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湘西贫困地区孤儿技工教育“心理扶贫”问题研究

2018-01-22李木子

祖国 2018年23期
关键词:孤儿贫困地区

李木子

摘要:贫困地区孤儿是扶贫工作中弱势群体的典型,由于深受贫困和缺乏父母关爱的双重影响,他们在心理上呈现出自卑、封闭、排斥、敏感、虚荣等不良表征,不利于其未来身心健康发展。本文以湖南建筑高级技工学校“青苗班”学生为例,以问卷调查、个别走访、座谈等形式充分了解湘西贫困地区孤儿各类“心理贫困”现象,通过加强组织工作、实行统分结合的管理模式、注重心理辅导和关怀等方式方法,使“青苗班”学生心理状况有所改善,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贫困地区 孤儿 青苗班 心理扶贫

一、研究背景

湘西自治州是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也是湖南省扶贫攻坚主战场。自2013年11月3日习总书记亲临视察以来,湘西自治州启动实施了以四大贫困片区为重点的精准脱贫攻坚十大工程,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在湘西州的扶贫攻坚战中,当地贫困孤儿成为了一支不容忽视的群体。据统计,2017年全州共有登记孤儿2008人,其中社会散居孤儿1664人,社会机构集中供养孤儿335人。他们虽由政府保障了其基本生活,但部分孤儿在心理、教育、人际交往等多个方面出现问题,由经济贫困进而产生心理贫困,不利于今后的个人发展,甚至可能会阻碍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步伐。本文以湖南建筑高级技工学校湘西贫困孤儿“青苗班”为例,主要探讨对于贫困孤儿在技工院校的“心理扶贫”工作模式与方法。

二、贫困地区孤儿技工教育“心理扶贫”理论分析

(一)“心理贫困”的主要表征

1.严重的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种因过多地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1]。由于家庭贫困和缺乏父母关爱,物质条件的差距使得贫困地区孤儿学生从小就觉得在生活的重要方面低人一等,在心理上认同自己是弱势群体。这种消极自我评价会逐步泛化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一种整体上的自我否定,最终在人格定型后成为其中的一部分。这种自我否定型的固定人格是他们产生“心理贫困”的最主要根源。

2.自我封闭与排斥。贫困地区孤儿学生的自我封闭心理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由于自卑,在日常活动中产生了一种孤僻的行为习惯,不愿参加集体活动,拒绝正常的社会交际。二是经济贫困和缺乏父母关爱,由于手头拮据,对集体活动中的消费行为顾虑重重,只能被迫游离于集体生活之外。三是贫困地区孤儿学生往往背负着更大的生活学习压力,害怕参与集体活动占用自己学习的时间,耽误学习[2],从而造成“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的严重后果。

3.过度敏感与攻击。由于自卑,贫困孤儿学生往往会有远超常人的强烈自尊心,对他人言行过度解读、误读,表现出易冲动、情绪波动大等不良心理反应[3]。这种不良心理状态很容易导致攻击行为的出现,往往会造成人际关系紧张,使身边同学和自己在生活中都倍感压力。

4.过分虚荣与畸形的嫉妒。贫困地区孤儿学生由于自卑心理,会对自己身上所谓的“弱点”极力加以掩饰,从而转为虚荣[4]。这种虚荣心理会导致他们的人际关系紧张和更严重的经济问题,甚至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欲不惜违背道德,触犯法律。

5.困惑与依赖。贫困地区的孤儿学生对于艰苦的生活条件容易产生困惑心理,对任何事情都漠不关心,缺乏竞争意识和奋发向上的勇氣决心,总是反应迟钝、情绪低落。依赖心理是指“人穷志短,得过且过”的严重惰性心理,一些贫困孤儿学生对于各种资助政策视为一种天经地义的权利,产生了“不要白不要”的想法,甚至丧失了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善生活的想法。

(二)“心理贫困”的成因分析

1.家庭因素是贫困地区孤儿学生“心理贫困”的主要原因

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因素对人的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深层次影响,具有其他任何教育主体所无法比拟的先天影响力。贫困地区孤儿学生从小生活在失去父母的孤独环境中,过早的直面严酷的生活艰辛,造成身心双重的焦虑与压迫,影响其正常的学习生活发展;此外,他们无法从父母的言传身教中得到初期的心理辅导与教育,妨碍了其人生观、价值观的正常塑造,其人格中的极端部分易被放大,从而形成“心理贫困”。

2.社会因素是贫困地区孤儿学生“心理贫困”的环境原因

贫困地区孤儿学生本身长期遭受贫困生活的高压,同时又得不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和教育,因此更容易受到社会“拜金主义”、“唯利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风气影响,从而变得更加冷漠与势利。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模式是在环境和个体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5]。社会贫富差距过大的现实也会使这些学生的内心不平衡, 给他们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甚至对社会表现出强烈的不满,最终形成“心理贫困”。

3.学校因素是贫困地区孤儿学生“心理贫困”的重要原因

学校教育在一个人人格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6]。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片面注重知识教育和智力发展,忽视学生心理发育和综合素质,贫困地区孤儿学生的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疏导缓解,反而逐渐累积恶化,最终成为“心理贫困”。

