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走在昆山大地上,看乡村振兴

2018-01-23张树成徐永明

中国老区建设 2018年5期
关键词:昆山

□ 张树成 徐永明

近年来,我们通过在农村调研,亲眼目睹,亲耳听闻,亲身体验,发现昆山市广大乡村经过改革开放的洗礼,到处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经济发展繁荣、田园风光甚美、百姓生活富庶、社会文明和谐。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昆山人民抓住机遇,用勤劳的双手谱写了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抓住大开发机遇,实现由穷变富

近30多年来,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昆山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全方位、多层次推进乡村振兴,业已取得显著的成效。

昆山的大开发起步于1984年,当初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自费创办经济技术开发区,自此以后城乡经济发展势如破竹,地方财力日益增强。

通过城乡一体规划,全市150多个行政村抢得改革开放开发的先机,锐意进取,因地制宜,加快经济发展,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取得了新的业绩,绝大多数村由穷变富,百姓的经济收入与生活质量亦显著提高。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所辖11个村,抓住改革开放的契机,凭借开发区的综合优势,充分发挥各自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经济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

集体经济收入,2016年有4个村可支配收入超千万元,最高的新成村利用历年积累资金,经上级批准建造了六幢标准厂房,共26700平方米,租给各大企业使用,年租金收入450多万元;建造了两个与动迁小区配套的农贸市场、沿街商铺等,年租金收入500万元左右;同时还先后筹资6200万元入股开发区富民总公司等,年分红330万元。这样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总额达1666万元。还有3个村超900万元,其余4个村大多在800万元以上,最低的小连村也有613万元。农民收入,区内各村2016年人均纯收入都在4万元左右,最低的也有35000多元,全区基本达到村强民富的要求。

调整产业结构,促转型升级

由于农村产业结构的大调整,许多村跳出了传统农业的狭隘圈子,打破了单一农业的框框,着重调整粮、经作物种植比例,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形成农村特色产业、特色经济的产业链,产出高、效益好,强集体、富百姓。

巴城镇茅沙塘村通过农业结构的深度调整,2013年就建立起1200多亩的粮油基地,今年被评为江苏省现代农业科技种植示范基地,稻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同时建起1500亩的虾蟹混养池塘,发展了葡萄、火龙果等果园,实现了“现代农业兴起来、生态养殖搞起来、农民腰包鼓起来”的夙愿。2016年村集体收入超千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000多元。

统筹城乡,实现“城里有的农村也有”

昆山一以贯之重视城乡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整治、文化教育、公共服务、就业社保等城乡大统筹,促进城乡互利共享,基本达到“城里有的农村也有”的要求。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昆山市年复一年投入大量财力,修筑桥梁、公路,发展公共交通,形成了“十六横十三纵”路网体系,打通城乡断头路,解决交通瓶颈,充分发挥由线及面的经济辐射效应,从而使一批地处偏僻、出入不便、信息不灵、“藏在深闺人不识”的村庄,实现向现代农村的华丽转身。

玉山镇赵库村30多年前还是一个交通闭塞的“穷角落”,进入新世纪抓住了柏庐批发市场、万家汇商贸城等大型批发零售市场动迁到村里的机遇,凭借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和信息港,先后筹资兴办了水果批发市场、肉类储备和监测中心等经营性项目,并在市场周边建设外来人口集中居住的公寓楼等,很快带动了村民就业,促进了一方经济的发展。2016年,村集体经济收入首次突破千万元大关,总资产达590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36170元;有了较强的经济实力底气,村里先后新建了一批文化娱乐和为老年人服务的设施,很快嬗变为富有文化气质、讲究生活品质、提升文明颜值的现代新颖社区。

大帮扶,群力众推穷村大转变

“小康路上不漏一个人,复兴道上不掉一个村”。昆山的各级领导在复兴乡村工程中基于这样的认识,从2006年起,组织各区镇和部委办局抽调骨干到贫困村或经济薄弱村开展结对挂钩帮扶。昆山市先后五轮共帮扶65个经济薄弱村,到2016年全部达到可支配收入超百万元的要求,有部分村已跃入先进村行列,更有的成为超千万元村的佼佼者,创出了转化后进的新路子。

