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籁韵声心灵呼唤

2018-01-22谢立山

祖国 2018年23期

摘要:距成都二百五十公里外的雅安宝兴硗碛嘉绒藏族淳朴善良,勤劳勇敢,心灵手巧,聪颖智慧,天籁歌喉,能歌善舞。是大自然清新的空气,瑰丽的山水养育了他们天籁般的歌喉,他们用勤劳和智慧的双手创造了灿烂的远古文明。其歌声唯美悠扬,宛如天籁韵声,远远听去即仿佛闻到嘉绒藏民那纯朴憨实的心灵呐喊与其远古信息的呼唤,真让人心灵沉醉,美不胜收。本文以硗碛嘉绒藏民歌唱特点为核心,从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及其人文特征等因素分析了其天籁嗓音的成因,从歌唱发声的特点,语言特点,腔韵特点,滑音、颤音特点,发声技巧,多声部音乐特点,表演特点,服饰特点等方面较为全面地分析了其歌唱内涵表现出来的个性特质。从而揭示了跷碛嘉绒藏族人们的远古文明和歌唱艺术的纯真性、独特性、优越性与其可借鉴性,及其研究的必要性和学术价值,乃至其所拥有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宝兴硗碛 嘉绒藏民 歌唱特点 天籁韵声 心灵呼唤

一、硗碛嘉绒藏族简介及研究目的

四川雅安宝兴夹金雪山之麓生活着一个古老而历史悠久、民俗奇特的少数民族――四川雅安宝兴硗碛(qiāoqì)藏族。或曰:跷碛嘉绒藏族生活于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北夹金山自然保护区的雪山脚下一块美丽富饶的神圣土地上,距离成都约250公里之遥。

巍峨夹金山下,五座翠绿的山头簇拥着一汪碧水,宝兴县硗碛藏族乡就坐落在这里。据史料记载,硗碛qiāoqì藏族是嘉绒藏族的一个分支。他们有着独特的地域特质、村寨、建筑、服饰、语言、歌舞、节庆、礼仪、宗教等都别具一格。硗碛藏族最早由北方游牧民族迁徙于今四川雅安宝兴硗碛而至。春秋战国时期为青衣羌国之地,居民为青衣羌人,“硗碛”当地人的读法是yáojī,是嘉绒藏语“yongji”的音译。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受藏、羌、汉文明的洗礼和不断融合,形成了一个带有过渡性特有的硗碛藏族文明。硗碛藏族乡现为四川宝兴县唯一的民族乡,人口在五千人左右,分散居住在888.9平方公里、海拔二千米至三千米之间的山林山麓之间。四面皆海拔4000米左右的雪山相拥。东河南流,至宝兴县城附近与西河汇合后称宝兴河,流经芦山县又与芦山河汇合,再南流汇合天全河等河流入雅安后,称青衣江。其原生态多声部民歌是硗碛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会说话便会唱歌,会走路便会跳舞”的硗碛藏民能歌善舞,硗碛堪称歌舞之乡。在当地民间音乐中,多数集中在宗教音乐里的多声部民歌合唱占有重要地位。硗碛原生态多声部民歌是硗碛藏族乡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强的民族性和神秘色彩。

为拯救岌岌可危的原生态多声部民歌,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硗碛原生态多声部民歌的歌唱特点进行研究,以便科学合理地开发与保护多声部民歌。如今硗碛藏族多声部民歌已经列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有关硗碛藏族音乐舞蹈文化的研究史料尚未多见,尤其是对其歌唱特点未曾涉猎,这也正是笔者研究此课题的一个初衷和学术研究的必然动机,试图以此通过这一举措获得预想成果。

二、嘉绒藏民歌唱特点

(一)地理环境和人文特征

人文特征很大成分上是指该地区该民族在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下,进行劳动、生活、娱乐、教育等一切社会活动而形成的文化底蕴特性。雅安宝兴硗碛嘉绒藏族地处高寒山区,海拔之高,大半时间天气寒冷,几乎大半年时间里山上冰雪覆盖,即便是夏季来临之时的五月、六月时节,夹金山上还是一幅白雪皑皑的壮丽景象,积雪不化,寒气刺骨。因而形成夏天凉爽,冬天酷寒之天气特点,盛夏时节的早晚凉爽,午时暖和,夏凉冬寒是其气候表现特征。

硗碛嘉绒藏民往往在高山陡坡上,上下游动劳作,通常使用肩与背负重着沉重的货物上坡或下山,走路也是纯体力活,如此长期(都是从小)超强度的劳动锻炼对其体格的塑造,肺活量机能的铸就无疑是一种甚好的训练方式。因此他们(包括女性)体格都显得甚为健壮,身体结实,肺活量大。

