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鸡大学”屡禁不止 原因何在
2018-01-23
高考招生还没开始,一些“野鸡学校”就先上线了。有媒体发布392所虚假大学名单,这些学校部分仿冒正规高校的校名,学校简介多是抄袭拼凑而成;部分“野鸡学校”被曝光多次,仍换个马甲继续存在。这当引起考生及家长的重视,注意多加防范,警惕高考后的骗局。
“野鸡大学”屡禁不止谁之责
“武汉经贸大学”这种虚假大学,并不鲜见。它们通常采用与知名大学容易混淆的名称,鱼目混珠,欺骗考生,滥发假文凭。教育部每年都会在网站上公开一批“野鸡大学”名单,为何仍有数量不少的考生和家长上当受骗?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一是“野鸡大学”屡禁不止,换个名字再来;二是信息不对称。很多考生、家长对于公开的高考政策和信息缺乏了解,或因条件所限无法全面了解,因此容易受到虚假大学的诱惑。
对网络上频频出现的“野鸡大学”,监管的责任主体是谁?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认为,首先教育主管部门守土有责,应当坚决查处、曝光“野鸡大学”,并且在报考环节层层加强官方信息到达率,减少漏洞,让考生和家长能有更权威、方便的渠道识别。
“网络服务商也负有处置责任。对于已经被举报过的野鸡大学网站、链接,教育部门等应及时通知网络服务商将其屏蔽。如网络服务商明知是野鸡大学网站仍提供广告服务,应认定违法。”刘俊海说,在公安机关、教育部门、网络主管部门还有市场主管部门之间,要建立信息共享和联合预防打击合作机制,以便在第一时间发现并曝光“野鸡大学”。
严查严打加强治理 堵住信息泄露通道
许多高招诈骗案中,不法分子对被骗考生的分数以及个人情况十分清楚。诈骗的精准化,源于考生信息的泄露。有的不法分子利用考生希望知道分数、志愿分数线的心理,开设各种虚假的查分、填报志愿网站,吸引考生去填写。
一旦填写就留下痕迹,被不法分子收集起来进行诈骗或者卖给其他骗子。考生千万不要相信非官方的声称提前查分数、报志愿的网站,以免信息泄露。
有的学校、网站对考生信息进行出售,要视情况追究刑事责任。防范高考招生诈骗,堵住信息泄露的通道很重要,要追查信息泄露源头,严加追责。
被骗考生和家长既是受害者,其实也是“加害者”。家长主动寻求门路去买内部指标补录名额,这类行为本身也是违法行为,还助长了高考招生诈骗产业链的形成。分数是招生的唯一标准。在高考招生方面,广大家长和考生一定要清醒认识到没有任何潜规则可言,不可心存侥幸。
专家建议,教育部门、网络监管部门在高考之后应重点严查“野鸡大学”的非法宣传和非法招生广告,并拓宽对这些非法宣传的举报渠道,不断压缩“野鸡大学”的生存空间,让广大考生和家长在更安全的招录环境中报考理想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