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心力说对当代大学生的启发

2018-01-22张雪阳

祖国 2018年23期
关键词:心力立志毛泽东

摘要:毛泽东青年时期深受阳明心学与恩师杨昌济的影响,心力的发挥在他后来的立志、学习、革命生涯中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上学期间,毛泽东写了一篇题目叫《心之力》的作文,受到杨昌济教授的大力赞赏。青年的毛泽东提出和贯彻的心力、立志等概念对于当代大学生知、行、实践的作用被严重忽视,实际上毛泽东对于心力的提倡既是志、知理论的梳理,也是可以直接付诸行动的方法论,大学生加以学习并且运用得当,可以推动青年乃至国家的发展。

关键词:毛泽东 心力 立志 实践

一、青年必须立志

1902年,毛泽东八岁时,开始入塾读书,读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开启了贯穿他一生的学习之路。后来在东山学校读书期间,正值辛亥革命的前夕,外忧内患,民不聊生,康梁思想、古典小说造反故事、郑观应《盛世危言》等政治意识的启蒙,使他产生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

1911年春,毛泽东辞别故乡和亲人,来到湖南省会长沙湘乡驻省中学就读,临行前,他给父亲留下了一首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是毛泽东最早的借诗言志。

1917年8月23日他给黎锦熙信中提到:救国要立足于人民,立足于人心,要用“大本大源”去从“根本上变换全国之思想”。“本源”指的是什么?毛泽东说:“夫本源者,宇宙之真理”。而这时正是毛泽东研究心学的顶峰时期,同年他写下一篇题目叫《心之力》的文章,更是他对于自己、对于国家、对于中国命运的立志。

毛泽东把救国和学习、掌握真理紧密地结合起来,而且高度集中到一点,那就是立志和为实现其斗志而斗争,也就是认识真理和追求真理而斗争。何谓真正“立志”?他认为:“志者,吾有见夫宇宙之真理,照此以定吾人心之所之谓也”,寻求本源。“真欲立志,不能如是容易,必先研究哲学、伦理学,以其所得真理,奉以为己身言动之佳,立之为前途之鹄,再择其不合予鹄之事,尽力为之,以为达到之方,始谓之有志也”。立志不是随意喊口号,而是先研究前人哲学、伦理学,以此获得真理之后,再发乎心去立志。

(一)在开始就必须立志

开始,一是指早期,青年是人一生中最朝气蓬勃的时期,此时立志对以后的成长与发展是最合适的。毛泽东在求学之际发出的言志,终其一生都是在不断完善、践行志的过程,正因为有志的坚定,也使他更明白刻苦用功的必要。毛泽东上课时总是认真思考和做笔记,课余时间也从不浪费,不是进图书馆、阅览室阅读,便是找老师或同学交谈学问。广泛涉猎,博览群书,持续勤学苦练,唯有如此,才能发挥出志的最大值。

二是指行动前的开始,这种开始时的立志更像是一种行动开始前的仪式感,给行动赋予意义,使得行动通畅,免于反复。毛泽东在学习、看书之前,其实是有志的原则的:不关心外界环境的干扰,学习的时候必不受打扰,直到学完。毛泽东为了锻炼自己在任何环境中都能专心致志学习和思考的本领,有时他只身到学校后山的妙高峰上学习,有时故意到人生嘈杂、车水马龙的长沙城门口去看书。如果不是这样做的话,精神分散,学习效果大打折扣,不单是这件事效益受损,其他的事也都容易半途而废。

当代大学生往往忽视了立志的重要性,在课堂里听到这个概念的时候觉得空洞无物,是宏大却无用的理论,不能给生活和学习以任何指导意义。而大学教材《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修养》里的第一课就是立志,树立远大的志向,可见其的指导地位。毛泽东的立志其实是很有力量的举证,他多次对立志有详细的论述,这也为后来的心力说奠定了基础。

(二)定志向

定下志向,定什么志向,这是需要向内探索的一件事。毛泽东反对盲目立志,不盲目跟隨他人立志,而先学习哲学、伦理学知识,了解基本原理之后再根据自己的发心去定下有意义的志向,而不是人云亦云,把别人的志向不合时宜地安在自己身上。

当代大学生应该通过不断的知识积累,逐渐清楚自己到底要的是什么,明晰之后定下的志才是可持续的、长远的、健康的。由于立志向内探索,所以当代大学生应该明确定志向只能在自己身上用功,挖掘自己身上的价值,而不是踩着别人去争取利益。

(三)不换志

在定下心中所想的志向之后要做的,是不换志。定下志向之后把时间、精力、注意力都花在志向上,要明白立志到达实现中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足够的耐心和心理准备接受路途上的跋涉。换志,导致行动反反复复没有结果,浪费时间和生命,即使在换志之后也会出现半途而废的状况。

二、心力的实现依靠实践

立下志向之后,后续的行动中更多依赖的是心力的推动,而心力的最终实现需要依靠实践。毛泽东在写下《心之力》之后,他的思想、行为、决策等都是在不断践行这些内容。心力的实现不是纸上谈兵,大量的观察、学习、试错,一环接上一环,从而获得全面实现。

(一)在自己的经历中解决问题

每个人在立志和定志之时,已经因为个人的见识、知识以及其他因素造成了千差万别,所以在实现的过程中,每个人也只能在自己的经历中寻求解决方案,这是别人替代不了也指导不了的事。

无论多么伟大的人物,无论他遇到多少挫折困苦,那都是他自己所经历的,倘若让他来指点别人,恐怕就会有错处。尤其是让他经历别人所经历时,他未必就比别人更灵活的解决问题。心力的坚定程度,承受能力,可接受最坏的结果等等都是不可估计的,我们可以向圣贤、书本、有经验的人请教,但是要根据自己经历的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才使得心力得以最大实现。

(二)总结别人不常做到、想到的事

毛泽东擅长把事情归类、总结,《孙子兵法》很多人都读,读很多遍的也大有人在,但是把《孙子兵法》融会贯通并灵活运用到军事作战中的鲜有。单纯的实践并不能把结果发挥到最优,只有一边实践一边总结,才能真正跳脱出实践本身,做出对结果最优的发挥。

(三)人人都可以是豪杰英雄

毛泽东说:“大凡英雄豪杰之行其自己也,确立伟志,发其动力,奋发踔历,摧陷廓清,一往无前。”又说: “众生心性本同,豪杰之精神与圣贤之精神亦然。”他认为天下的心性基本是相同的,都可以成为圣贤、豪杰英雄。

毛泽东指出当代青年立当高远,任重而道远,这在今天仍不过时,青年始终代表着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应该关注祖国的发展,并作为此生奋斗的志向。

参考文献:

[1]姚春鹏,姚丹.毛泽东思想与儒学[M].济南: 山东大学出版社,2012.

[2]孙东升,马京波.毛泽东的读书之道[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3]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M].北京:三联书店,1979.

(作者简介:张雪阳,单位或学校:郑州大学;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共党史。)

猜你喜欢

心力立志毛泽东
立志乡村振兴的筑梦人
姚立志绘画作品
感悟关怀厚望 立志跟党前进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苏梦飞
1949,毛泽东点将
《相思花飞梦》
心力管理故事连载
你必须有一个不可动摇的第一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