锦溪镇计家墩村由穷变富的大转变,鲜明地展示了乡村振兴的新模式。该村原为市镇两级帮扶的经济薄弱村,村里的干部工资和日常开支捉襟见肘,也要镇里来帮扶一把。通过先后三轮帮扶,从引导干部群众转变观念入手,分析该村作为典型江南水乡的优势所在,增强打好翻身仗的信心与决心。一方面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对全村647亩耕地,根据群众自愿原则,组织农地股份合作社,农民变股民,由集体统一经营,本着宜粮则粮、宜渔则渔、宜果蔬则果蔬的精神,创办了集农业、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综合农庄,其中564亩整合优质粮油基地,43亩荡田改种观赏花卉,40亩种植各类蔬菜,实现集体与农民双双增收新突破。2009年村级可支配收入首次达116万元,比三年前翻了一番多;农民人均纯收入15200元,比三年前增长40%。

另一方面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为完善并发挥村内“鸡鸭成群,稻谷飘香,瓜果累累”的田园风光和村民枕水而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恬静自然环境等优势,在市镇两级帮扶下,创建了水乡生态、民俗文化为特色的乡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打造乡村振兴新生活示范区。新理念带来新变化,田园乡村蜕变为公园景区,农副产品变成热销商品,部分农民住宅改建成游客民宿,并配备了餐饮、茶室、咖啡室、农场、木工坊、水上俱乐部等体验性项目。如今已融合发展成“计家墩大院”,大大加快了集体与农民增收致富的步伐。2016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超过500万元,比2009年增长近4倍,农民收入翻了一番多。

文化复兴 由衰变盛

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昆山多年来不仅十分重视乡村文化软硬件建设,而且注重挖掘当地传统文化的优势,突出地发挥了昆曲效应、名人效应、美食效应和遗迹效应,推进各村文化事业全面复兴。

——发挥昆曲效应。据史料记载,昆山是昆曲的发祥地,巴城镇绰墩山又是昆曲元祖黄旛绰的故乡,也是良渚时期文物出土的所在地。上世纪九十年代起,该村凭借文化优势和地处阳澄湖畔的优越地理位置,兴建昆曲文化公园和昆曲练习场所等,致力于发展旅游餐饮产业,一跃成为昆山著名强村。现在拥有200多条专供游客品蟹的餐饮船,成为闻名遐迩的“渔家灯火”,不论集体还是个人,经济收益都不菲,2016年全村人均纯收入突破4万元。

——发挥名人效应。历史上昆山名人频出,明代的沈万山,明末清初的顾炎武、朱柏庐,以及现代的王安、陶一球等都是出身于昆山的历史名人。周庄镇东浜村是全市借助名人效应、发展旅游产业、复兴集体经济、提升百姓幸福指数的缩影。这个村位于明初富豪沈万山故居“银子浜”,原来人多地少,资源贫乏,经济薄弱,人心涣散。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伴随着镇里修复沈厅、张厅等明清建筑,大兴旅游产业风生水起,他们抓住良机乘势而上,利用轻巧的农船,组织中青年妇女作为“船娘”,摇橹唱山歌,开展水上游,成为周庄旅游产业的一道亮丽风景线。2016年,全村234户农家,80%以上劳动力从事三产服务,其中旅游船105条,每条船年纯收入48000多元,村集体可支配收入达到201万元。更可喜的是,村民收入结构呈橄榄形,人均纯收入34871元,多数户比较富裕。村民徐庆华的住房位于银子浜自然村,1997年改造成民宿,现入住率保持在70%以上,旺季达90%以上,年营业收入超40万元。这个村不仅保护了名人文化,而且助推村民发家致富。

——发挥美食效应。昆山美食佳品众多,首屈一指的当推阳澄湖大闸蟹。巴城镇濒临阳澄湖,全镇22个村中有17个村从事养蟹售蟹、揽客品蟹等行业。2016年,全镇有15000多人直接或间接参与蟹业经营,发展蟹文化产业,不但蟹经济总收入高达30多亿元;而且还搞了3万亩渔塘的配套改造,解决了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的3000名劳力就业问题。2017年国庆长假8天时间,有40万人去巴城品蟹,1300多家蟹店生意火爆,黄昏灯火辉煌,上万人持螯的场面叹为观止。东阳澄湖村是全省电商经营大闸蟹的示范村。全村642户中有300多户经营蟹产业,大部分通过网络销往全国各地,年收入高的农户达200多万元,一般的也有30万—50万元,通过蟹产业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41000多元。

