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历史心理学思想流变
2018-01-23舒跃育
杨 玲 舒跃育
(1兰州城市学院教育学院,兰州 730070;2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兰州 730070)
1 历史心理学定义
对一门学科进行定义时,必须明确三点:一是该学科的研究对象;二是该学科的研究方法;三是该学科的研究目的(胡波,1993)。历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历史个体或群体的心理活动与现象,也就是说包括两个方面: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对个体心理活动的研究主要是对精英和上层人物的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的分析,如对政治家、军事家、音乐家、科学家、帝王宰相、宦官朝臣等。社会心理指家庭心理、民族心理、阶层心理、时代心理等(郑剑虹,陈劲,1996)。历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是指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及其方法对历史资料进行探析,是历史学与心理学的结合,缺一不可。历史心理学的研究目的是研究心理活动在人类创造历史、认知历史和改造历史过程中的作用。所以,历史心理学是指从心理学的视角出发,以心理学理论与方法为武装,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个体或群体的生命及历史资料进行研究来了解其心理发生、发展及变化规律,以验证和建构心理学理论并形成能够启发人们对自身及历史进行思考与反省的有价值的一门古老又年轻的学科(Szaluta,1999)。
2 国外历史心理学思想流变
17~18世纪,欧洲出现关注人的本身及人的内在精神发展的人本主义历史学,但是这种抽象主义历史或心理的历史在当时不被学科界及社会所接纳和认可,而注重政治史的实用主义历史在当时却蓬勃发展。19世纪末,德国产生了以兰普雷西特(LanPuLei Sitter)为代表的批判历史哲学,他批判正统史学并且认为史学应该从其他学科汲取概念和综合多种方法。他宣称:“历史学首先是一门社会学科。”(Avery,1990)这种尝试虽遭到了正统史学家的强烈批判,但即将退出学科舞台的正统史学无法遏制与阻挡学科新势力发展的趋势与步伐。因为有生命力的思想一旦传播起来,总是能够激起更多的有生命力的思想(柯林·威尔森,2001)。与此同时,出现了反对正统史学并拥有多个学派的新康德主义。新康德主义派别都肯定心理与精神分析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狄尔泰(Dilthey)和李凯尔特(Rickert Heinrich)是新康德主义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他们强调,历史学在研究历史时应直接关注和体验个体生命和心灵,如观念﹑思想﹑行为等,通过体验历史人物并借助科学心理学理解一定时期的个别人或一群人(陈曼娜,2004)。所以,历史学家应是优秀的心理学家,历史心理学家必须精通精神分析引论,同时也必须具备理解和洞悉情感与情绪的能力,这是一种理解历史人物心理的技巧(Hofling,1976)。他们是德国最早使用心理史学方法的历史学家,代表作有《黑格尔青年时期的历史》与《历史学与心理学》。
20世纪,法国出现了以精神状态史为研究范式的年鉴学派。年鉴学派推崇跨学科研究方法,主张在认识和研究历史时应涉及经济学﹑文化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这对历史心理学研究颇具影响。吕西安·费弗尔(Lucien Faivre)与马克·布洛赫(Marc Bioch)是年鉴学派的先驱,他们最早强调心态史和精神史的研究 (陈曼娜,2004)。费弗尔(Faivre)的《马丁·路德:一个命运》首次开创了法国心理史学的研究天地,他强调运用综合的方法研究人的精神状态、情感世界和情感生活。布洛赫将心理史学方法充分运用在他的经典作品 《历史学家的技艺》中,将史料与心理机制﹑心理状态及心理分析充分结合。他们二人在历史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为法国心态史学以后的发展之路做了坚实的铺垫。20世纪中期后,法国年鉴学派史学思想与结构体系逐步趋于成熟与完善,注重历史学与各门社会科学的联系,尤其强调心态史在地理结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与文化结构中的构建作用,以拉迪里《1294年至1324年奥克族村庄蒙泰尤》为典型代表。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第一位将心理学作为主体应用于一定时间一定时期的历史人物与历史群体心理状态研究的实践者。弗洛伊德《梦的解析》(1899)的出版标志着心理学与其它学科之间建起了真正的桥梁,这是改变人类历史﹑拯救人类思想﹑解决人类杂乱现实中纷扰因素的心灵百科全书(谢敏敏,王春涛,2008)。他的著作还有《少女杜拉的故事—一位歇斯底里的少女的精神分析》(1904)﹑《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分析》(1904)﹑《性学三论》(1905)﹑《达·芬奇及其对童年的一个回忆》》(1910)等。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领域、历史学、心理学方面的著作及努力为后来心理传记学的兴起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力及作用已远远超出了心理学的范畴,但他的精神分析理论用于历史人物的研究并没有引起史学界的积极关注和巨大反响。