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晚年豹变与秋天的戏剧
——序张新泉诗集《事到如今》

2018-01-23

星星·散文诗 2018年32期
关键词:火葬场诗人诗歌

四川诗人多异秉,有“诡辞”。

早年的四川江湖廖亦武善于吹箫,按照周伦佑的评价则是其技艺太一般。张新泉也在诗歌中对流沙河、雨田、傅天琳、杨远宏等蜀人造像(《诗人雨田和他的鸽子》《城厢镇,流沙河锯木处》《诗人与树》《为杨远宏画像》),而每一个具体个体背后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也在张新泉这里通过个人化的历史想象力和求真意志得以凸显。我曾看到张新泉(原名张新荃,四川富顺人)先生晚近时期的一张照片:地点是他的书房,黑白色调,眉发皆白(“先让头发白透/再将心室清空”)、脸部线条分明。这位仍然健硕的长者(“皮囊是旧了些/但器官还在盛年……”)正在吹笛(担任过地方剧团的演奏员),背后的墙上挂着一个葫芦。我对张新泉先生为人的评价是“耿介如斯,终生未改,此生不悔”。其嫉恶如仇又怀有悲悯之心,“羊们依旧恭敬地吃草/奶声奶气唤娘/即使老成奶奶级别/叫声依旧令人心颤/看过羊眼之后/再看两条腿的人/无不浑身污垢,目露凶光……”(《去了一趟羊沟村》)

这是一根“光骨头”,是“那些被剔尽附着物的骨头”。

如果存在着救世药方的话,对张新泉来说,应该在他的诗中。张新泉的诗歌印证了写作的某种晚期的豹变法则,“上六,君子豹变”(《周易》)。他不是一个天才,不是早熟的诗人,似乎残酷的命运过早地和他开了玩笑——“这几天微信在晒十八岁/那年我扛包落入釜溪河/被渔民的铁钩捞起/夕阳闭眼,假装没看见”(《岁末书》),而是经历了时间的淬炼之后,他的诗歌方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这类似于缓慢的水成岩的过程,也正对应于王国维所言的那种“客观之诗人”与“阅世之诗人”——“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对于张新泉来说,这种阅历是被动的苦难所逼迫的结果,“有一段纤绳曾勒肿过我的肩”“春春秋秋的如雨苦泪”“当射灯在岩壁上打出‘剧终’时/我还匍匐在坑洼的纤道上/要从一个纤夫还原成看客/造物啊,且容我平了喘息/用半生浮名,掩住身上的汗渍/以及,嵌入骨头的伤瘢”(《观实景歌剧<印象武隆>》)。这是一个孜孜矻矻的乞活者和精神人格的自立者,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张新泉是一个较真、较劲儿、固执的真诗人,“沦为文化人已经几十个寒暑”而“仍然不改旧习”。也许生活中他更少变通,但又一直怀有水落石出的探询。在遂宁见面闲聊的时候,他一直在和李元胜讨论自己的水杯漏水的问题。眼里不揉沙子,张新泉的真诚与耿介、任性与耐力决定了他是诗歌中的“平民”“草民”“贱民”——“我说退休时/衣帽底裤都交了/只剩一个光身子/总不能自封/肝肾委主任,或者/虎背熊腰协会会员”(《头衔》),而在生活中则必须为此付出代价。此君半生多舛,比如早年的变故和过早开始的磨难,这位被改造者、被监管者成为沱江边的纤夫(“在滩水的暴力下/我们还原为/手脚触地的动物”)、搬运工、苦力、修路工、铁匠、剧团乐手。但是不幸被苦难“相中”的人却并不一样能为诗神所眷顾。无论是身居社会底层还是成为一位诗人,他的骨头始终是硬的,请看“沦为文人之后/擦尽煤烟、汗渍之后/须眉白如降旗/唯有嵌进骨中的铁屑/由黑而红,在寒凉时暖我/逼至绝境,会亮成刀尖”(《在打铁房洗澡》)。这是一个诗人的自画像。反过来看,光有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还远远不够,因为写诗需要特殊的才能,所幸张新泉具备这一能力,甚至诗歌成为缓解疼痛、自我弥补的特殊方式。据此,时间脉象上的诗歌就成为个人的传记和灵魂自白。平民身份、生存经验以及对终极意义上的命运探询与叩访,决定了他的诗歌视角更多是俯身于那些低处的、细微处的人生世相和日常生活的褶皱,凝视低矮阴沉的所在和“民间事物”,他一直“在低处歌唱”,“向民间的事物俯首/亲近并且珍惜它们/我的诗啊,你要终生/与之为伍”(《民间事物》)。“民间”“平民”“日常”并不是不言自明的,张新泉在诗歌实践中就对此进行了审慎的掂量和认真过滤。张新泉的前期诗歌说理性较强且声调是高亢、激越的,他撷取事物以及塑形能力突出,甚至还得力于传统诗歌的造境手法——物象、心象甚至幻象(米沃什的“灾变的幻象”)成为交织体。张新泉的诗歌态度也不乏伦理化和批判性,有时候因为直指痛处和利弊而显得沙砾般硌人。张新泉先生的近作,更像是沸腾和淬火之后的冷器,没有了火气、躁气、戾气。那种冷凝状态实则蕴含了整个过程的火与热的考验,这是精神的自审、睿智的讽喻、智性的盘诘以及时间泠泠颗粒的磨砺。张新泉并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也不是怀疑论者,他更多是勘察者和剖析者。就像手术刀一样,谁都不能判定它的喜好是偏左还是偏右。他的诗大多是精神砥砺和世相龃龉的产物。他的诗歌越来越得心应手于减法,删繁就简、素朴迎面、真醇如醴。

