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2018-01-23陈春良

中国农民合作社 2018年5期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村

■ 文 / 赵 阳 王 宾 陈春良 高 杨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作为七大战略之一写入中国共产党党章,这在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2017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并作重要讲话,深刻阐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问题,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落实提出明确要求,向全党全国发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动员令。为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2018年中央1号文件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作了全面部署。

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现代化是由现代城市和现代乡村共同构成的,没有农村的发展,城镇化就会缺乏根基。不管城镇化发展到什么程度,农村人口还会是一个相当大的规模,即使城镇化率达到70%,也还有几亿人生活在农村。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城乡二元结构是亟待破除的最突出的结构性矛盾。在中华民族全面复兴道路上,农业农村不能拖后腿。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逐步建立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让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落户定居。要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改变长期以来农村人才、土地、资金等要素单向流向城市处于“失血”“贫血”的状况,疏通资本、智力、技术、管理下乡渠道,鼓励更多资源下乡投入乡村振兴,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广泛地惠及广大农民群众,实现城镇与乡村相得益彰。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根本要求,也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和发展方向。乡村振兴,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要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保持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的基本制度长久不变,保持农户依法承包集体土地的基本权利长久不变,保持农户承包地稳定,让农民吃上长效“定心丸”。人多地少的禀赋条件决定了我们不可能走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大农场发展道路。要统筹兼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扶持小农户,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发挥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作用,强化服务和利益联结,把千家万户的小农户带起来,提升小农生产集约化水平,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增强小农增收能力,使其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受益者。壮大集体经济是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载体。要创新集体经济发展思路,拓宽集体经济发展途径,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运行机制,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确保农民受益。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当前,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要顺应农业发展主要矛盾变化,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实施质量兴农战略,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要顺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种价值,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成为农民增收新亮点,把农村变成城镇居民休憩新去处、农耕文明传承新载体。解决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们国家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要继续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机械化、农业科技创新、智慧农业等方面迈出新步伐,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最大的优势和宝贵财富。过去,为解决农产品总量不足的矛盾,我们拼资源拼环境拼消耗,化肥、农药等猛往里投,采取大水漫灌生产方式,过度开发边际产能,农业农村领域生态环境欠账问题比较突出。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要以绿色发展引领生态振兴,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守住生态红线,把该减的减下来、该退的退出来、该治理的治理到位。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绿色产业、循环经济和生态旅游,加快实现从“卖产品”向“卖生态”转变,让更多老百姓吃上生态饭,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兴村富民的金山银山,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让优秀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优秀乡村文化能够提振农村精气神,增强农民凝聚力,孕育社会好风尚。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让乡村焕发文明新气象。

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社会治理的基础在基层,薄弱环节在乡村。当前,乡村社会空心化、家庭空巢化、人际关系商品化等问题日益凸显,农村内部大小各类矛盾突出,农村基层社会矛盾处于易发多发期。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乡村振兴离不开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稳定也是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在依法治理的基础上,重视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德、法、礼并用,以法治定纷止争、以德治春风化雨、以自治消化矛盾,以党的领导统揽全局。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深化村民自治实践,严肃查处侵犯农民利益的“微腐败”,建设平安乡村,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必须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以前所未有的政策力度向贫困宣战,脱贫攻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啃硬骨头的决战决胜阶段,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精锐出战、精准施策,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瞄准贫困人口精准帮扶,聚焦深度贫困地区集中发力,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强化脱贫攻坚责任和监督,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精细的工作,坚决打好精准脱贫这场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意义的攻坚战。

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要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强化制度供给、人才支撑和投入支持,坚持和完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猜你喜欢

生态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