4.个人因素是贫困地区孤儿学生“心理贫困”的直接原因

贫困地区孤儿学生在个人认知和心理因素方面较正常学生有明显的不足与缺陷,容易出现两种极端心理。其一是自我认识偏低,自卑心理严重,长期焦虑、惆怅和自我否定;其二是自我认识偏高,极端自尊与自傲,多疑敏感,具有较强的自我防御心理。这些错误的认识和心理,都将直接引发他们的“心理贫困”。

三、湖南建筑高级技工学校“青苗班”——贫困地区孤儿“心理扶贫”具体案例

(一)“青苗班”情况简介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指示精神,湖南建筑高级技工学校对接湘西慈爱园开展孤儿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2017年8月28日,学校接收12名来自湘西贫困地区的孤儿入校就读,将他们编成一班取名“青苗”,意为“今日青苗,明日栋梁”。

(二)“青苗班”案例调研方式方法

按照既有代表性又有可行性的调查思路,在首届“青苗班”入校1个月后,对湖南建筑高级技工学校12名“青苗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率100%,有效率100%。同时采用随机分层抽样的方式,对学校50名其他学生和50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回收率均为100%,有效率分别为98%和100%。此外,还对“青苗班”学生进行了个别访谈和集体座谈,并赴湘西自治州吉首市进行调研,深入了解贫困地区孤儿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状况以及对未来的焦虑、期许和展望。

(三)“青苗班”调研情况

1.基本生活情况

“青苗班”学生均为孤儿,在入校前与亲戚共同生活,其中83%为祖辈,17%为其他亲属。这些亲戚普遍文化程度较低,均为高中文化或以下;经济条件较差,75%的家庭年收入在1000—5000元,25%的家庭年收入在5000—12000元。

从个人消费情况来看,“青苗班”学生50%的月均消费为600—800元,42%的月均消费为800—1000元,8%的月均消费为1000元以上。其主要经济来源是湘西自治州民政局,学校也会通过捐助的方式给予经济支持,另有83%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进行勤工俭学或兼职来缓解生活经济压力。

通过调研可知,“青苗班”学生入校前家庭环境较差,基本无法得到足够的教育引导和经济支持,入校后在湘西自治州民政局、学校等社会机构的帮助下,能够保证基本生活需要,但个体消费依然十分拮据,几乎所有学生都面临较大的生活经济压力。

2.基本学习情况

“青苗班”学生入校后,8%的学生学习成绩名列前茅,50%的学生学习成绩中等,42%的学生学习成绩较差。72%的教师认为“青苗班”学生教育基础差,22%的教师认为“青苗班”学生教育基础一般。72%的教师对于“青苗班”学生的未来前景表示“有信心”,20%的教师对于“青苗班”学生的未来前景表示“只对部分人有信心”。分别有48%的教师和80%的其他学生认为“青苗班”学生“知识技能方面较薄弱,如电脑软件应用”,有32%的教师和16%的其他学生认为“青苗班”学生“与外界联系少,信息资源获取匮乏”,有超过80%的教师和其他学生认为“青苗班”学生“缺少特长,兴趣爱好不足”。

通过调研可知,“青苗班”学生整体学习基础较差,主要是过去受教育程度不高,缺乏足够的信息获取渠道和兴趣培养条件,受限于自身经济状况无法进行校外的学习培训和个人特长培养,课外时间利用率较低,几乎没有任何课外学习和系统培训。但主观上还是具备正常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也具有一定的学习意愿。

3.基本心理情况

“青苗班”学生在性格方面,33%的学生自认为性格开朗,41%的学生自认为性格内向,25%的学生认为自己情绪化。58%的学生经常存在“孤独、焦虑、压抑、恐惧的心理障碍”,25%的学生有时会存在“孤独、焦虑、压抑、恐惧的心理障碍”,只有16%的学生几乎不存在以上心理障碍。

在心理调节方面,“青苗班”的学生有50%的会选择“憋在心里”,有33%的会选择“找他人倾诉”,有16%的人会选择“其他方式发泄”。

在人际交往方面,“青苗班”的學生有25%的人“大多数时候”能够与周围环境相融合,有42%的人“有时候”能够与周围环境相融合,有33%的人“很难”与周围环境相融合。分别有72%的教师和50%的其他学生认为“青苗班”学生“不太合群”,有22%的教师和40%的其他学生认为“青苗班”学生与他人相处“一般”,只有6%的教师和10%的其他学生认为“青苗班”学生能够较好地融入学校和班级。

通过调研可知,“青苗班”学生心理状况不容乐观,大多数学生存在焦虑、压抑、烦躁等心理障碍,在心理调节方面方式单一,效果较差,缺乏疏导渠道,人际交流能力不足,具有明显的情感交流障碍和防御心态,融入新环境、新集体的速度慢。这也说明,“青苗班”学生对于心理健康缺乏足够的认识,几乎没有接受过系统性的心理辅导和帮助,在性格形成和认知方面都或多或少有偏激、极端性的不良情况。

