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方法的兴起:Web在社会与文化研究中的重定位

2018-01-23

哲学分析 2018年2期
关键词:维基百科网络空间数字

陈 鹏

万维网(Web)自其在20世纪90年代诞生以来,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超空间时代,在这个阶段中冲浪是网络访问的主要行为,网站之间通过彼此的链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第二个阶段是公众空间时代,在这个阶段中,搜索代替了冲浪,同时公众空间以议题空间的方式被逐步分化为一系列的社交网络圈,我们通常将这个时代的Web称为网络空间。第三个时代是当前所处的情境感知时代,这个时代中,虚拟已经终结,互联网的无地域性已经消失,曾经被认为是独立于物理空间的网络空间已经作为现实空间的一个维度与现实空间融合在一 起。

伴随着网络的发展,我们需要不断地调整对互联网的认识,不断地调适我们与网络之间的互动关系。网络从虚拟空间转换到现实空间的维度,给科学研究,尤其是给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带来了挑战和机遇。网络提供的不仅仅是一种工具,也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媒体,它本身就是一个研究对象和研究阵地。网络研究的终点也不再诉诸实地的验证,网络本身就可以作为研究验证的场所。

如果我们以新的视角去认识和研究网络,首先要明确网络中的研究客体,现代网络平台中主要保存着原生数字对象和数字化对象两种类型,所谓的原生数字对象是指在网络中产生的且其生命周期完全融入网络平台生态中的对象,典型的例子包括:超链接(URL)、点击、点赞、标签、时间戳、维基百科上的文章、PageRank、评论,等等。数字化对象是相对于原生数字对象而言的,通常是将在网络之外生成的数字对象以导入的方式进入网络平台,典型的例子包括:扫描的照片、文件等。

接下来,针对这些研究客体,我们应该用何种方式对它们开展研究?从认识论层次而言,网络中的原生数字对象是相对比较新的客体,如何认识网络?如何认识这些新的对象?从方法论层面,针对这些新生对象,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

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 Rogers)在《数字方法》一书①理查德·罗杰斯:《数字方法》,成素梅、陈鹏、赵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年即将出版。中就给出了一种“数字方法”来应对上述的一些问题。在理查德·罗杰斯看来,数字方法不同于从计算机科学或者相关领域角度对Web的研究,譬如计算机科学对搜索引擎的研究更多地是搜索引擎优化、个性化提升搜索精准性等。数字方法作为研究实践,遵从媒介演化方法,审视数字对象(超链接、点击数、点赞、标签、时间戳)的可获得性和可发现性,对可列出的一些网络元素(主题标签、用户名、用户位置、短网址、@replies)的重组形成一个令人信服的事件叙述。数字方法也对文化和社会问题进行诊断。

一、数字方法的认识论基础:虚拟的终结

或许,我们已经习惯将由计算机、信息与网络技术构筑的互联网络称为一种网络空间(Cyberspace)或者虚拟空间,将这个空间视为与物理空间平行的一种新空间。然而,正如德勒兹将虚拟视为实在的一个方面,事实上,所谓的“网络空间”并不真正地独立于现实物理空间,也并不与物理空间存在某种真正的隔离,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网络空间是物理空间的一个维度与延展。

在网络空间从物理空间中孕育、脱离、发展,再到融入回归的整个过程中,伴随着时空观的变迁。最初想要进入网络,需要做非常复杂的技术工作,令人产生类似于进入“外太空”的感觉。在1987年,为准备与国际互联网络连接的条件,中国兵器工业计算机研究所做了数月的技术准备,从德国引进了计算设备和系统软件,才最终成功发送了第一封电子邮件。即使到了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我们进入网络都需要一个复杂的拨号连接过程。显式的“登入”和“退出”操作,成为网络空间与物理空间之间一个显明的界面。此外,早期的电子公告板(BBS)、即时通信工具、网络游戏等网络应用都旨在给用户一个独立于其物理身份的网络身份,许多人试图将网络行为看成是有别于现实生活的“第二人生”,这些都会促使人们将网络空间视为一个独立的、自治的、有别于物理空间的空间。