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精神分析有自身的缺陷,精神分析危机就是精神分析本身:贬低意识和理性而鼓吹性欲论(王国芳,2013);生物学化倾向较严重;研究方法上的局限性,忽略群体﹑社会及文化(于晓波,叶浩生,2013)。另一方面是当时的史学界并没有发展成熟,它自身发展过程中的研究领域的狭窄性使其没有意识到历史学应扩宽领域借助其它学科来发展与完善自身。但是埃里克·埃里克森(Erick Erikson)继承和超越了弗洛伊德在应用心理学研究历史方面的主要成果,并进行修正,强调自我心理、文化及社会环境在个体发展过程中的影响。他创建的八阶段人格发展理论以同一性危机为核心,强调社会心理阶段以同一性获得与同一性混乱为核心(Erikson,1993)。这为历史心理学在研究理论和方法上开创了新的道路,他将历史学与心理学真正地结合在一起。《青年路德》与《甘地的真理》是他在心理史学传记领域的经典之作,这在历史学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埃里克森的带动下,心理史学迅速成长,运用精神分析学说研究历史人物的心理史学逐渐走向繁荣(顾蓓,2002)。
历史心理学是精神分析理论强调潜意识与无意识在人的精神生活作用的产物。19世纪和20世纪,历史心理学的发展以及历史心理学家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活跃和积极,尤其是20世纪,这种发展更为明显。历史心理学的发展启蒙于弗洛伊德,早在1913年,美国史学家普里泽夫德·史密斯 (Ze DE Smith’s)就尝试将精神分析理论和历史研究相结合,代表作是《以精神分析观点看路德的早期发展》。一战爆发后,纳粹主义的暴行使人们不仅从政治、社会的视角来思考这一事件,更重要的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来解释它,尤其是运用精神病理学来解释这一国际政治事件(Behrens,2009)。1927 年,查斯特罗(Jastrow)在杂志《二十世纪》上发表了分析战争和军国主义的心理学文章——《枯萎的军队:能为德国带来什么》。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运用了历史心理学方法,将心理学理论(性格特征分析)、生理学、政治和军事等话题融为一体(Gawronski,2014)。二战后,由于各种历史及政治原因,历史心理学阵地开始向美国转移。1957年,新任美国历史协会主席威廉·兰格(William Langer)在《下一个任务》的报告中呼吁历史学家将精神分析理论及其派生的心理动力学引入研究工作中以加深对历史的理解(黄夏玉,2008)。所以,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历史心理学在美国从初步尝试﹑探索﹑发展逐步走向繁荣﹑昌盛和高潮,并且被当时的学者称为新心理历史学,它的发展体系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第一方面是以埃里克森为首的研究个人心理传记的心理史学家及其著作的大批涌现,如对甘地﹑希特勒等的研究;第二方面是群体历史研究也成为心理史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由于二战的爆发及其破坏性,人们的心灵及生活受到前所未有的影响,这使心理史学家们将注意力转向群体心理及行为研究领域,如对暴力﹑法西斯﹑种族等群体心理及行为的研究;第三方面是处于个体与集体领域相互交叉的家庭史的兴起与发展;第四方面是关于社会与历史重大问题的研究。这几个方面的发展使心理史学在历史史坛上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并对历史研究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与此同时,也促进了历史心理学自身在美国史坛的发展。
虽然历史心理学是整个西方史学的一个现象,美、英、德、法等国都有人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和著述,但历史心理学得到最充分发展的地方是美国,唯有在美国它才在组织人才训练和学术陈述等方面得到了全面的发展(罗凤礼,1998)。所以,20世纪70年代,历史心理学在美国如火如荼地进行,取得了令人骄傲且有价值的成果。发生在史坛上的三件事情可以体现和见证它在数量和范围上的繁荣景象:一是专业学术刊物的创办,如《美国历史学评论》《心理历史学杂志》《童年历史·心理历史学》《心理史学评论》《纽约书评》《人类行为》等,这些期刊为专门刊载心理史学的文章提供了极佳的平台,也为学者们进一步提供了良好的交流空间。据统计,从1975年至1979年期间,发表的有关心理史学博士论文有65篇,增长率为400%,超过其它任何研究方向的论文(顾蓓,2002);二是诸多高校对历史心理学课程的重视,他们不但开设历史心理学及其相关课程,而且有些院校还开设了历史心理学的硕士及博士点,这为历史心理学的传播、发展和钻研提供了优越的地域空间;三是专业心理史学家的涌现,最具代表的是科胡特 (Kohut),他接受过历史学及心理学的专业训练,强调自体结构,他的理论体系被称为自体心理学(李武石,2009)。
在学科发展的过程中,错误、质疑与批判总是难免的,尤其是新兴学科的发展,甚是不易。所以,虽然一百多年来,以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的心理史学一直是西方的主流,已经成为西方文化中引人注目的一部分(王国芳,2013),但是它的理论自身的逻辑性和有效性等遭到了学者们的各种质疑,大卫·斯坦纳德(David Stannard)《退缩的历史——论弗洛伊德及心理史学的破产》是批判之声的代表。该著作指出,由于逻辑上的残缺不全、理论的可用性及因果关系不强、局限于病态文化之下,精神分析理论——心理史学理论支柱无力提供可接受的证据表明它作为一种治疗手段比其它公认治疗更有效(冯刚,1989)。理论总是遵循否定之否定规律,并且在批判与自省的过程中逐渐接近真理,所以,心理史学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逐步扩大范围及外延。
