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育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2018-01-22袁桂华

祖国 2018年23期
关键词:历史教学美育历史

摘要: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教育。在先秦时期,我国的教育就有着美育的思想。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爱美、评价美和创造美的教育。历史学科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学努力达到美育,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追求。本文以历史教学中的《张骞通西域》这一课为例加以说明。

关键词:美育 历史 历史教学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其文化遗产离不开教育。在古代,先秦时期就有着美育思想。孔子经常以诗、乐教育学生,防止“礼崩乐坏”,在教育中渗透美育,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现代教育家蔡元培提出“以美育取代宗教”的理论,他说:“美育家把美育理论运用于教育,以培养情感为目的的人也是美育家。” 他把美育纳入教育政策,明确了美育,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伟大先驱。

德国哲学家Schiller认为,生活经历了物质、审美和道德三个阶段。 这三个阶段是从低到高级。历史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教学努力达到道德阶段,即美育,这也是历史学科的价值------“让学生在历史感知中丰富情感,对自己、对自然、对社会有正确的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追求”。[1]梁启超先生也把历史称为“爱国之源”。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美是人类生活的要素之一, 倘若在生活全内容中把美的成分抽出, 恐怕便活得不自在,甚至活不成。”[2]

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爱美、评价美和创造美的教育。历史学的人文社会科学属性决定了历史教育育人的重要性,在教学中,美育是必不可少的。没有美育,教学就失去了生命和灵魂。下面是《张骞通西域》川教版七年级上册这一课的一个例子。

课前准备:指导学生制作历史名人名片——张骞,观看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视频资料。本课旨在通过让学生阅读、观看和感知历史的人文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追求。

导入:一组新疆的图片,包括新疆的自然风光、文物等美丽的图片。

设计意图:通过感官感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新疆的自然风光美,劳动创造美,让学生欣赏美,同时受到美的熏陶、美的教育。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入了新课的学习。

新课教学:

首先,“通”往何处——走进神秘的西域。

师:无论是广义上的西域还是狭义上的西域,我们都用“两关一岭”来界定它的范围。提到玉门关和阳关,我们能想到哪些古诗词呢?

设计意图是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能够触“境”生情。通过背诵相关的古诗,我们可以了解西域,通过诗歌感受西域的自然美,进而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美丽的山川。

其二、“通”之过程——张骞出使西域。

这一环节设计了历史剧表演:“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其余同学请认真聆听他们的对话,思考五个问题:1.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及任务;2.时间;3.过程;4.结果;5.品质。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在表演中展现张骞的个人优秀品质。张谦的冒险、开拓、坚韧、忠诚、爱国精神,永不忘记自己的使命、诚实等是美丽的。他的高尚情操折射出高贵的美,表现出历史的社会美感。在教学过程中,它可以感染学生的心灵,使学生真诚地敬佩他们,理解历史的真谛,获得心灵的净化和升华。我们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和为科学事业奋斗的精神

“通”向未来——“凿空”西域的影响

通过历史资料、图片和路线图,反映了张倩对西部地区的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合作讨论环节突破难点:对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作用的分析理解。直观地认识张骞对西域的影响,了解个人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为祖国服务,为做“合格的公民”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自我价值,学会创造美。让学生体验美,再现美,创造美,从而达到历史教育的终极目的。

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别林斯基指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精神,自己的性格,自己对事物的看法,自己的理解方法和行动方法。”[3]历史教学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实现自身的价值。引导学生主动捕捉知识,使自己的审美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

历史教学要充分发挥其育人的社会功能,为社会培养有理想的人。老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有关美育的内容。从古埃及宏伟的金字塔群到古希腊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古罗马万神殿的柱廊式建筑是美的;从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到巍峨壮丽的万里长城是美的;从拜占庭帝国的索菲亚大教堂到日落紫禁城是美的。我们利用教材的插图,结合相关的故事介绍,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进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学会感受美。人类历史也是一部发现美、创造美的历史。各个时代的各个阶级、代表人物在阶级斗争中与命运的抗争,涉及范围更广泛,对后人的影响更深远,这些表现出来的美即社会美。从远古传说中的皇帝、炎帝、神农尝百草、精卫填海的故事到亚当、夏娃的传说;从功劳盖过三皇五帝的秦始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汉武帝到征战无数的杰出军事家凯撒,旨在复兴罗马的查士丁尼大帝;从不辱使命出使西域的张骞,七下西洋的宦官郑和到东游的马可波罗;从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戚继光,抬棺出征、视死如归的左宗棠到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从为民主革命奋斗终身的孙中山,新文化运动的陈独秀到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是美丽的,无不体现了人类美的本质——心灵美。在教学中让学生敬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不断的追求美、创造美。

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美育,是实现学科价值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教师作为文明的传播者和课堂的组织者,应努力提高自身水平,以自己的言行和形象展示美、创造美,在教学中充分体现美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学生在学习中发现美、感受美、评价美、创造美,让心灵得到净化和提升,让历史教学成为思想的领航和价值的引领者,让美育走进历史课堂。

参考文献:

[1]易晓明.杜威美学思想对当代美育的启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01).

[2]梁启超.美术与生活[M].上海:中华书局,1941.

[3]别林斯基.《别林斯基选集》第2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05.

(作者簡介:袁桂华,学士,二级教师,作者单位:重庆市第六十四中学校;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史。)

猜你喜欢

历史教学美育历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新历史
美育教师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