然而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深入发展,网络空间凭借着信息本身的表征、意义建构能力,给人们一种网络空间吞噬物理空间的假象,万物都可以数字化,一切都可以虚拟化。相比于现实物理空间,网络空间表现出许多优势,远程视频会议、远程监控、远程运维等网络应用跨越了物理空间的障碍,互联网主张一切都是平等的,最初的博客、社交网络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点对点网络、分布式网络、区块链都为去中心化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网络空间展现了很强的信息无摩擦性、无地域性和无中心性等特征。然而,当网络空间与物理空间真正深度融合的时候,我们发现物理空间重塑了网络空间。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关于网络空间的无地域性的消失。在此之前,Web对于全球而言,确实是同一个Web,然而现在,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了不同的Webs。当我们访问谷歌的时候,谷歌会根据我们的地理位置,默认给我们重定向到本地化的谷歌,例如:在法国的用户在浏览器中输入www.google.com去访问谷歌时,谷歌会将用户重定向到法国谷歌www.google.fr。我们在任何地方访问互联网的时候,大多数网络平台都装配有IP转化为地理位置的工具,会根据你的地理位置返回不同的服务,包括语种、服务目录等。推动网络的地理空间回归的一次关键性事件是一起法国的诉讼案。

2000年,法国犹太学生联盟和对抗种族主义与反犹太主义同盟,向巴黎大审法院对雅虎提出诉讼。诉讼的原因是,当时法国的网络用户能够访问在美国Yahoo.com中纳粹纪念品的网页,而两家法国非政府组织希望在法国不能访问这些页面。这起诉讼案件最终在2000年11月做出裁决,要求阻止位于法国的网络用户访问雅虎的纳粹纪念品网站。这起诉讼案推动IP-to-geo(IP到地理位置)技术的推广应用,自那以后,雅虎、谷歌、YouTube等全球性的网络平台都纷纷地采用IP-to-geo技术,根据不同地址的用户返回不同的内 容。

地理位置的回归,宣告了网络空间的消亡。从一个细微之处,我们亦能发现这种空间观的变迁。在20世纪90年代,主流的浏览器的名字是网景导航者(Netscape Navigator)、微软的互联网探索者(Microsoft’s Internet Explorer)和苹果的游猎(Apple’s Safari),这些都与导航相关,都是指引人们在信息的海洋、空间或丛林中探险的。最近,随着网络空间的消亡,这些网络地理学工具已经让位于那些不太关注导航本身的浏览器(或浏览器名字),比如Mozilla’s Firefox 和Google’s Chrome等。

也许网络的地理回归本身就有其必然性,考虑全球的13台域名根服务器的位置,根服务器的布局图显示出南北的差异,更表明“互联网”被美国及其盟国所控制,是它们“统治了互联网的基础” (rule the root)。此外,如果我们绘制互联网流量地图的话,会发现这种地理位置布局所带来的一些现象。当追踪阿姆斯特丹和津巴布韦之间的路由时,我们会发现它们之间的数据包流经美国,而不是从北到南的直线线 路。

值得一提的是,人类学家丹尼尔·米勒(Daniel Miller)和多恩·斯拉特(Don Slater),在特里尼达和多巴哥开展的关于“互联网”用途的调查研究中①Daniel Miller,Don Slater,The Internet:An Ethnographic Approach,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得出的结论是,特里尼斯人(Trinis)利用互联网来展现自己的文化,使互联网适用于他们自己的文化实践。

对于虚拟终结的另一个有力的实证是互联网存档项目的衰败以及国家Web存档的兴起。创立于1996年的“互联网存档” (Internet Archive,https://archive.org)是网络空间时代的典型产物,然而随着网络空间的消亡,它正在逐步被各个国家自建的国家Web存档所取代。