3 现状及展望
21世纪的西方历史心理学处于继续成长的阶段,同时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扩大了理论范围,各派理论互相融合与借鉴,除了经典的精神分析理论外,还包括认知心理学理论、发展心理学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等不同学派理论,这弥补了心理史学理论基础的不足,促使心理史学向着更宽泛的方向发展。此外,当今西方心理史学在方法、内容和范围上也取得了巨大进展,向着多学科综合研究的趋势发展:心理史学家们运用心理学理论从经济史、政治史、文化史等多个角度探讨人类历史;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者们加入心理史学研究阵地,这种趋势弥补了心理史学单一发展的缺陷,当然,这也是它自身发展的需要,因为它本身就是跨学科领域学科;在人物研究方面,不仅继续对历史人物进行心理分析,而且还涉及到对当今政治首脑人物的心理分析,如对布什(Bush)、 克林顿 (Clinton) 等 的 研究(DeMause,1995)。
人类事件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物理、经济和政治等因素。很大程度上限定的领域事件特别需要历史心理学的解释。历史心理学是对历史学家、政治家、宗教学家以及历史心理学家具有独特价值的资源学科,为历史心理学学科领域内部提供了交流平台,包括对特殊案例和普遍性问题的历史心理学的解释(Morrock,2010)。历史心理学分析结果可以影响人类的情绪和反应(Cullenward,2010)。历史心理学是自然与人类历史起源及发展的聚焦点,而且人类历史发展呈现出更多的挑战、机遇及远景(Cullenward,2010),因此,历史心理学具有广阔的前景和艰巨的任务,应研究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及宇宙中所发生的普遍和特殊的心理现象。
陈曼娜.(2004).二十世纪中外心理史学概述.史学史研究,1, 61-69.
大卫﹒斯坦纳德(1989).退缩的历史——论弗洛伊德及心理史学的破产(冯刚).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8.
迪弗雷纳 (2013).杀死弗洛伊德:20世纪文化与精神分析的消亡(王国芳).北京:商务印书馆,28.
弗洛伊德(2008).精神分析引论(谢敏敏,王春涛).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46.
顾蓓.(2002).试论精神分析心理史学的地位与影响.中州学刊, 1, 101-105.
顾蓓.(2002).论心理史学的成长历程及发展趋势.学术研究, 7, 83-87.
胡波.(1993).历史心理学.广州:高等教育出版社,62.
黄夏玉.(2008).心理史学概述及研究需注意的问题.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106-109.
柯林﹒威尔森.(2001).心理学的新道路:马斯洛和后弗洛伊德主义.北京:华文出版社,31.
李武石 (2009).寻找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与经典案例.北京:科学出版社,5.
罗凤礼.(1998).历史与心灵:西方心理史学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
谢敏敏,王春涛.(2008).精神分析引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36.
于晓波,叶浩生.(2013).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5.
郑剑虹,陈劲.(1996).再谈历史心理学.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92-96.
Avery. (1990).Lutheran examines James.Religious Education, 85(1), 69-83.
Behrens, P.J. (2009).War, sanity, and the Nazi mind:The last passion of Joseph Jastrow.History of Psychology, 12(4), 266.
Danny Cullenward.(2010).Psychohistory revisited: Fundamental issues in forecasting climate futures.Climatic Change, 104, 457-472.
Erikson, E.H.(1979).Dimensions of a new identity.WW Norton & Company.
Gawronski, B., Galdi, S., & Arcuri, L.(2014).What can politicalpsychology learn from implicitmeasures?Empirical evidence and new directions.Political Psychology 36(1): 1-17.
Hofling, C.K.(1976).Current problems in psychohistory.Comprehensive Psychiatry, 17(1), 227-239.
Richard Morrock.(2010).The Scope and limits of psychohistory.Journal of Psychohistory, 309-316.
Szaluta, J. (1999).Psychohistory: Theory and practice.P.L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