二五”期间人均占有量年均增长1.1%,蔬菜供应总量基本平衡。随着人口的增长,特别是城镇居民对蔬菜的需求已从数量转向“优质、安全、营养、保健、方便”等较高层次的质量的需求,稳定均衡供给蔬菜的难度将不断加大。主要表现在:目前,耐储运,适合加工的蔬菜品种不多,不能满足生产需求;蔬菜科技支撑不强,种子进口量比较大;另外,由于气候影响因素,冬春季蔬菜品种少,地产比例低,蔬菜供给不足;冬季过冬菜近年频繁交替出现“菜贱伤农”等现象,市场没有有效调节,蔬菜市场价格波动较大。

5.果业资源优势突出。由于辽宁省内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特色优势,兴城、沈阳和熊岳等地,现有苹果、梨、山楂和李子、杏等4个国家种植资源圃,辽南、辽西地区位于全国两大苹果优势区域之一的“渤海湾苹果优势产业带”内[2],十分适宜发展水果栽培。“十二五”期间,辽宁省果园面积和产量持续增长,产量年均增速达到3.2%,其中2011、2012年均达到10%的增速。辽宁鲜苹果出口量保持在5万吨左右。辽宁北临市场潜力巨大的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缺果省区,具有品种、运输和价格优势,目前农民仍有较高的苹果种植积极性。

6.畜禽产品供应总量稳定。辽宁省畜牧业实现持续快速发展,辽宁省畜牧业已成为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十二五”期间,牧业在农林牧渔业产值贡献中位列第一,畜牧业产值年均递增4.6%;猪牛羊肉产量逐年稳步提高,年人均占有量达到101.5公斤,比全国人均占有量高37公斤;禽类产品保持稳定供给量,禽肉年均供应量132.3万吨,禽蛋年均供应量278.3万吨。作为辽宁省最具优势的禽肉出口也保持稳定增长,2015年冻鸡出口量4.3万吨,占全国冻鸡出口量的33%,创历年新高。“十二五”期间乳制品产业总体发展态势相对平稳,行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奶类产量累计增长8%。2013年以来国务院及有关部门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对乳制品企业的管理、生产、经营进行改革、规范与指导,导致奶类产量比上年略有下降。

7.水产品出口保持优势。辽宁省具备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水产品种类繁多,生产规模大,出口总量多。水产品年产量达到523.7万吨,人均水产品占有量123.8公斤,是全国人均水产品占有量的2.6倍。水海产品出口是辽宁最具出口优势的农产品,主要出口日本、美国、欧盟、韩国、巴西等国家和地区,2015年出口量达到69万吨,占全国水海产品出口量的17.7%。但是目前辽宁省水产品出口贸易出现了一些状况:2014年以来,辽宁省对外贸易出口额持续下降,水产品出口数量波动大,由于出口的水产品附加值低,出口价格低迷;2015年辽宁省水产品质量检测出现严重问题;复杂多变的国际水产品市场形势等,使得辽宁省的水产品出口增加变得越发迟缓,辽宁省水产出口贸易面临严峻的挑战。

二、农产品供给存在的问题与主要原因

1.地方财政农业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目前,农业投入主要以政府为主,吸引企业、金融和社会融资能力明显不足,多元化全社会的农业投入体系尚未真正建立。由于近年来经济发展水平制约,辽宁省地方财政农业发展投入能力有限,农田灌溉面积比例仅为39.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节水灌溉面积仅占灌溉面积的31%[3]。农田基本建设标准不高,农田保护设施不完善,水利工程和配套设施较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致使农业生产不稳定,遇到较大自然灾害便减产、减收。尽管国家给予一些扶持政策,但由于产能基础薄弱,地方财政和农户自我投入能力差,统筹城乡的基础设施建设体系还需完善。

2.农业劳动力综合素质低,市场意识较差。农业兼业化和外出务工加剧了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现象,由于6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是50岁以上年龄且多为初中以下学历,综合素质较低,对农业耕作方式还停留在90年代水平,市场信息意识较差,习惯于长期粗放式生产,不用心精耕细作,导致土地的产出率和利用率很难提高。综合素质较高的农业劳动力纷纷转向非农产业或城市就业,农村经营管理人才缺乏,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管理和运营不完善,农业和农村发展都面临着“农无传人”的威胁,农业生产无法与市场需求充分对接。

3.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民增收乏力。辽宁省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与打造农产品产业集群,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距离。目前,辽宁省产业结构失衡,农业主导产业区域布局尚未形成,粮经饲结构不合理,种养加结合不紧密,电商等新业态还需进一步壮大。虽然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四大支柱产业之一,但是农产品精深加工产品比重仅为25%,农产品初级产品多,全国知名企业少,规模小,产业链延伸不够长,没有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国内、国际知名农产品品牌,特别是具有高附加值、高效益的农产品更为缺乏,直接导致农民收入增长乏力。

4.科学种田水平不高,农业科技水平较低。一方面辽宁省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导致农民科技意识不强,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转化速度不快,科学种田水平仍然较低。另一方面,目前辽宁省动植物品种国外依存度仍然较高,农业技术人才不足,难以提供完善的农业科技服务,农业科技成果特别是适用性强、针对性强、产出效益高的农业生产技术转化应用率低。因此调整农业种植养殖结构,无法从源头和途径上得到保障。