嘉绒藏民文化教育并不发达,从小难以进入正轨学堂系统地学习书本文化知识,主要授教方式和途径是家庭长辈的言传身教和山间、田野实地劳动实践性教育,在劳动实践中见长知识,成就人文精神和品格。

嘉绒藏民休闲及娱乐有两种方式,两种场所进行,主要内容是歌唱、跳舞、祭拜、饮酒等。其一、喜欢在山野、田园劳作时即兴放歌,有对歌、拉歌等。其二、主要在年节、祭祀、朝拜、假日、节气时举行大型的歌舞晚会。通常也在饭后茶余的夜晚,村民汇聚一堂,兴致勃发,烤火取暖,吃饭喝酒,尤其在篝火晚会上尽显风采,一边歌唱,一边跳舞,集体欢聚成群,欢歌笑语尽情展示他们美妙动人的歌喉和传统锅庄舞种的风姿。他们从小就养成了天性喜欢唱歌与跳舞的习惯也就不为怪乎。

(二)嗓音特点

硗碛藏民生活在海拔两千米以上的夹金山积雪融化流经的山麓,那里空气清新,负氧离子含量极高,是典型的高寒气候,堪称原生态的风水宝地。这里的人们分秒都在吸收着这清新而清爽的空气,常年饮用着这纯自然无污染的雪山融水,主食着青稞、苦荞、玉米、马铃薯、麦类等人工加工食品,主要菜系是纯天然野草喂养的牛羊肉类,品味的是自己手工制作营养丰富的酥油茶,还常常伴食着纯天然的野菜美味佳肴。空气、水、食物的天然无污染特质是身体素质优质的主要成因,因此他们的嗓音富有清纯、甜美、高亢、嘹亮,清脆明亮,音质纯真、富有天然泛音,音域宽广的特质也就成为一种必然。为歌唱滋生了一副纯天然优质的好嗓子,嗓音堪称天籁之声。

(三)歌唱发声特点

硗碛藏民歌唱发声属于纯自然的原生态发声方法,无任何外来文化的侵蚀和融合,纯属自己当地山野、田园的民歌唱法。嘉绒藏民与其他分支的藏民族歌唱发声特点有异曲同工之妙。该发声方法富有自然纯真、质朴、松弛、张扬洒脱,没有丝毫主观因素干扰与掺杂的纯真性特点。这与嘉绒藏民族天使般的耿直、纯朴、大方、率真、活泼开朗的性格有着内在的自然规律是密切联系的,因此发声自然,毫不故意做作。这种发声方法听起来让人感觉没有任何负担,轻松自如,愉悦舒坦之感。从声乐原理分析,他们的发声使用的是假声带发出的纯假声,主要共鸣腔体在咽腔进行扩充,因此音量大,音域寬广,高亢嘹亮,女声高音可随意达到highF、highG、highA,尽管如此高远的极限音在她们嘴里发出来总是显得那么轻松自如,又是那么自在而不费劲,可以想象她们的声带张力和弹性是多么的强大,声带的材质是那么的优质而健康,富含天然丰富的泛音列发声机能。为歌唱提供了优质的发声体,创立了优越的物质条件。

(四)语言特点

硗碛藏民族语言属于地方性语言,与藏语系略有区别,但其文字还是属于西藏语系官方文字。其语言发音特点太像意大利语音,花舌技巧使用频繁,好像每个字、每个音都有花舌技巧的感觉。比如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的发音(用汉语拼音表示)buyi鼠、bura牛、kong虎、gala兔、daramo龙、kere蛇、moro马、geyo羊、geji猴、bua鸡、ki狗、baki猪,这是从肯处丹澜(她是90后宝兴硗碛嘉绒藏族女孩,天生丽质,漂亮聪慧,语言能力强,交流能力强,说会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和地方藏语,是宝兴硗碛“神木垒藏乡风情原生态歌舞”节目著名主持人和主唱者,能歌善舞,且能善言)的亲口发音音效中分析所得。该语言的发音显得轻松、自然、活泼、干脆、洒脱、灵巧、圆润、舌头灵巧,能发出流利灵活的花舌音。这种独具特色的语言发音特点无疑为歌唱建立了优越的便利条件,尤其对歌唱独特腔韵特点的形成予以了浓郁的个性定格。