这本诗集在我看来是一个诗人临近暮年时期的诗歌集成,是一个诗人的精神档案,也是一生为人法则的自况,是一个我与另一个我的逼视——“镜子里出现一个陌生人/也举着剃须刀,惊惶中/你吼出一句四川方言/——‘哪个’?!”(《如影随形》)。诗集名为《事到如今》。说出“事到如今”这句话的时候其动作是摊手、耸肩,表情是无可奈何,所揭开的是一个不可阻挡的境遇,是类似于秋天般的喜剧,是人生的暮年。事到如今的下文可以有诸多具体的内容,虽然在张新泉这里被省略了,但大体不离人生的无奈、慨叹与自挽的萧瑟况味——不可能的都变成了可能。这是岁末书,这不由得让人想到瘦削萧索的晚年的杜甫,想到时间秋风般的撕裂和摧毁,想到“秋兴”的暮色与回光,但是从诗歌的精神视阈以及诗歌的思想走势来看,张新泉的“秋天”的诗更富于戏剧性,内容和视角也更为丰富、更具亮色。

第一辑“岁月摇滚”体现的是一个入世者的智慧和发现,诗歌风格则更类似于口语和“说唱”。说唱所对应的是幽默、机趣、讥诮,而其呈现方式则是不动声色而尽显“摇曳生姿”的。这是从布衣者的角度关涉世相人心的戏剧和浮世绘,当然有时也近乎酷烈而让人不忍直视。笔法是精简、朴素和口语化的。凡夫俗子、底层流民、市井百态、贩夫走卒等等,都在张新泉这里得以重新的折射、过滤与提升。他往往是站在低处、小处和暗处为自己和世人造像。其呈现的情志往往是双层甚至多层的,类似于寓言的结构,小处着笔但足以惊心动魄,世事的荒诞和吊诡则一览无遗。这是当代的“世说新语”和“酉阳杂俎”。现实具有了超验、未知、神秘、魔幻和荒诞的色彩,而异质所抵达的是更真实的程度。这方面的代表作是《祈祷》《跳水者》《千年银杏》《两地书》《看见轮回》《危楼》《那个人在楼顶撒钱》,请看《死了也要爱——火葬场轶事》:“灵车运来一口盛满雨水的棺材/和一个漂在水面的死人/那天风大雨大,车箱有破损/众人惶恐时,驾驶室的音响/竟爆出来‘死了也要爱’的高音//死者的七大姑八大姨,以及/殡仪馆领导,全部到场/一方怒斥,一方检讨/怒斥方说,淹死逝者太残忍/检讨方承诺:更衣。美容。免火化费/双方一度粗喉大嗓,枪炮齐鸣/把几位正在午休的遗体吵醒……//这是一位老殡仪工告诉我的/他说,现在事情已经平息/逝者整容后,十分精神/他说,此人生前曾横渡大江/那天俯在棺里的姿式,像在蛙泳”。

