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物馆与观众互动关系及实现途径探析

2018-01-23张思桐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博物馆活动

张思桐

(宁波博物馆,浙江 宁波,315000)

现代博物馆是通过收藏、展陈、研究、教育等多种手段,致力于为公众服务的非盈利性机构,观众是博物馆发展的基础。目前,各地博物馆都在有意识地加强与观众的互动。在此过程中,成效与问题并存,我们不得不开始思考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真正的良性互动关系应该是怎样的,而要实现这种互动关系又要采取什么手段。

1 博物馆与观众互动的内涵及发展现状

普遍意义上的互动是指社会中个人与个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语言或其他手段为传播信息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行为,对于博物馆而言,是指其通过开展各类活动与社会公众产生联系和交流的过程。博物馆与社会及公众进行互动的方式包括举办各类展览,配合展览提供讲解服务以及开展各项教育活动,与学校和企业联系,开展博物馆之友和志愿者活动等[1]。

目前教育功能在博物馆的几大功能中地位不断提高,博物馆通过多种渠道与方式积极与社会公众互动,从而为教育目的的实现提供和创造条件。同时,由于博物馆与观众之间关系密切,双方互动的深度和广度将直接影响博物馆服务社会、开展各项活动的效果。博物馆为了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观众对其服务的认识和需求,会通过访谈、问卷等多种形式调查了解,以帮助其改善工作。除此之外,由于博物馆的发展基础是藏品和资金,为了寻求其在资源上的优势地位,博物馆必须扩大与观众的互动规模,了解观众实际需求,以此吸引博物馆观众的目光,提升自身的社会影响力。

虽然博物馆与观众的互动已成为目前博物馆发展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但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仍存在不能有效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以及各项服务和活动参与度不高等问题,亟待解决。

2 影响博物馆与观众互动关系发展的原因

目前博物馆与观众的互动关系发展整体良好,但也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解决,主要原因是由于博物馆未能深刻认识到自身的发展与观众深层的紧密联系,博物馆应切实提供符合观众需求的服务,而观众也没有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从而影响了两者互动关系的发展。

2.1 博物馆未能以需求为导向服务观众

早期博物馆为实现其社会功能,主要通过历史、艺术、科技等多种类型的展览联系观众,为其提供学习机会和服务。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需求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观众走进了博物馆,希望习得新知识,参与博物馆的活动,单纯的展览已显落时。

但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当前许多博物馆在工作中仍延续传统方式,未能把观众需求放在突出位置。在展览设计的过程中,许多博物馆仍沿袭传统的以文物为基础、以历史发展顺序为线索的通史型展陈模式,内容缺乏新意,展览形式单一,不能充分调动观众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部分博物馆的展览以器物鉴赏类为主,需相当的专业知识辅助才能有所收获,这导致普通观众无法融入,影响了展览教育功能的发挥。此外,在博物馆设施方面,对残障人士、老年观众的关注不够,休息区座椅数量不足等问题都直接影响了观众的参观体验。而在各类教育服务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由于博物馆对观众需求的了解不足,未能充分掌握观众对博物馆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常出现博物馆预期与观众实际期望不符的情况,从而导致活动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2.2 观众未能充分利用博物馆各类资源

目前不少博物馆已开始转变观念,逐渐以观众为导向开展工作。但在博物馆展览展出及各类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参与人数少、观众积极性不高等问题,浪费了博物馆的各项资源。

从观众的角度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①观众对博物馆的认识不足。许多观众对博物馆的认识还停留在参观展览的阶段,认为博物馆组织的各类讲座是面向专家学者的,与展览相关的各类活动是面向青少年的,从而影响了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②观众大多比较羞涩,不愿意在大庭广众之下参与活动。事实上,博物馆组织的各项活动能够很好地帮助观众扩大知识面与交际圈,也能够锻炼自己多方面的能力;③博物馆观众未形成利用新媒体工具关注博物馆动态的习惯。许多博物馆已开始使用多媒体资源为观众提供各类资讯,例如在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上发布最新活动和展览信息,为博物馆观众提供方便。但许多观众并不知晓这类途径,就很有可能错过博物馆的最新信息。

3 博物馆与观众互动关系的实现途径

要实现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良性互动,博物馆与观众两者都应采取行动,博物馆要了解观众的需求,从展陈和服务上吸引观众,而观众则要积极参与博物馆组织的各项活动,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

3.1 博物馆创新展陈与服务模式

展览是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与博物馆观众进行互动,发挥教育功能的主要方式。在内容设计上,博物馆展览应该从观众的角度出发设计出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引人入胜的展览。信息定位型展览在某一主题的领带下以故事线为基础,综合运用实物展品、辅助展品及多媒体装置等,能够较好地帮助观众理解展览内涵,应该在博物馆展览设计的过程中加大使用力度。

