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日教育差异及对教育改革的借鉴意义
2018-01-22刘大愚
刘大愚
众所周知,我国的教育事业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不能回避的是我们的教育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与我们的邻国日本相比,日本本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至今已有23人,而中国本土只有两人获得诺奖。由此可见日本的教育确实成效显著,也必然有中国可以借鉴的长处。下面本文将通过对比中日教育的差异试谈对中国进一步教育改革的启示。
一、中日教育理念的差异
日本在历史上经历过三次教育改革,分别于1872年提出了“全民教育”的方针,于1947年制定一系列教育法律甚至提出免除一切学杂费的政策,而1984年的第三次教育改革,日本则提出“21世纪教育复兴计划”,这次教改的核心为:个性教育,心灵教育和健康教育。
我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九年义务教育也是如火如荼,全面的教育平等普及也稳步推进,但目前我国教育理念仍有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太过注重成绩。学生从小就会被功利化的考试压迫的喘不过气来。与此同时讽刺的是,几乎没有学校强调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尊重同学的个人兴趣,甚至不重视学生的心理和身体健康。这种教育理念的直接后果就是可能扼杀掉学生的天性和对学习的兴趣,还有可能导致学生的人格向封闭、消极等不健康的方向发展。就像总会有人对学生说“你要考高分、上清北”,却很少有人对他们说“你要拿诺贝尔奖”。
二、中日教育方式内容的差异
大约二十年前中日中学生在内蒙古上的“草原探险夏令营”在当时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大概就是说中日两方孩子表现迥异,中方孩子叫苦不迭,不堪重负,家长拖后腿,而日方孩子则完全相反,表现出坚忍不拔且文明教養的精神,同样是受过教育的孩子,为何差距这么大?这与两国教育的侧重点不同有很大关系,我认为日本教育中可供中国借鉴的特色主要有:
(一)基础学业教育
日本小学的教育目的是引导儿童的身心发展,重点是对学生日常生活基本常识的教导;日本中学则由《学校教育法》规定,要培养学生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作为的建设者,具有健全批判能力和个性,能够自主选择将来的道路等等;日本的高等教育则注重科研、协作和共同研究,培养高水平的创造性科研人才。
日本中学的课程选择也是由基础学科、道德和特别活动三方面组成。反观中国,似乎更多的是重视基础学科而忽视后二者,所以貌似中国学生成绩“逆天”,但毕竟我们的教育从某种角度来说是不完整的。
(二)独立性培养
日本的孩子在上幼儿园时就会自己提所有的包,来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独立意识。更有意思的是学校会要求在不同地方穿不同的衣服,通过这种方式来让孩子练习独立生活的能力。而中国的家长们则普遍会几个大人一起捧着自己的孩子上初中、高中甚至是大学,以致大学生生活无法自理的新闻在我们听来似乎已经不算新奇。
(三)生活核心教育
在日本,学校更致力于孩子基本礼仪与人际关系的教育,为的就是教给孩子生活才是教育的核心,比如,许多幼儿园要求妈妈亲手准备爱心便当,来强调父母对孩子的关心与重视;纯知识教学少,反而只教会孩子“谢谢”等基本礼仪;书面作业少,仅仅要求孩子帮父母做家务或对父母说“我爱你”。而中国的孩子则深受父母学校对书本知识更加重视,和“笨鸟先飞”等观念的影响,经常是背着大大沉沉的书包回家。这种鲜明的对比不能不令人有所思考。
(四)实践力教育
这一条可以说是中国应试教育中最为大家熟知的弊病。与日本让孩子学习亲手做便当、种花草,以及集体旅行、野营来提升学生集体意识不同,中国教育功利化气息浓重,压迫性的死记硬背将学生禁锢在书本知识中,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动手实践,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们只会越来越厌恶学习,更不要说在实践学习中实践能力了。
三、中日教育差异的启示
家庭和学校是学生教育的两个核心主体,二者急需转变偏颇的教育理念,分数并不能决定什么,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一个清北大学生的名号,而是把孩子教育成一个全社会都喜欢的人。我们教育的支点不在成绩,而在成人,只有把孩子教育成一个拥有健全人格的人,他才有可能取得成就,走向成功。同样,社会也要积极为大学生甚至中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和能力发展的舞台,共同培养学生的生存生活能力。但是不管怎么样,学生最终还是自己的主人,我们不能自埋于题海中,也要主动进行人格的健全和个性、生活实践能力的培养。
最后,通过中日教育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教育虽然红日初升,但仍道阻且长。希望中国教育在改革时能够虚心向邻国学习,真正汲取到外国经验的精华。相信我们的教育水平会在习近平同志“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及中央其他政策的指引下,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逐渐提高。
参考文献:
[1]翁云凯.令人惊叹的日本幼儿教育[DB/OL].新浪博客,2010-12-28.
[2]有本昌弘.日本初等教育的现状(之一)[J].小学教学参考,2004,(09).
[3]赵国栋.关于中国、美国和日本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比较研究:ACCS研究项目介绍[J].比较教育研究,2004,(02).
[4]王丽荣.当代中日道德教育比较研究[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
[5]赵霞.中日教育交流的变迁[M].山东教育出版社,2010.
[6]黄文力.浅谈中日教育差异对比[DB/OL].百度文库,2015-06-17.
(作者单位:邯郸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