(五)腔韵特点

腔韵的“腔”是指腔调,口音和语气。“韵”是形声字,音为形,匀为声,韵的本意是指和谐的声音,也指风格和味道,亦指文字中的韵母部分,韵是一种境界。因此说,语音决定腔韵特点,语言风格决定歌唱的腔韵特点,这种说法是有学术道理和理论依据的。上述提到硗碛藏民族语言发音具有发音轻松、自然、活泼、干脆、洒脱、灵巧、圆润、舌头灵巧,能发出流利灵活的花舌音等俱多特点。那么这就给他们的歌唱奠定了独有的腔韵基调,再从硗碛藏族原生态多声部民歌传承人杨明星、杨泽英、杨明春、杨建芳、杨泽英、咔西拉母歌手咔西拉母(原创歌曲《传奇宝兴》《依瓦让巴》汉语意思是‘歌唱家乡”),曼西为首的阿吉太组合的《达瓦更扎》(演唱该作获2015年星光大道年度总决赛亚军),以及肯处丹澜等他们的演唱效果中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自然,松弛,圆润,滑音甩腔,灵巧花舌,空灵等是其歌唱的主要腔韵特点。

(六)颤音、滑音特点

上述论述到硗碛藏民语言中带有很多卷舌颤音“r”“l”,发声时很像意大利语音中的舌尖颤音和舌头边沿颤音,在歌唱运用中更显得自然灵巧,圆润活泼,它是舌头快速颤动,与声带振动无关。还有一种是音乐装饰性颤音,类似波音,这是一种歌唱技巧,不属于语言发音技巧,这是人为的歌唱艺术处理,或者说是曲作者或歌者有意的情感艺术处理而特意派上用场的技巧,笔者私下认为这与蒙古长调中的呼麦技巧一脉相承,闪电般的颤音在声带振动中产生,是声带自身的颤动,与其他器官无关,这与上述的舌头颤音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发声技巧,两种发声体,两种不同的振动位置,两种不同的声音效果,两种不同感情色彩,意蕴效果也截然不同,不能混为一谈。

再说滑音,滑音原本不属于语音自身携带的工作成分和发音技巧,而是一种由曲作者或演唱者人为添加的技巧成分,是为了迎合作品风格而加工处理的艺术情感技巧。是为了声音效果和色彩的需要而使用的一种艺术手段。滑音和甩腔是紧密相连的,所到之处需要下滑或上滑顺势而为就甩腔收尾,显得格外豪放、洒脱、自如、灵巧、舒畅。

(七)藏族传统歌唱发声技巧

藏族传统的歌唱发声方法通常把它称作“振谷”或称“缜锢”。在藏族语言中成为“嗓间拐弯处”技巧,即在“嗓间拐弯处”形成一种特定规律,进行巧妙灵活地演唱,该技巧是藏民族自古以来特有的演唱技能,其完全依靠 “丹田”(即横隔膜肌肉)之气力来控制声音的抖动,尽量做到使声音靠前潇洒地脱出,发声时喉咙里面仿佛又长了有一个嘴巴似的,咬字时低吟而深沉,使声音从后咽臂黏贴式地进入头腔,利用咽喉和气息的控制力从眉心的位置发出悠扬高亢的声音,同时在演唱时,要特别注重气息的连贯性和流畅性,并且必须按照高低音区适当地调整气息和共鸣腔体的位置,保持一定的微笑状态不变。藏族之民歌特点富有音调悠长,节奏相对自由,音域宽广的个性特点。藏族人民信仰宗教,心地虔诚,朴实纯真,追求心灵的平和,向往幸福的生活,憧憬美丽纯洁的意境,这为藏族歌唱涂染了明朗、清纯、高尚、崇高、乐观的境界和色彩。

(八)多声部特点

据硗碛藏族同胞原生态多声部民歌传承人之一者杨明星(藏语名奇拉宾)亲口所述:硗碛藏族原生态多声部是在集体(众多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演唱时自然而然形成的多声部和声效果,而不是演唱队伍里的演员,或作者在创作曲目时特意按照和声声部创作的产物。其原理是众人同唱一首歌,同一曲调(或同一旋律),因为其中有人天生能唱很高的高音(一般女性居多),而有人却唱得很低,还有些人即唱得不高不低(或说中声区音域范围),这样高、中、低音高形成天然协和的和声效果,即所谓的混声声效,让人听起来既有层次之感,又有和谐之美,还有浑厚之意,更不失浑然一体的混声共鸣声效,于是便形成了听觉上像是多声部民歌独显芳华的特点。再因硗碛藏民信奉佛教,他们在演唱多声部民歌时所演唱的内容字词是藏传佛教中最尊崇的一句咒语,又叫六字真(箴)言,分别是“唵ong,嘛ma,呢ni,叭bai,咪mi,吽hong”。这六个字本身发音圆润集中,位置统一,易于学唱和表达,由此反复轮唱,便易形成悦耳动听的和声效果,多声部特点由此而生。