二、数字方法研究的主要进路:遵从媒体

如果我们严肃地转向对互联网的研究,首先要从互联网这一媒体的特殊性出发。作为媒体的互联网所展现的特殊性并不在于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的感官参与②对于麦克卢汉而言,媒体对感官训练的方式是独特的。,或者是威廉姆斯(Raymond Williams)的社会塑造的形式③对威廉姆斯而言,媒体的特殊性在它们假定的形式上,即,由占主导的参与者为了满足兴趣所形成的那些形式。例如,为了满足收视率和广告宣传的需要,创造了“流”这一术语,意指电视如何按顺序编排节目,才能使电视观众持续观看。,也并非在于海尔斯(Katherine Hayles)的物质性。互联网的特性在于它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是一种元媒体①列夫·马诺维奇(Lev Manovich)也持类似观点。,计算媒体不仅重塑其他媒体,而且还嵌入到其他媒体的生产形式 中。

另一个出发点是互联网中的研究对象通常是不稳定的,它有一种快速、持续演进的特性。十年前盛行一时的游戏在现在主流的计算机和网络环境下或许已经运行不起来了,甚至完全消失了。与此同时,抢先报道(scoop)更是司空见惯。

基于对互联网特殊性的深刻认识,数字方法的研究最主要的进路是遵从媒体:遵从媒体方法的演进,借鉴主流工具对原生数字对象的处理方式,以及沿着这些对象处理方法和工具的思路进行思考,以便在它们的基础上进行重组和重构。

遵从媒体首先要掌握媒体对象、格式、工具还有平台,这里的对象包括URL、thread、tag、PageRank、Wikipedia edit、robots.txt、post、comment、trackback、pingback、IP address URL、whois、rimestamp、permalink、 social bookmart和 profile,等等。工具包括各类数字对象的工具,如:网站存档工具、排序工具、IP-to-geo工具、爬虫工具、自动提醒工具,等等。平台包括搜索引擎、维基百科、社交网站、博客平台等。在此基础上,沿着媒体方法,我们将审视重新应用这些工具和平台,我们会有一些什么样的洞见?例如,通过超链接分析,即再利用主流算法的洞见,能够完成哪种研究呢?如何运用“互联网存档”进行社交研究?为什么要捕获网站的历史?如何研究搜索引擎结果,来展现信任等级的变化,以及Web圈、新闻圈与博客圈之间,在来源的可靠性方面的差异呢?能够改造geo-IP定位技术,来概述国家和文化的形象吗?社交网站研究有可能揭示文化品位和偏好吗?软件机器人如何改变维基百科质量内容的维护方式呢?研究软件机器人能做什么呢?等等。

在《数字方法》一书中,罗杰斯引入和介绍了几种数字方法:源距离方法(source distance)、截屏纪录片、跨圈分析方法(cross sphere analysis)、后人口统计方法(postdemographics),等等。

源距离方法中的“源”通常指通过超链接(URL)所标识的网页或者其他数字对象,而“源距离”指的是“源”离某种源裁定工具(例如:谷歌搜索)所确定的顶端或者中心的距离。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源距离”代表在某种源裁定工具下所确定的等级体系的位置。从叙事的角度而言,如果将“源”视为对一个故事的叙述,那么在搜索引擎搜索这个故事的时候,该“源”在返回结果中与顶端的距离就是“源距离”。源距离与所选择的权威工具相关,这些权威工具通常是搜索引擎。我们以研究气候变化的怀疑论者为例,在谷歌搜索引擎中进行源距离分析通常采取两个步骤:首先,查询搜索引擎,在搜索引擎中输入查询项“气候变化”。剥离前100个或更多结果的描述文本和所有其他内容,以便只保留URL。每个URL(或每个唯一的主机)都被插入到谷歌抓取器中,可以通过某种查询策略(例如,查询气候变化怀疑论者的姓名),以便识别该网站是否气候变化怀疑论友好的网站。谷歌抓取器针对每个关键词,查询每个网站。它以源云(source cloud)的形式输出结果,从每个源云中删除http或www,以便只保留通俗域名,每个域名根据提及关键词的次数来调整大小。通过这种研究,我们就能发现在对“气候变化”的顶端叙述中,持有气候变化怀疑论的叙述的位置以及所占的比例等。

