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词大雅》看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李清照
2018-01-22陶畅
陶畅
摘要:自新课改以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词改变很大,以八年级上册为例,新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古诗词中删除了老版教材中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陈与义的《登岳阳楼》、杜甫的《石壕吏》和《望岳》、汉乐府的《长歌行》、孟浩然的《早寒江上有怀》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李白的《送友人》、梅尧臣的《鲁山山行》、苏轼的《浣溪沙》、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同时添加了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陶渊明的《饮酒》、杜牧的《赤壁》、李清照的《渔家傲》、曹操的《龟虽寿》、刘桢的《赠从弟》、曹植的《梁甫行》以及课外古诗词《浣溪沙》《采桑子》《相见欢》《如梦令》这四首词作为单独的课外拓展篇目,总数上由17首减少到14首。新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作为教师和学生沟通的第一媒介,也是教师用来向学生最直接地传达知识的工具,一方面旨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另一方面在篇目的选择上作出了很大改变,都具有非凡意义。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材 古诗词 阅读 鉴赏
新课标中提出要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尤其在如今各地中考、高考的语文科目分数逐步增加的形势下,范围更深更广地渗透古诗词学习成为了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在古诗词研习领域中,叶嘉莹先生毫无置疑是一位令人非常仰慕的学者,她对古典诗词有极深的造诣,对诗词的理解可以说娓娓道来,打动人心。她甚至被自己女儿评价为“一辈子都在和诗词谈恋爱”,可见对待中国古诗词具有怎样的热情。在《小词大雅》一书中,叶嘉莹先生摒弃传统的分析理解方式,从新的角度切入一首词,把学生带进了新的诗词天地。这也是初中语文教材努力改变的方向,让兴趣带动学生学习,比填鸭式地教效果好得多。
叶嘉莹先生把“词”称作“小词”,一个原因是因为词的篇幅比较小,另一个是因为词本身都是一些小歌词,是用来写文人诗客与歌伎酒女之间的爱情的,在当时被人认为是非常鄙俗并且登不上台面的,因而也不受人重视。但就是这样的小词,古代的歌词,也有独特的韵味,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并不是粗俗无味的。此种也有雅致,也有真情流露。都说诗是言志的,抒发自己的志向,可以写几十字甚至几百字,而词虽然短小,却也有真情流露其中,通过通俗易懂的歌曲的方式让大众接受并传播开来。小词中富含奇妙的“微言”,体现出词的修养与境界。这个“微言”可以是一个词,甚至一个字,在句子中一个字的改变会使整首词的境界发生改变。所以说“兴于微言”,我们在读词的过程中重视微言,对微言产生敏锐的感受,会发现更多的意味。
《小词大雅》还引用了一个词叫做“文化的符码”(culture code),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首先是让我发现在历史上很多的诗词中出现过的,其实都是一个符码,语言的符码。比如“蛾眉”,在诗词中大多是指女孩子的容貌,“画蛾眉”装扮自己。但是只有女子才能说“蛾眉”吗?并不是,男子同样也可以说“蛾眉”,但是意义是不一样的。屈原在《离骚》中就曾经说过“众女嫉余之峨嵋兮”,意思是那些女孩子都嫉妒我的蛾眉。但是屈原有画蛾眉吗?并不是,他要表达的是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通过这个文化符码可以知道,女子说蛾眉就代表美好的才能,男子说画蛾眉就是追求美好的才能。这让我产生了联想,在以后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是不是可以把这种“文化的符码”带入课堂,教给学生理解呢?不仅仅是《离骚》中,有很多词中的符码都有特别的含义。再比如李商隐的《无题》中写了一个小女孩八岁就画蛾眉,这是他真正要表达的吗?并不是,他所隐喻的是他自己,说他自己正是这样一个有才华、有美好意志的人,但是却没有人能慧眼赏识他。同样,温庭筠在词中说到“蛾眉”的时候,张惠言同样评论其是有深刻寓意的。