5.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流通成本较高。目前,辽宁省农村市场体系建设落后,流通环节多、流通渠道不畅,特别是农副产品交易的主要载体的批发交易市场建设落后,存在经营场地狭小、交易期间人车拥挤、噪音扰民、管理粗放等问题,处在初级市场经营管理阶段,已大大落后于省外同行业批发市场[4]。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农产品销售价格高,农民收入却增长缓慢,原因在于流通成本较高导致销售利润流向中间商环节。据商务部统计,我国农产品销售价格中流通成本占50%左右,其中流通环节多使农产品利润摊销在流通过程中。

6.资源环境压力增大,可持续发展能力亟待加强。辽宁农业生产比较依赖于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长期的以产量为导向的农业发展方式造成的资源环境影响日渐显著。过去,为满足农产品供给总量需求,以资源和环境为代价,大量使用了化肥、农药,造成水、土壤的污染状况越来越严重,农业资源环境越来越差,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越来越严峻。“十二五”期间化肥施用量年均增长1.43%[1],这种以边际产能的过度开发带来的生产总量的增长是违背绿色、生态的不可持续的发展,在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增大的今天更是不可取的农业发展方式。

三、保障辽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对策思路

1.拓宽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渠道。一方面,针对目前辽宁省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水利设施工程落后的现状,首先需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可以引导农民积极发展抗灾能力较强的设施农业,同时积极发挥农业保险在补偿农业风险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一直以来,地方财政投入农业投入增长比例低于财政本身增长比例,导致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新态势。农业投入来源渠道单一,农民还无法承担农田、水利、道路等基本建设投资。因此,针对大中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仍由政府投资为主,辅以投资补助、基金注资、担保补贴、贷款贴息等财政和金融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群众等参与投资、运营和管理。

2.培养新型高素质农民队伍。由于农民固有观念落后,长期种植习惯养成不愿意接受新的农业技术和品种,导致辽宁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不高,农民科学种田能力不足。面对农村人才流失和高素质农民缺乏的严峻形势,一方面要培养高素质农民经营管理人才。以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支撑点,优先培养其成为新型职业农民。以“订单式”、“定向式”培训新模式,由政府牵头,学校、企业和个人共同参与。另一方面要研究制定留住、吸引农村高素质人才的优惠政策,辅以创业基金、政府补贴、免费职业技能培训等政策措施。

3.推动农产品品牌化和精深加工发展。针对辽宁农产品加工企业多但特色农产品缺乏、精深加工不足、全国名牌少等问题。一方面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品牌化需求为目标,依托辽宁资源禀赋优势,打造优势农产品如粮油、果品、水产品、畜禽产品品牌,充分利用传统媒体、互联网等各种平台帮助企业集中力量整合品牌优势向全国宣传推广。另一方面,重点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提升农业企业科技含量,打造农业产业化全链条发展。结合现有技术,重点发展玉米淀粉、豆粕等农产品精深加工。鼓励企业依托农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研发平台整合资源,建立农产品深加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4.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服务水平。首先加强种业科技创新。加大对农作物、油料、蔬菜和畜禽品种的选育扩繁的支持力度,特别是降低高端蔬菜、生猪等对国外品种的依存度[5]。通过整合辽宁丰富的农业教育和科研资源,以公共研发平台为基础,建立农业科技协同创新联盟。同时,支持农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与农民、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等建立技术指导和合作关系,不断提高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提升农业技术服务效率与水平[6],建成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业科技服务网络体系。

5.加快建设农产品物流中心体系。一方面解决农产品交易市场载体功能单一和弱化问题,应夯实基础条件,利用辽宁发达的交通和通讯网络,着力加强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健全交易制度,加快全国农产品市场体系转型升级。另一方面,目前产、销区批发市场及农贸市场流通中各种物流过程中成本较高,需有效连接农副产品大宗物流和农贸市场、连锁超市生鲜区,改变传统的自然物流和常温物流方式,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提高流通效率,降低中间成本。逐渐形成基地化、订单化的大生产与连锁化物流化的大流通格局[7]。可发展电子商务、大型零售连锁组织来缩短流通渠道长度,既可以将地区特色农产品推向大流通范围,推进更大市场,起到宣传作用,又可以节省成本,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

6.重视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有效保护和提高水资源、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安全使用农业投入品,实现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继续加强水利重点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实施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水土保持及生态建设,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实现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在种植养殖业当中,加大农业安全投入品的研发和应用。大力推广生物农药、肥料、饲料的应用,彻底去除过去农药、化肥,包括抗生素大量使用造成的食品安全的隐患。加快实现农作物秸秆还田及循环利用,提高农村清洁能源综合利用率。

[1]辽宁省统计局.2016辽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

[2]杨晶.辽宁果业经济发展优势及前景思考[J].农业经济,2013,(04):37-38.

[3]林冰.辽宁省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必要性[J].农业与技术,2012,32(09):202-203.

[4]夏春玉.辽宁省农产品的流通模式与市场体系建设[J].经济研究参考,2005,(74):34-48.

[5]侯军岐.我国种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种业,2017,(01):13-17.

[6]张睿.基于科技推广项目的现代农业服务模式实践与探索—以辽宁省农科院为例[J].农业经济,2017,(08):15-16.

[7]魏杰.基于精深加工视角下的辽宁省特色农产品流通现状及对策研究[J].农产品加工,2015,(08):65-66,70.

猜你喜欢

水产品辽宁省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图解辽宁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
冰岛2020年水产品捕捞量102.1万吨
多数水产品价格小幅下跌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水产品批发市场价格行情
辽宁省各级工会收看十九大开幕会
农产品争奇斗艳
薄熙来:辞别地方另有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