源距离方法能反映出某种Web认识论,因为它解决了如何通过搜索引擎来刻画搜索源的特权问题。源距离方法还可以被用于捕获和分析搜索源特权的机制。也就是说,对于一个给定的主题,哪些搜索源被极力推荐?如何研究引擎的返回结果?进行每次查询时,某些源距离顶部有多远?顶部的搜索源具有共同的特殊类型或倾向吗?此外,从纵向的角度分析,顶部的搜索源是稳定的吗?在不同的时候,查询同样的内容,返回结果的顶部会有波动吗?这样,源距离方法的研究还能扩展到对搜索引擎排名的优化和操纵 上。

截屏纪录片方法是以网页或者网站作为数字对象,遵循主流的Web存档工具“互联网存档”中的“网站时光倒流机”,以纵向时间的角度,依照史学研究中的传记方式,开展的网页或者网站传记研究。人们能够研究单个网页(或者多个网页)随时间的演化,例如,从一个页面编入索引的日期开始收集网页快照,然后,把它们像延时摄影一样重放。罗杰斯和他的同事采用截屏纪录片方法研究十年的谷歌首页变迁,他们在网站时光倒流机中输入Google.com,获得十年间不同的谷歌首页,然后将这些首页装载到一个幻灯片中,并以延时拍摄或截屏纪录片的方式来播放它们,用配音讲述谷歌自1998年到2007年界面变化的历史。

跨圈分析方法以圈为其主要的研究对象。“圈”指的是一个主导的裁定工具所划分的集合,例如由谷歌Web搜索划定的Web圈、由Technorati划定的博客圈,还有由谷歌新闻搜索划定的新闻圈。跨圈分析类似一种比较媒体分析,将不同的圈视为不同的媒体,在跨媒体的形式比较要点、覆盖面和故事情节的意义上,来建构比较媒体分析。在跨圈分析中,人们考虑在每个圈的每次查询中,排名搜索源的情况,并对这些搜索源进行比较。对于不同的圈,可以考虑处理链接、新鲜度等的不同方式。此外,可以研究特定的搜索源,它居于某个圈的核心,那么它在另一个圈内也是核心吗?另外,通过对搜索源和源距离、跨圈之间的比较,能够告诉我们圈的质量如何吗?罗杰斯和他的同事利用跨圈分析开展了一项题为“议题动物”(Issue Animals)的研究,这个案例中的关键词是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动物。在Web圈、博客圈和新闻圈的主流引擎中,查询气候变化这个术语,他们发现新闻圈将北极熊列为第一议题动物,这一结果在博客圈内被放大;然而,在Web圈内,议题动物的关键词更加分散,这表明Web是一个信息更加平等的领域,不太容易聚焦一个动物作为其图标。

后人口统计方法遵循社交网络平台,其关注的数字对象是在社交网络平台的个人资料中所反映的用户爱好和品位等相关信息,后人口统计方法以聚合的方式研究有社会意义或文化意义的画像,并探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相比于传统的人口统计方法,后人口统计方法的兴趣已经从传统的人口统计信息的种族、民族、年龄、收入和教育层次等转向品位、兴趣、喜好、群体、接受的邀请、安装的APP以及包含在线资料及其附属看法的其他信息。罗杰斯和他的同事采用后人口统计方法对奥巴马的支持者及其竞争对手约翰·麦凯恩的支持者进行了统计分析,通过基于社交网站的个人资料信息,聚合奥巴马和麦凯恩各自支持者的社交网络信息,研究各自的支持者是否会听相同的音乐、看相同的电影和电视节目、读相同的书以及是否拥有相同的偶像。