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及的观点,开始会感觉很多东西没有消化,因为那并不是一本只读一遍就够的书,还需要多多研习。而王国维对词的鉴赏评价也有自己的一番风味,他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在此之前,同样也是一位有名的学者叫张惠言,他也对词有很深的考究。然而张惠言和王国维都不专以词名,张惠言真正是个儒学家,王国维真正是研究甲骨文的,二人对词都各有见地。虽然王国维对张惠言颇有微词,认为其顽固不化,但每个人对诗词的理解不同也是很正常的。看待任何同一事物都有个人的理解,受每个人不同的思想境界、视野影响,加之自身经历不同,因而在理解上也会产生歧义。叶嘉莹对王国维和张惠言做了对比,指出了两人词论失误的地方,也指出了自己有独到见解的地方。
除了“蛾眉”这个符码以外,让我恍悟的还有“弃妇”在诗词中的运用。不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很多诗人都有一种双重性别的微妙意识。女性是人写女性感情的时候或许是自身的切身感受,男诗人弱势写女性的感情或许是在寄托自己的一种情感。特别是写女性失去爱情,得不到宠爱的时候,很可能流露出自己不受重视、不得录用的苦闷之感。有本书叫《弃妇与诗歌传统》,是一位美国学者写的,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在诗歌界都存在这样一种“弃妇”,她不是特指某个人,只是一个面具,借来寄托自己的悲慨。
叶嘉莹对王国维的人生三种境界进行了分析,我自己也有自己的想法,我认为可以把第一种境界和第二种境界颠倒过来,即第一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二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三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我的理解看来这正是人生中三种不同的觉悟,首先是迷茫、憔悴,而后是执着,坚持追求自己的目标;最后是顿悟,收获,明白了道理,追求到自己所追求的东西。
《小词大雅》这本书让人收获颇丰,对照着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我们也可以看到诗词中突出的意境与韵味,雅致与真情流露。例如李清照的《渔家傲》和《如梦令》,都是新增加的词,充分体现出作者文风的豪放与婉约。在词的意境上,《渔家傲》是李清照丈夫赵明诚病死之后写的,在国破家亡的情形下,作者心情和精神上都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但是词中并未体现出颓废与消沉,反而具有豪迈的气概,即便面对生活的困苦,仍旧内心向阳,充满希望。作者发挥想象,仿佛进了另一个世界,那里有自己的精神寄托道路,因而这是一首特例的词,与作者其他作品迥然不同,也是叶嘉莹先生笔下“具有意境”的一首词。再看李清照的《如梦令》,从“常记”起笔虽然平淡,但是言语轻松自然,把读者带入词的意境中去。这是一次让作者酣畅淋漓的宴会,酒醉之后甚至连回家的路都找不到了。从“溪亭”到“日暮”,从“沉醉”到“不知归路”,无一不映襯出作者的欢愉,那种喜悦跃然纸上,那种美景仿佛就在眼前。
《小词大雅》带给我们的启示还有很多,面对当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面临的困境,具有很大的推动意义。首先,大多数学生面对教材中的古诗词会感觉有压力,因为要背诵,要默写,要应对考试,却忽略了古诗词本身具有的美。本来非常美好的诗词变得枯燥乏味,变成一道道考题,失去了本来的韵味。按照叶嘉莹先生口中描绘的美轮美奂的古典诗词,怎么能把这些美好带进语文课堂呢?怎么能把古诗词的独特赏析运用到未来的教学当中去呢?若是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不再像以往那样一句一句翻译,背书下注释,背作者介绍,做填空题做理解性默写,不是为了完成考试中的诗句填空而去学,我想一定会有更多其他的东西带给学生。
若是每位教师能够像叶嘉莹先生一样由衷地热爱古诗词,发自内心地感悟、吟诵,对字词句的把握更佳具体和深刻,同时渗透相关的古典文化艺术,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悟古诗词的美。研习古诗词是一辈子的,是可以受益一生的,我们教师应该更好地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开展多元化的文化活动,包括吟诵、赏析、听讲座等,加深同学们对古诗词的了解,增添古诗词学习趣味性和应用性。
正如《小词大雅》所言,即便是小词,也有其修养与境界。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师范学院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