张新泉的诗都是极其日常和具体的情景,具体真切,但他从这一具象化的场景中生发出来的思考和转换,从而避免了沉溺和粘滞于现实表层的肤浅。在我看来这是一种类似口语化的笔记体写作,生发于现实但是抵达的是情感真实和修辞真实,也就是达到的效果是比现实还现实,比真实还真实。真实和求真意志肯定是一个优异诗人所应具有的品质——比如张新泉对社会现实的深切的揭示能力,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能力则是对此时和彼时的沟通,对现实和恒凝的开凿以及虚化的处理,其产生的则是普世性的经验。比如张新泉的《轮或者回》这首诗处理的就是经验和超验、真实与形而上。通过园艺师的剪刀的咔咔声和植物的内在呼应,呈现了生命的短暂状态与时间循环的戏剧化呼应,这也代表了人们对生命可知与不可知的愿景,“据说种进土里的逝者/长成植物后,都很精神/亲朋好友经过时,它们会/突然变成一只蝴蝶/飞过来,亲你一下……”。

秋天的戏剧落幕的话,就是人生的收场,死神的手已隐约可见。人生是需要判断和直视的。那么,你有这个胆量写诗吗?

第二辑“暮色斑斓”带来的是暮年的响声和一个人的留言,简直是五味杂陈、寒气逼人,给人以迎头一击。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本体之诗和生命诗章。如果把老年的身心状态比作老旧的房子的话,诗人带给我们更多的则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般的萧索和悲怆。然而与此截然不同的是,张新泉生命暮年状态的诗歌是豁达、晴朗和开放的,是斑斓无比的,这些向死而生的诗歌给我们上了难得的教育课,而我们一直都在追问自我存在、宿命和终极的归宿,他最终拨开了宿命的浓雾与瘴气。当然张新泉的这些终极意义上的生命之诗也带有不可避免的深彻、清冷和孤独的意味,音调也是低沉的,有幻灭的隐忧。反之,面对暮年和死亡一味的旷达和乐观则必然是虚假和做作的。这是被终极的黄昏所激发出来的自陈、自况和自省、自白,这些诗歌的题目和空间近乎让脆弱的人们不敢直视而胆战心惊,比如《我已经活得又老又旧》《我看见迎面走来的暮年》《陪母亲去墓地》《冥衣铺》《我的葬身之地》《睡棺记》《从照片中离去》《120或急救之车》《都要去那个地方》《留言》《守灵》《双穴》《埋》《鲜花丛中:记梦》《参观火葬场》《太平间》《在火葬场看录像》《火葬场的烟囱(一)》《火葬场的烟囱(二)》《代你扫墓》《逝者来电》。如此密集的黑暗沉沉的“死亡之诗”简直像胸口的大石,像梦魇不醒,像魔咒缠身。至于这些生命之诗所展开的具体的空间和情境更是冷飕飕的碾压和粉碎,到处都是虚妄和绝地。这使人仿佛置身于太平间的冰柜,遗言、冥衣铺、棺材、遗像、殡仪馆、太平间、火葬场(烟囱)、焚化炉、骨灰、墓地、冥币等等另一个世界的酷烈接踵而至。这需要胆量,更需要对自我和生命的终极归宿的了悟,“清明节黄昏/远天滚过一串轻雷/你突然看见死者的名字//在手机屏幕上/亮了一下”(《不要删除死者的电话》)。这是关于死亡的预叙和预演,很少有诗人敢于这样写,敢于近乎自我施咒,“我脱下棺里的黑,加了一件衣裳”(《埋》)“几十年,就这么冷到结束”(《王志杰周年祭》)。

补充一句,这本诗集的最后一首诗是《自画像》。

猜你喜欢

火葬场诗人诗歌
诗歌不除外
想的和做的不一样
想的和做的不一样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诗歌岛·八面来风
殡仪馆别名“火葬厂”的合理性辨析
诗人与花
火葬场更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