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
2018-01-23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是指以窃取或者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的行为。
公民个人信息的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七十六条规定:“个人信息,是指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自然人个人身份的各种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号码等。”2017年5月,最高法、最高检联合发布的《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在上述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公民个人信息”包括身份识别信息和活动情况信息,是指“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身份或者反映特定自然人活动情况的各种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件号码、通信通讯联系方式、住址、账号密码、财产状况、行踪轨迹等”。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颜茂昆表示,这样的规定是基于全面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现实需要。“对于例举以外的个人信息,当然还有很多,司法实践中要根据司法解释规定,把握‘公民个人信息’的要件特征,准确作出判断。”他说。在《个人信息保护法》尚未出台的背景下,司法解释主动出面承担“公民个人信息”的界定十分有必要。从司法解释的规定来看,此次司法解释的制定者采取了概括表述和典型列举的方式明确“公民个人信息”的范围。既明确了“公民个人信息”的内涵,又以直观化、参考性地列举了哪些信息属于公民个人信息。
犯罪构成
犯罪主体: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犯罪主体是特殊主体,是指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本身以及单位的工作人员(自然人)。
犯罪客观方面: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国家规定,将本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的行为。
犯罪客体:犯罪客体,我国刑法所保护的、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它是犯罪构成的四个要件之一。
犯罪对象: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犯罪对象是公民的个人信息。
链接:犯罪分子利用网络贩卖个人信息
据民警介绍,大多数犯罪嫌疑人认为网上交易隐蔽、客户需求量大,是一个“发财致富的捷径手段”,于是将通过各种手段获取的公民个人信息在网上与“圈内”人 “交易”,以为神不知鬼不觉,但频频触及法律底线。
在日常生活中,要尽量保障个人信息不被泄露,购买火车票要到12306官方网站,勿将个人信息泄露给“黄牛”等非官方购票渠道,防止被他人冒用个人信息,使用过的火车票、快递单、登机牌等包含个人信息的单据不可乱丢。在社交媒体上,尽可能避免透露或者标注亲戚好友的真实身份信息及地址,朋友圈尽量不晒包含个人信息的照片和动态,处处提防信息泄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