在网络的研究中,唯一不变的就是不断的变化。正如前面所述,互联网作为一种媒体,动态演变是其本质特征,源距离方法、截屏纪录片、跨圈分析方法、后人口统计方法都只是列举或者说已经开发的一些方法,这个列表还会继续增加,此外已经开发的方法也会不断演变。在数字方法中,核心的原则便是遵从媒体,遵从互联网的演变,沿着互联网自身的数字对象和平台的思考路线,将互联网工具重新应用到我们所思考的问题和研究中去。

三、数字方法的应用:面向主导性权力平台的综合实践

除了上述我们介绍的一些基本的数字方法以外,数字方法尤其关注互联网的一些主导性平台,例如谷歌、维基百科、亚马逊、推特、脸书等。这些平台在互联网中起着主导性作用,它们构成了互联网领域的权贵。在此意义下,对这些权力平台进行人文和社会的审视,监督它们的算法权力,审计它们的行为就显得极其重要了。

(一) 谷歌化与谷歌的权力校勘

谷歌应该是最有权力的一个互联网平台,它是整个互联网的入口。谷歌的权力源于其搜索引擎的排序算法PageRank,当用户在谷歌中输入查询项的时候,谷歌根据其排序算法按顺序返回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而言,谷歌决定我们能够看到什么,或者说谷歌决定我们对互联网的认识。

对于谷歌的研究,至少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一是谷歌对整个互联网的影响,或者说谷歌化现象;一是谷歌搜索引擎算法的客观公正性。

谷歌化(googlizaiton)是2003年由约翰·巴特利(John Battelle)及亚历克斯·索克埃尔(Alex Salkever)首次提出的一个术语,用于描述谷歌搜索技术及美学扩张到其他网络应用领域,甚至还渗透到类似图书馆这类的传统行业。以数字方法的视角研究谷歌化,至少有三个方面值得考量:一是模式的谷歌化,二是前端的谷歌化,三是后端的谷歌化。模式的谷歌化是以服务换取资料的商业模式,谷歌搜索是免费的,但是它通过免费的服务获取的是用户的个人行为习惯,从而应用于个性化精准广告推荐。这种模式在互联网中已经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前端的谷歌化是指谷歌首页的极简模式,在首页中一条简单的搜索框,一个搜索按钮就构成了这个后台拥有上百万台机器的巨型应用系统界面。这种简洁美学成为互联网中几乎所有搜索引擎所遵循的审美,也影响到了众多的互联网应用。后端的谷歌化是指后端的推荐算法的兴起,伴随着人工专家的消亡,另外每一个主要的引擎采用的算法,都试图效仿谷歌的PageRank,已经出现了所谓的算法集中(algorithm concentration)。

谷歌搜索引擎的算法能够决定我们对Web的认识。从媒体学者的角度而言,谷歌正在扮演着并重新定义守门人的角色。一方面,存在各种针对谷歌的引擎垃圾、内容农场以及谷歌炸弹等恶意操纵搜索引擎结果的行为;另一方面,针对谷歌本身的垄断和不公平性也存在众多的争议。2017年6月27日,欧盟委员会以谷歌存在违反欧盟竞争监管规定的行为为由,对谷歌进行了巨额罚款。但谷歌一直强调自身的客观中立性,也一直承诺不进行人工干预。