——发挥遗迹效应。昆山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名胜古迹众多,不少“小桥、流水、人家”突出的古村落保存完好,修缮一新,传承发展。千灯镇古村歇马桥的变迁可见一斑。相传南宋名将韩世忠率部追击金兀术,带兵途经腰庄村,见该处水草丰茂、民风淳朴,便命令驻扎下来,一边休整部队,一边养憩战马,准备积蓄力量继续抗击金兵;同时建桥铺路,歇马桥由此而得名。村里石拱桥、石板桥、石牌坊和黄杨、桂花等古木,至今保存完好。该村占地3.62平方公里,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镇政府的扶持下,从居民住房、公共服务设施、绿化景观、环境卫生等方面不断保护整治,挖掘历史遗迹,彰显古村落特色。如今村里在保留古石板桥、亭台楼阁等古建筑的同时,新建了牌楼、韩世忠纪念馆等地标性建筑,构成了江南水乡“水街相依、街巷深弄”的传统风貌格局,使歇马桥充满了历史韵味和水乡风情。该村在2014年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的基础上,2016年又被列入第四批中国美丽宜居乡村,同时还先后获得江苏省文明村、江苏省水美乡村等荣誉称号,充分体现历史遗迹与村落景观共融,古村特色与现代文明共美。歇马桥,正在古今辉映中砥砺前行。

扮靓村容,实现强富美高

村容村貌的改观,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标志。昆山在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中,坚持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两手抓,鼓励和引导不少村勇立潮头,在抓经济发展的同时,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强富美高。近几年来,昆山市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典型,成为了乡村振兴的排头兵。

高新区玉山镇泾河村是昆山首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型之一。早在10年前,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就超千万元,多年来投入大量资金不断改变村容村貌,给村民带来更多的幸福感。如今村内呈现着一排排美观实用的公寓、现代气派的舒适别墅、嘉木成荫的生态环境、笑容洋溢的男女老少……

淀山湖镇晟泰村紧靠淀山湖,在镇党委、政府支持下,早在1998年就由村里自己规划、自筹资金,投资6500万元建造一个具有欧陆风情的花园式、生态型的农民新村,占地116亩,公寓式楼房31幢、250套,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容积率55%,绿化率63%,既有现代气息,又体现小桥流水,具有园林化、人性化、信息化、智能化四大特点。

张浦镇金华村是昆山唯一的全国文明村。改革开放以来,村党委以攻坚克难的精神、谋求复兴的意识、争先创优的作风、整体推进的合力,一步一个脚印,落实“村强民富百姓乐”的核心理念,不仅使一个昔日的单一农业经济薄弱村,实现向千万元强村的华丽转身,而且彻底改变了村庄四面环水、孤岛闭塞落后的状态,向人们展示一幅富裕、文明、幸福的新农村画卷。村内小桥流水,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炊烟袅袅,保持着千年江南水乡风貌。一排排沿河、沿路粉墙黛瓦、错落有致的农民别墅,村民共享的现代娱乐、健身房、医疗室、咨询室、商店,以及各类小巧玲珑的公园场所等便民服务设施一应俱全,整个村庄活像一个“大观园”。

拥有“太极水村”招牌的张浦镇姜杭村,由姜里、杭上两个村合并而成,占地2.07平方公里,其中50%以上的面积被水覆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古朴水村。对这个村来说,改革开放以来能不能守住古村落风貌是个严峻的考验。村领导班子不负众望,不论在撤村并村时,还是在河道整治、公建动迁中,都顶住压力,积极维护绿水太极的原生态风貌。资源的禀赋决定了发展的道路,在专家学者帮助下,搜集整理姜杭村人文历史,将尘封的故事一一展露在世人面前,八卦村的称号也随之远扬,逐渐成为一张响当当的金字招牌,仅去年慕名而来的旅客,就达5万多人。近年来,先后获得江苏省卫生村、最具魅力的休闲乡村和国家美丽乡村等荣誉。 ◂

猜你喜欢

昆山
冈隆自动化(昆山)有限公司
黄旙绰与昆山腔考
冈隆自动化(昆山)有限公司
昆山三虑五金机械有限公司
冈隆自动化(昆山)有限公司
昆山迈晟科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昆山三虑五金机械有限公司
昆山迈晟科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昆山迈晟科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昆山三虑五金机械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