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绥抗日根据地军事工业工人教育研究
2018-01-22曹嘉怡
曹嘉怡
摘要:工人是晋绥抗日根据地军事工业发展的主力军和生力军。军工人员的文化层次、政治素养、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晋绥抗日根据地军事工业发展的速度和程度。由于从事军事工业的工人大部分来自于农村,文化基础较弱、政治觉悟较低、技术水平较差,为了保障军事工业的顺利进行,根据地在工人中开展了教育活动。军工的文教工作,是晋绥抗日根据地文教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根据地和各军工厂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开展对工人的教育,成绩显著。
关键词:晋绥抗日根据地 军事工业 工人 教育
在抗战时期,晋绥抗日根据地军工厂约有八万的工人,这是一股最有发展、最富生命力,可以引起一切变化的力量,他们是革命斗争和生产建设的生力军。由于大多数工人来自农村,受教育程度较低,不具备军事工业生产的能力,不能够较好地适应工厂化的管理,随着晋绥抗日根据地军事工业的不断发展,机器的使用难度也随之增大,技术与管理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对工人开展教育活动、对军工相关工人进行专业化培養,迫切需要提上日程。对工人开展教育活动,成为晋绥抗日根据地军工建设顺利进行的关键内容。为了保障军事工业的顺利进行,各个军工厂必须加强对工人的教育。
1940年,晋西北抗日民主政权建立之后,随即开展了全民教育活动,并建立了教育机构,制定颁布了社会教育组织条例,同年3月建立起来的晋西总工会,把工人教育列为自己的重要工作之一,在《抗日斗争八项纲领》中提出了“开展工人文化教育工作,发动工人识字运动,加强干部学习竞赛,加强工人阶级教育,培养提拔工人干部”的重要任务。在晋西北行政公署的统一领导下,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广泛地组织发动工人群众开展了文化、政治、技术学习活动。
一、工厂内部互教互学
工厂内部互教互学,这是晋绥抗日根据地开展工人教育的基本途径。在军工厂内,军工厂行政部门和工会共同组成的教育委员会承担了对本厂工人的教育培训,各级工会承担对普通职工的教育培训,对每项工作都有详细规定, 如“学徒学习机工、钳工、木工、铁工、铸工为十八个月,子弹工为十二个月,药工为六个月,其他工作学习时间由各个厂、所会同工会讨论规定,但不得少于三个月”,“见习工匠分两等,每等各分三期,见习期长二个月”。为了学用一致,晋绥根据地各军工厂自编切合实际的教材,吸收厂中的知识分子担任教员。以军工系统的修械厂为例,修械厂根据文化程度的高低,编了班组,组织工人们参加学习。除了配备了专职文化教员外,还有不少文化程度较高的工人兼职教师。工厂制定学习计划,给工人发放课本,还不定期地进行测验。在学习形式上,采取了上大课的方式,以教员讲为主,自学为辅。在时间安排上,基本上是利用晚饭后的业余时间。在学习方法上,坚持学习文化和学习政治、学习技术三者相结合。文化技术课占总课时的65%到80%,政治课占总课时的20%至35%。文化课开设国文和算术两门。其中国文分识字字班和习作班,内容兼并社会和自然常识,算数以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为主要内容,技术课以识图、量具、材料用途等为主要内容,政治课以社会发展史和形势教育为主要内容。教材与工人生产、生活思想紧密相结合,目的是提高工人觉悟,激发革命精神。工厂开办工人夜校,每周三次集中上课,每次一小时。整个教学工作从制定教学计划收集编写材料、学员编班、聘请老师、检查作业、考试、评卷等均有工会组织领导。这种学习方式是晋绥抗日根据地开展工人教育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二、军工学校培训
军工学校培训是晋绥抗日根据地开展工人教育的主要途径。随着根据地兵工厂的不断发展,技术人才需要量日益增加,根据地军工职业技术教育兴办和发展起来。1940年,彭德怀副总司令在八路军总司令部军工部召开的会议上指示:“要尽快开办工业学校,吸收有知识的青年和工人,为军事工业培养管理干部和技术人才”。1941年旨在培养军工人才的太行工业学校成立,学校实行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针,注重课堂教学与工厂实习相结合,该校设有机械化工、采矿冶金、生产管理等专业,并开办会计班和地雷制造与爆破班等各种短期培训班,从军工部各所、厂选调一批技术人才担任教学任务,以期工人们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专业军工生产知识,具备组织军工生产的能力。太行工业学校在近三年时间,为军事工业培养了近四百名军事优秀工人。在学校创办期间,晋绥抗日根据地的军工厂派部分职工去学习军工知识,通过学习,工人们培养了正确的劳动观念,学会了生产管理。学成归来后的他们大多成为了工厂的技术与管理干部,成为晋绥抗日根据地军工建设的骨干力量。