4.未来期许情况

“青苗班”学生中有75%的人认为“技能辅导”是当前最急需的教育培训,有25%的人认为“学业辅导”是最急需的教育培训。与之相对应的,有46%的教师认为“学业辅导”是“青苗班”学生的当务之急,有40%的教师认为“人际交往和心理辅导”是“青苗班”学生最急需的帮助,只有14%的教师认为“技能辅导”最为重要。而在其他学生看来,超过90%的其他学生认为“人际交往和心理辅导”是“青苗班”学生急需的帮助。

对于未来发展,67%的“青苗班”学生希望在长沙或其他省内城市工作;25%的“青苗班”学生愿意前往其他省份城市工作;只有8%的“青苗班”学生愿意回到故乡或其他农村地区工作。

通过调研可知,“青苗班”学生对于未来的期许较为务实,急迫地希望获得足以谋生的技能,他们对人际交流的需求一般,也并不在意其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他们渴望改变自己贫困艰难的生活,希望能够在城市里获得更高的生活质量,较少有人选择回到故乡去继续帮助他人或回报社会。这也从侧面反映了“青苗班”学生长期以来受困于经济压力和社会非主流文化不良影响而产生的较为冷漠的心理意识和较为独立的人格特点。

(四)学校对“青苗班”学生的心理扶贫途径

1.领导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时刻给予关心帮助

湖南建筑高级技工学校在组建“青苗班”的同时,就集中精干力量,号召全校教师积极参与对青苗班学生实行的“彩虹计划”爱心助力活动。学校高层领导亲自挂帅主抓帮扶工作,精心组织各党支部、工会及教师对“青苗班”学生进行爱心帮扶,不仅捐款捐物改善学生生活,还经常在学生生日、节假日邀请学生到教师家庭共同度过,让他们重温家庭的温暖,感受集体的关爱。学校领导亲自组织“青苗班”学生座谈,及时了解其学习生活情况,解决学生们的实际困难。

2.加强学业指导,保障生活质量,实行散总结合的班级管理模式

学校对“青苗班”实行生活上统筹、学习上分散的班级管理模式。在学业上,根据学生个人意愿及学校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将12名学生安排在三个专业科室,组织优秀教师团队进行教育辅导,一方面一视同仁施教,淡化“青苗班”学生身份,使他们能够迅速融入班级及科室;另一方面根据“青苗班”学生基础薄弱的特点制定相应个人辅导方案,实行个别辅导,尽快让他们跟上班级整体学业进度。在生活上,对“青苗班”学生实行统一管理,安排专门的生活老师进行生活辅导和帮助,增強他们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给予了生活补助和物资支持。

3.强化心理辅导,树立感恩教育主题

学校注重对“青苗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由生活老师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重点关注其心理动向,及时了解其心理困惑,通过个别谈话、集体座谈等方式倾听学生诉求,解除心理问题。同时,积极组织各类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集体活动,鼓励“青苗班”学生开启心扉,努力打造自己的个人人际圈,用集体、团队的力量来解决长期积累的心理压力。同时,以“感恩文化”为主题,经常性召开“青苗班”班会,启发学生逐步认识到社会、学校对他们的关爱与帮助,培养其感恩心理,提高其社会责任感。

(五)“青苗班”心理扶贫工作的成效

通过一年的教育培养,“青苗班”学生的成绩大有起色,大部分学生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得到了学校教师和班级同学的认可。另一方面,“青苗班”学生心理健康情况逐步改善,各类心理问题得到有效缓解,集体意识、感恩意识基本形成。所有同学均能够较好地融入班集体,积极参与各类集体活动,并在个人兴趣培养和特长教育方面取得较大进步,出现了较为突出的先进个人。

四、结语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致富,我们不能忽视贫困地区孤儿这一弱势群体。扶贫先扶志,育人先育心,作为技工院校应对贫困地区孤儿学生加强组织领导,在关怀其生活,关注其学业的同时,要下大力气做好心理辅导工作,把他们在交际、抗挫、感恩等方面的心理问题提高到技能培育、成绩辅导同等的高度上,积极引导,多方施策,促进贫困地区孤儿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红.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及解决策略[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

[2]张春燕,董惠平,王丽娜.当代高校贫困生心理分析及解决方法[J].中国科技信息,2008,(07).

[3]李明敏.贫困生心理障碍原因分析及对策[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8).

[4]张海玲,赵宇昕,李鹏.高校贫困学生心理障碍与干预[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9,(S1).

[5]张向战.高校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0).

[6]李晓婧,武艺.浅析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解决措施——从社会视野角度分析[J].社会工作,2007,(06).

(“本文系2017年度湖南省技工教育教研重点课题“技工院校技能扶贫精准施策的模式研究”(课题编号:KT2017001)的研究成果之一”;作者单位:湖南建筑高级技工学校。 )

猜你喜欢

孤儿贫困地区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海豚也会抚养“孤儿”
刘云山:推动干部力量向贫困地区倾斜
废墟中的孤儿
中部贫困地区农村“文化扶贫”的若干思考
孤儿也感到好幸福
孤儿在这里健康成长
儿童村·孤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