在关于谷歌算法的客观性问题上,有一个例子非常值得关注。在2004年,如果在谷歌中输入查询“jew”,在谷歌返回结果的首位居然是一家反犹太人的网站jewwatch.com。这个事件让谷歌备受争议,同时也遭到许多犹太人的强烈反对,然而,谷歌坚持不去人工干预搜索结果,而只是在这个搜索结果的页面中给出一个提示框,上面写道:“冒犯性的搜索结果。我们也同样受此结果的困扰。”对于谷歌的这种处理方式,美国的反诽谤联盟(ADL)给予了肯定的回应。ADL在其网站上的一篇标题为《谷歌对仇恨网站的搜索排名并非有意为之》的文章中说道:“虽然在使用某些搜索项时,确实出现了仇恨网站,这是真的,但是,仇恨网站的出现和排名,都不是由谷歌控制的。谷歌采用的技术是,基于称为算法的一个复杂公式,对网站自动排名。Jewwatch等仇恨网站的排名,绝不是由于谷歌的刻意选择,而完全是这个自动排名系统的结果。”谷歌对此事件的处理,在反映出谷歌坚持不去操纵算法结论的立场的同时,也从某个角度表现出谷歌的两难抉择。

另外一个可以令谷歌逃离人们责难漩涡的事实是搜索结果的个性化。在十多年前,我们在谷歌中输入相同的关键词,得出的结果是完全相同的,然而,现在已经不是如此了。由于个性化技术的兴起,谷歌会存储和分析用户以往搜索的、浏览的网站的信息,并形成所谓的用户个人画像。谷歌的搜索排序算法会将个人画像中所表现的偏好以及个性化因素考虑在内,因此如今,不同的人在谷歌中输入相同的关键词,结果会不同。从叙事的角度而言,可以说是我们和谷歌共同编撰了这个故事,这样的话,对于搜索结果,我们和谷歌共同分担责任。

(二) 国家Web的划界与健康状况

伴随着网络空间的消亡,在互联网中,不仅仅是地理空间位置的回归,而且还有国家、民族与政治的回归,国家Web的兴起就是一个例证。最初的互联网存档项目是跨越国家,面向全球的,然而随着网络空间的消亡,很多国家开始自己建立自己的国家网络存档。要想建立本国的Web存档,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便是如何定义本国的Web,或者说如何为本国Web划界。

以中国为例,我们可以将中国的国家Web按照如下四种方式进行定义:

(1) 使用汉语或者满语、蒙语、藏语等其他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并且在中国注册的网站。

(2) 使用任意语种,并且在中国注册的网站。

(3) 使用汉语或者满语、蒙语、藏语等其他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在中国以外地区注册的网站。

(4) 使用任意语种,在中国以外地区注册,主题与中国相关的网站。

我们会发现这四种方式定义的网站差异会较大,且从可行性而言,检测注册地和检测语种已经有比较好的技术,然而判定讨论的主题是否和中国相关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我们目前对于如何定义国家Web还没有一个非常精确的概念。在各国开展国家Web存档实践中,通常会结合一些专家筛选和人工判断的过程。

在国家Web的视域下,我们可以开展许多的研究,例如:我们可以研究某个国家Web的审查制度是否有效,国家Web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工具文化情况如何,国家Web的演进,不同国家的国家Web对比研究,等等。除了这些研究领域,罗杰斯在《数字方法》一书中提出了一种国家Web的健康指数研究。

在对国家Web划界后,我们可以研究国家Web的一些特征。从内容的角度,可以研究语种、网页大小、网页的寿命、每个站点的网页数量、每个域名的站点数量和页面数量;从链接的角度,可以研究导入链接和导出链接数量、排序、Web结构等;从技术的角度,可以研究URL长度、HTTP的响应码、媒体和文档格式、图像格式、不能够正确爬取的站点、Web服务器软件、动态网页的编程语言等。基于这些Web特征,罗杰斯构建了一个国家Web的健康指数。

