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辩证继承与创新发展

2018-01-22李佳奚

祖国 2018年23期
关键词:皇权皇帝历史

李佳奚

传统政治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中国文化的基石。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一书,便是一本有着足够深度,值得一读的好书。该书1952年冬于香港出版,是根据钱穆先生的讲稿整理而成,因此读来深入浅出、明白晓畅,没有学术专著那般拒人于门外的态度,而又有深刻的学术见解和对中国历代政治的深入理解和思考。就是这样一本书,学界对其进行专门研究的少之又少。经知网检索发现,虽然有些针对该书的探讨,但目前仅有彭冬艳的《关于专制与当代政治制度改革的思考》(法制与社会2016年7月刊)一篇对该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解读,故筆者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该书做以补充性论述。

正如钱穆先生所言,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绝不该忽略中国传统政治。对于中国传统政治制度,若单看一条条的条文则干燥乏味,但“某一制度的创立,绝不是凭空忽然地创立,它必有渊源”(《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因此政治制度内在的道理和规律是相通和一致的,其实质仍未变。

一、皇权的不断强化和相权的日渐衰微

该书认为,汉、唐、宋、明、清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五个朝代,大体可代表中国历史之全进程,通过对汉、唐、宋、明、清五朝的政治制度(政府组织、选举、考试、经济、兵役制度)进行钩玄提要、指陈利弊,进而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政治文化的兴衰得失做出了整体的概括和反思。

过去我们认为,秦以后的中国政治传统,就是专制黑暗,但该书从皇权和相权入手,阐述了传统政治中“民主”的思想和实现方式。从秦汉以后,封建制度早已推翻。但只皇室一家是世袭的,除却皇帝可以把皇位传给他儿子以为,政府里没有第二个职位和家庭,可以照样承袭。这是政治制度上的绝大进步。不过这也还是留下了一个问题:便是皇室和政府的关系。自此皇权和相权之划分,皇权与相权的相互制衡,便成为中国政治史上的大题目。

汉代皇帝和宰相各有一个“秘书处”,皇帝的有六个部门叫“六尚”,宰相的是十三个部门,当时所谓“十三曹”。相府十三曹比皇室六尚的范围大的多,而且十三曹的权位也很重,可见汉代一切实际事权,照法理该在相府不在皇室。

唐代政府与汉代不同,若以现代语言表达,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相权则分散在几个部门,有多人共同负责。唐代著名的“三省六部”制为以后历代所沿袭。唐代开始正式有六部尚书成为管理国家政务的机构,不像汉代只是皇帝的侍从。这在中国政治史上,无论从体制讲,从观念讲,都是大进步。

宋代的相权较唐代低落的多,相权低落之反面,即是皇权提升。从皇权与相权的制衡制度上看,宋不如唐,制度上没有建树,但根据历史事实,也不能说是帝王专制与独裁,宋代相权还有它传统客观的地位。

在汉、唐、宋诸代,皇权和相权是划分的,可能比重有所不同,但毕竟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明代政府是没有宰相的,清代也没有。但明代虽说一切事权集中在皇帝,究竟还有历史旧传统,有许多事还必须经过廷推、廷议、廷鞠的。到了清代,皇帝独裁尤为明显,例如清代有一项官制,任何小官在就任之前,必须有引见,必须在皇帝面见以后,才能够正式上任。这就是清朝皇帝拿这项制度来显示自己的权力:天下所有官员的任用都必须皇帝说了算。可见清代的政府只有皇帝的专制与独裁,权术与法术,可以说全没有制度,更遑论对皇权的制衡。

到了明清两代,也是世界近代史的时期,至少就政治制度来讲,中国这一阶段是大大退步了。而西方历史这一阶段是进步的,这就直接导致了中国在近代的衰落。

二、人才选拔制度逐步发展、完善、成熟

对应政府组织结构,中国传统政治体制中对选拔人才,任用官员非常重视。汉代的选举制度,历史上称之为乡举里选。后来又有一种选举叫“孝廉”。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从汉武帝以后,汉代的做官人渐渐变成都是读书人出身了。这样的政府我们再也不能叫他贵族政府,只能叫他读书人的政府,或称士人政府。这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政府即由士人们组织,一切政权也都分配在他们手里。