在形式设计的过程中,要坚持形式设计与内容设计相统一的原则,引进先进的陈列理念,运用各种手段,使陈列方式多样化。场景复原、幻影成像、沙盘模型、3D技术都可引入,以充实展览的内容。与此同时,也要注意形式设计与内容设计的关系,形式设计要始终为内容设计服务,不可喧宾夺主,影响观众对展览主题的认知。如宁波博物馆在“百年时尚——香港长衫故事”的展览中使用印有香港街道的背景板、穿长衫女子造型的日历、招贴画,与长衫展品结合,为观众营造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互动参与项目也是展陈创新的途径之一。互动项目的设计要从展览本身出发,选择与展览相关、能够激发博物馆观众参与兴趣的模式。在体验互动项目的过程中,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诉求,自主选择切入点,以此加深对展览内容的理解程度。位于台中的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曾于2015年5月至2016年2月举办“鼎立三十——看先民铸鼎熔金的科学智慧特展”,该临时展览在场馆内放置了几个青铜器,在保证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博物馆观众可以亲手触摸器物,体验青铜器的重量,近距离观察器物的纹饰、颜色、造型,从而调动了观众的积极性,加深了观众对青铜器的了解和认识。

在服务模式上,博物馆也应开动脑筋进行创新。陈列展览只是博物馆观众学习知识、了解博物馆的众多方式之一。通过利用互联网资源,建立馆藏文物数据库、设立资料借阅中心等多种方式都能够为博物馆观众了解和欣赏博物馆的馆藏文物、搜集所需资料、研究鉴赏藏品提供方便[2]。

博物馆也可开设一些与专题展览相关的讲座及教学活动,例如2011年汉阳陵博物馆利用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环境优势,以汉文化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的地位为切入点,开展了多次大型的模拟考古、趣味制陶等活动,并根据汉文化特色设计了“穿汉服行汉礼”“汉代体育竞技项目”“汉代舞蹈及成人礼”等主题教育活动,让青少年主动参与其中,感受汉文化的魅力所在[3]。而宁波博物馆每月会定期举办青少年探索体验活动,每期有不同的主题,如2017年10月28日举办的活动就是绘制水墨仙鹤。仙鹤象征长寿,与重阳节的节日内涵相吻合,既能锻炼青少年的动手能力,也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仙鹤的形象。

3.2 博物馆观众积极参与博物馆活动

博物馆是在学校学习之外的最佳第二课堂,博物馆观众应充分利用博物馆现有资源增进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在参与各项活动的过程中构建新的社交网络,锻炼自己的各项能力。

在参观展览方面,为提高参观的效率,学到更多知识,观众在出发之前应通过网络或者书籍了解展览的背景资讯,发掘自身对展览的兴趣点,从而提升参观展览的针对性,更好地理解展览的主题和内容。同时,要注意自身的参观方式,除了鉴赏展品本身,也要注意阅读展厅里的各种说明文字,将文字与实物结合,以便更好地理解展览内容。要学会使用教育服务设施,如录音导览器、知识卡片等工具,提高观展的效率。除此以外还可以参与一些与展览相关的活动,如系列讲座、互动动手项目等,以便从多种角度理解展览内容,加深对展览主题的认知程度。

博物馆为增强与博物馆观众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已搭建起了两者沟通的桥梁,即建设博物馆志愿者以及“博物馆之友”的队伍。志愿者的工作内容丰富,例如为观众提供讲解、引导服务,帮助组织博物馆的各项活动等。志愿者队伍的建立能在一定程度上缩短博物馆和参观者的距离,加深博物馆观众对博物馆的认识,增强观众对博物馆的参与感。博物馆多为志愿者提供了参与博物馆部分工作的机会,同时为激励博物馆志愿者队伍的壮大与发展也建立了相关的奖励机制。成为志愿者,博物馆观众可以更为直接便捷地利用博物馆的各项资源,同时成为博物馆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人。

“博物馆之友”则是通过缴纳年费、捐赠钱款等方式获得“博物馆之友”的资格,此后就可以免费参观该馆的收费陈列展览,定期参加讲座和座谈活动,还能够参加博物馆专门为博物馆之友提供的诸多活动,诸如参观其他博物馆,参与本馆的社会教育、藏品研究和展陈设计等工作,从而能更够加近距离地融入博物馆,了解博物馆的内部运作方式,同时也能够充分利用博物馆提供的各类资源[4]。通过加入志愿者或“博物馆之友”的队伍,博物馆观众能够更便捷地参与各项活动,为自身以及博物馆的发展助力。

4 结束语

博物馆与观众的良性互动关系是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博物馆通过了解观众需求创新展陈与服务模式,博物馆观众通过积极参与博物馆组织的各项活动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两者共同努力,才能建立相辅相成的良性互动关系。

[1]兰维.试论当代中国博物馆的互动式发展策略[J].岭南文史,2014(4):21.

[2]龚良.博物馆与公众[J].东南文化,2010(2):92.

[3]何倩.互动教育与文化载体:关于陕西省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活动策划的思考[J].文博,2014(5):77.

[4]王龙,杨秀侃,王敏.论公众参与和博物馆功能的发挥[J].博物馆研究,2010(4):13.

猜你喜欢

博物馆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展出前的地下博物馆
博物馆里的“虎”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牛年到,节日活动可以这么“牛”
“拍手歌”活动
博物馆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