(九)表演特点

硗碛藏民世代擅长歌舞。都说硗碛藏民族“会说话便会唱歌,会走路便会跳舞”。即有歌就会伴随舞蹈,舞蹈时就会情不自禁地以歌伴舞,歌舞相伴而生,舞影歌声齐相韵,产生和谐美。他们擅长锅庄舞,这也是他们的传统舞蹈,即使是某人的独唱也会有众人的伴舞助兴,同样独唱者在演绎歌唱时自身也是一个很好的舞者,即其通常也在载歌载舞,一边唱一边跳便形成一种自由习惯,似乎是一种条件似的反射动作。感觉他们的舞蹈和歌唱显得同等重要,不分伯仲。歌有形随,舞有声伴,声形俱型,相得益彰,所以他们的歌舞表演既有看点,也有听意。

(十)服饰特点

硗碛藏民同胞在歌唱时通常都要穿上他们自己手工精心加工制作的民族服装(即使在山间、田野劳作他们也会穿上精美的民族服装),于是这种外表形象之美感也就成了其歌唱的一大特色亮點,为此此亮点也可视为同属歌唱范畴的特点。嘉绒藏民同胞拥有他们自己独特的民族服饰和雍容华贵的装束。但其服饰风格既不同于其他藏族地区的“袒半肩”,也有别于彝族与羌族的服饰及装束特点,表现出别具一格,独领风骚风格特征,总有远远望去耀眼夺目,尽显雍容华贵,金光闪烁,冠冕堂皇,高洁典雅,精巧壮丽,匠心别致的风姿。

硗碛藏民擅长刺绣和手工编织麻布绣,总给人以精美闪亮,雍容华贵之感。该地区藏民男女一般都穿戴本色麻布或褐色毪(mu)子长衫,身着羊皮背心外套,男子们采用黑纱包头,冬天头戴狐皮帽子,女子即用多层黑色顶帕盘在头顶之上,佩戴梭罗石和银制的顶盘,或珊瑚鱼银镶制而成的花饰,将扎有色线的发辫盘于顶帕上,色线如流苏一般垂流于耳际之间,饰戴银制耳坠和佩戴着绿松石、珊瑚、马瑙制而成的项链,男女皆在腰干上系缠着精致工手编织,而图案多样,且富于变化的腰带,下装身着长裤,用毯子布纱护裹在腿上,包在脚上,脚穿芒耳鞋,在鞋绊上编制着各色斑斓的花边,美丽鲜艳夺目。人们在演唱或舞蹈时通常都是精心严谨地设置着自己的服饰穿着佩戴之后,方才上场表演歌舞,精美的服饰,优美的舞姿,天籁般的歌声浑然一体,震动天地山河,扣人心弦,美不胜收,尽情彰显硗碛藏民同胞璀璨夺目的艺术风姿,往往将歌舞演绎得尽善尽美。

三、结语

就在离成都二百五十公里之遥的雅安宝兴夹金山麓的硗碛山腰生活着一支外来藏族分支——嘉绒藏族。他们能歌善舞,嗓音清纯甜美,歌喉优柔秀丽 ,堪称天籁之音。其歌声唯美悠扬,宛如天籁韵声,远远听去即仿佛闻到嘉绒藏民那纯朴憨实的心灵呐喊与其远古信息的呼唤。期间往往让人心灵沉醉,美不胜收。本文着重从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即人文环境等因素分析了其嗓音的成因,从歌唱发声的特点,嗓音特点,语言特点,腔韵特点,滑音、颤音特点,发声技巧,多声部音乐特点,表演特点,服饰特点等方面較为全面地分析了其歌唱内涵表现出来的个性特质。从而揭示了硗碛嘉绒藏族人们的远古文明和歌唱艺术的纯真性、独特性、优越性与其可借鉴性,及其研究的必要性和学术价值,乃至其所拥有的现实意义和民族文化传承的时代意义。

参考文献:

[1]幺晓霞著.硗碛藏族多声部民间音乐初探[J].艺苑求索,1993,(03).

[2]姜霞著.硗碛藏族音乐文化研究综述[J].星海音乐院学报,2014,(01).

[3]大山深处 唱响天籁之音——寻访宝兴硗碛藏族原生态多声部民歌[N].雅安日报,2015-06-28.

(注:本文特属四川音乐学院2017年研究生科研项目(《雅安夹金山硗碛藏民歌唱特点探究》编号:CYYJS201740)专项研究论文,并由该科研项目经费资助。作者简介:谢立山,副教授,男高音,四川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声乐表演专业2016级在读硕士研究生,湖南邵阳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民族声乐演唱与教学及民族音乐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