(三) 维基百科与文化参照

维基百科成立于2001年,到目前为止,大约有270种语言版本(或wikipedia.org的子域,比如,中文的zh.wikipedia.org)。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在《长尾理论》一书中认为:“维基百科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好的百科全书:它甚至比大英百科全书更大、更新,在很多情况下,更具深度。”维基百科上约有2000万个词条,维基百科的规模在Web上是庞大的,这显而易见。它的至关重要的意义是,维基百科的词条出现在谷歌搜索引擎结果的顶部,这使得《大英百科全书》的负责人将谷歌和维基百科的关系称为“共生性的”。维基百科有三大核心原则:观点中立(NPOV)、可验证性和非原创性研究。观点中立意味着,所编撰的词条代表公正、均衡、尽可能没有偏见。所有重要的观点,都是发表过的,都有可靠的资料来源。可验证性原则要求,所有的词条都立足于维基百科以外的可靠的资料来源,经常会用导出链接转接到那些资料来源。据说,读者应该独立于编辑所写的内容,能够核实材料,如果发现错误,自己就能变成编辑并纠正错误。第三个原则是非原创性研究:维基百科是一个现有的“公认知识”的来源。这三个原则意味着它具有随时间流逝的累积效应。维基百科指出,在更多的用户撰稿时,撰稿人的目标是达成共识,内容应该变得更加可靠和中立。

关于维基百科的研究,通常会从如下两个角度开展:一是维基百科如何授权用户为“编辑”,二是维基百科鼓励继续参与的协作回报文化。从数字方法出发,维基百科中的协作机制、编辑文化、组织体系、软件机器人等都是非常值得关注和研究的。

在关于维基百科的质量和准确性的研究中,有不少研究者采取故意插入错误的方法,来测试和检验维基百科的体系。有一位研究人员通过插入错误检验准确性时,试图战胜此类自动化的监控实践,他通过把错误插入词条中,每次只插入三种错误,每组的插入,都来自一个不同的IP地址,最后的研究结果发现,大约有一半的不准确得到了纠正。

另外,基于维基百科,我们可以开展文化参照的研究。罗杰斯在《数字方法》一书中介绍了一个具体的维基百科词条在不同语种的维基百科之间的斗争与演化的研究。这个词条是关于1995年7月发生在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斯雷布雷尼察事件,围绕这个事件,荷兰语、英语、波斯尼亚语、克罗地亚语、塞尔维亚语、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等不同语种的维基百科都创立了相应的词条,然而词条本身无论是标题、内容、牺牲者人数、图片、情绪态度等都存在着较大的不同,且随着时间变化,各语种的词条相互间发生较大的关联,甚至引发了激烈的编辑战。

四、结语

对互联网的研究可谓已经汗牛充栋,然而类似理查德·罗杰斯所发起的“数字方法”的研究应该算是独树一帜。数字方法研究的认识论相对于其他互联网研究有所区分。不同于许多互联网研究所基于的网络空间理论,数字方法研究认为虚拟已经终结,网络空间正与物理空间发生深度融合,网络空间时代已经终结,互联网进入了后网络空间时代——一个位置感知、情境感知的网络时代。正是在这种认识下,数字方法的研究完全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也甚至将研究的基准不仅可以放在实地,也可以直接在网络上完成。

此外,在以往的互联网研究领域中,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研究存在一个明确的分界线。人文社会研究会忽略互联网一些本质的、原生的数字对象,例如超链接、点赞、评论等,这种研究实质上没有抓住互联网的本质。数字方法研究的核心进路便是遵从媒体,遵从互联网媒体的本质属性,把握互联网中的原生数字对象、工具和平台,以此为基础开展各类人文社会研究。此外数字方法研究也遵从互联网的快速演变特性。数字方法在实践过程中,已经积累了类似于源距离方法、截屏纪录片、跨圈分析方法、后人口统计方法等许多具体的研究方法。用新的认识论,装备上新的研究方法,数字方法对谷歌、维基百科、脸书、推特、Youtube、亚马逊等主导性的网络平台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猜你喜欢

维基百科网络空间数字
维基百科青年
网络空间攻防对联合作战体系支援度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答数字
网络空间“云作战”模型及仿真分析研究
数字看G20
APP
成双成对
IBM的监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