唐代一改汉代的乡举里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由尚书礼部举行考试,考试及格即为进士及第,也便有了做官的资格了。至于实际分发任用,还需经过吏部的再考试。因吏部的考试有进士、明经诸科,故此制又称科举制。自唐至清,此制遂推行不辍。这一制度,在理论和实践中都有重大意义,尽管后来毛病百出,我们也不能因此而把这项制度的贡献一笔抹杀。凭事实讲,科举制度显然在开放政权,这是科举制度之内在意义与精神生命。而且开放的范围,较汉代的选举更广大、更自由。就此点论,可以说唐代的政治又有了极大进步。

考试制度自唐至宋,可以说没有大的变化。到明代,有了变化,考试分成了几次来考,有了县试、乡试、会试。后来清代的考试,都从明代沿下。从两汉到唐宋,任何人都得从小官做起,但人人都有当大官的希望。明以后,科举分成两层,下层是秀才和举人,没法当大官,上层是进士和翰林,很少有做小官的。从明代万历时期到清代末的三四百年间,八股文考试是最大特点,也最为后人所诟病。但究其本意,开始时,也并不是政府要愚民和断丧人才的,目的还是在录取真人才。

三、统治者安抚民心巩固政权的经济措施

中国传统政治中,历代统治者夺取天下后,对中国这样一个疆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除了政府组织和官员考核选拔,还要安抚民心,稳固政权。从周代的统治者就得出了“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唯惠是怀”的政治古训。因此一套“明德慎罚”“以德治国”“敬德保民”的理论,就成为了中国传统政治的重要思想。汉朝的经济政策主张轻徭薄赋,宽假平民。战国时 “十一而税,王者之政”(孟子语),可见孟子以为十一之税已是很好了。可汉代税额规定就只有“十五税一”,而且实际上只要纳一半,三十税一。并且汉文帝时,曾有十一年全部免收田租,这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一次。

唐代的田赋制度称为“租”“庸”“调”。实质是一种均田制度,说到租额,则仅为四十税一,较之汉代三十税一,更为优减。此制的最高用意,在于有田始有租,有身始有庸,有家始有调,于是对政府征收此轻微的税额,将会觉得易于负担,不感痛苦,这是唐制较胜于汉制之所在。唐德宗健中元年开始的两税制改革,则又开浚了此后自由经济的先河,是中国田赋制度上的最大变革,一直推行到清末。

宋、明税赋制度,大体由唐代两税制沿下,细节上有些变革。到清代中叶以后有地丁摊粮永不增赋之令。尽管由于历史局限,中国历史上各代的经济政策都有其自身的各种弊端,但纵观历代中国统治者的初心本意,都是主张推行修养生息、与民休息的经济政策。这都成为了中国传统政治历来看重轻徭薄赋制的重要传统。

四、结语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虽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但其毕竟是封建时代皇权体制下的政治制度及其产物,有其天然的制度缺陷和历史局限。但“我们讨论历史制度,全该注意当时的历史传统与当时人的历史意见,不应把我们的时代意见来抹杀当时的历史意见。”(钱穆语)书中可以看出,作者是平心客观地在检讨中国传统政治,但有些观点也是值得商榷的。例如作者对中国传统政治中专制(皇权)成分的低估,对传统政府组织中民主(相权)因素的过分解读;书中也缺乏对中国传统政治以全球视野做横向比较;此外对生产力的发展对政治制度的影响也缺乏关注等等。

“今天我们的政治,已经走上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似乎从前历史上的往事,可以一切不问了。其实这种观念是错误的。”(钱穆语)历史上每项制度之变,都有一可变的限度,不能惟心所欲地变,所贵的是要在变动中寻出他不变的本源,这便是所谓的历史传统。历史没有不对的,不对的是我们不注重历史,不把历史做参考。

当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也要尊重传统。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中的合理成分,该借鉴的要充分借鉴,该坚持的要继续坚持,其弊端和缺陷,也该辩证的吸取其教训。我们要充分汲取和利用中华文化几千年来在政治制度探索和建设方面为我们留下的传统和资源,结合当下中国和世界发展趋势,推动我国政治文明进步。

(作者单位:东北育才学校)

猜你喜欢

皇权皇帝历史
皇帝需要帮忙吗
皇帝怎么吃
西夏佛教图像中的皇权意识
县以下代表皇权的人员?——胡恒《皇权不下县?》读后
新历史
费孝通绅权与皇权的关系研究
试析渤海世族家族与金朝皇权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