值得一提得是,工卫旅修械所在1939年就已经设立了文化教员。修械厂先是派人到战动总会学习军事技术,之后还办起了“军事训练班”“教导队”“军政干部第五分校”,采取轮训的方式,开展政治与技术学习。一般训练班一至两周一期,教导队每期百十来人。从1939年到1942年,修械所举办了数期训练班,约七八期教导队,先后有一千多名学员参加了学习。军政干部第五分校举办了一期,当时学习人数超过500人。工人们的学习内容主要是军工与政治。军工有兵器学等,政治是学习革命基本理论,如《中国革命运动史》《论持久战》《论新阶段》以及一些时事、政策、纪律。工人们对这些课程十分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当时开展学习的情景是:戏台、树林都是课堂,学员们坐在背包上、石头上听课,并起膝盖低着头记笔记,晚上举行辩论会,把学员分成正反两组,辩论得非常激烈。随着工人们越来越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学习的效率也随之增高,思想觉悟和军工生产技术进度效果显著。
三、冬学运动
冬学教育,是晋绥抗日根据地开展工人教育的重要途径。从1941年开始到1945年,晋绥抗日根据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冬学运动。通过冬学运动,一大批军工厂的工人得到了教育。各军工厂门口,都挂有“识字牌”。例如,保德县纸工、煤工们请教员把生字写成条子贴在水池边或煤窑口,工人们一面做工,一面认字。临南招贤镇军事工人,还成立了读报小组、业余剧团。冬学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据临县等19个县统计,仅一九四一年就开设冬学3116所,学员共178182人,其中军工厂的工人们占了很大的比例。
四、工厂墙报
工厂墙报,是晋绥抗日根据地开展工人教育的补充途径。军工厂贯彻“工厂的墙报由全厂职工大家办、大家看的方针”,纠正少数人办、多数人不管,或工会办、厂房不管的现象。墙报编辑的内容与军工厂的工人生活息息相关,与工人们形成有效的互动机制,宣传和鼓励工人们积极写稿。其内容除着重表扬模范,鼓励积极分子之外,还应该提倡具体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以改进生产管理于劳动态度,墙报的文字应短小精悍,把枯燥空洞的大报改进为生动活泼的小报与黑板报。工厂的墙报是促进军事工业生产和开展工人教育的重要手段。
五、工厂艺术娱乐活动
工厂艺术娱乐活动,是晋绥抗日根据地开展工人教育的有效途径。军工厂艺术娱乐活动兼有教育工人、调剂生活的两种作用。晋绥抗日根据地各军工厂组织工人们成立不脱产的剧团,剧本由工人自己编写的,他们把工人生产情况、学习情况、各种先进事迹和不好的表现都编写岀来,自己写、自己演,一方面教育自己,一方面教育别人。通过这种形式,既进行了自我教育,又调剂了业余文化生活。将简单的艺术娱乐活动作为载体,加入文化教育的内容,在潜移默化中更加积极地教育了工人,成为教育工人的有效方式之一。
综上可知,通过普遍的文化、政治、技术教育,晋绥抗日根据地军工厂的工人在精神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工人队伍的整体素质进一步提升。以工业部二厂为例,1940年文盲九十五人,识十五个字的七人,识一百至二百字的五人,识四百五十个字的三人,认识六百字以上的没有。1943年文盲下降到四十二人,识十五个字的上升为四十六人,识一百个至二百个字的上升为二十二人,识六百个字以上的上升为二十七人。很多工人摘掉了文盲的帽子,能自己写信、看信、念报,有许多工人还能自己写文章、编戏、写墙报和黑板报稿件。晋绥抗日根据地对工人开展教育工作,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工人文化素养的提高、政治觉悟的提升,技术水平的进步,为晋绥抗日根据地军事工业的开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极大地促进了晋绥抗日根据地军事工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毛泽东军事文选[M].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1981.
[2]山西省地方志办公室编.晋绥革命根据地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5.
[3]晋绥革命根據地工人运动史编写组.晋绥革命根据地工人运动史[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2.
[4]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编.山西通志·军事工业志[M].内部发行,1997.
[5]山西省国防科技工业办公室编.山西军事工业史稿(1898-1949)[Z].内部资料,1983.
[6]徐鹏振.山西军工建设[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作者单位:太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