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设问的探究
2018-01-22欧阳红梅
欧阳红梅
课堂设问,是一种最古老、也是最普遍使用的教学方法,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提倡用提问和反驳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的都是Ask and Answer 的形式进行教学。如何在课堂设问,才能够大幅度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展学生思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笔者根据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认为英语教师在课堂设问时可从如下几点入手:
一、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循序渐进、步步深入进行设问
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 “假如能用正当的方法,学习对于心理总是具有吸引力的。”在课堂教学中,循序渐进、步步深入进行设问,可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促使他们产生求答的愿望,激发其探索的兴趣和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先提出一两个看似简单却又易错的问题,然后再提出一系列小问题,循序渐进、步步深入进行设问。由于重难点问题本身具有挑战性,对它的解决易使学生产生成功感和兴奋感,而这些心理感受将成为强有力的新异刺激,激发学生产生更强烈的学习动机。如在讲“besides”和 “except”的区别时,可以这样设问:
Can you make some sentences with ‘besides and ‘except?
Here are two sentences:
Besides half bottle of whisky, he drank three gins and some beer.
I like all drinks except whisky.
Can we use ‘except to replace ‘besides in these two sentences?
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except and ‘besides?
Here are two sentences:
The old man has nothing to live besides this pension.
Except this dictionary, did he give you anything else?
Can we use ‘except to replace ‘besides in these two sentences?
Whats the meaning of them in ‘question and ‘negative sentences?
这几步设问,先从用 “besides”和“except”这两个单词造句这一简单问题入手,过渡到二者的区别,然后再进一步分析“besides”和“except”在否定句和疑问句中的意思及用法,这样步步深入的设问,既能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求知欲,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素质,使学生学有所得。
二、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对其衔接点进行设问
从认知角度来说,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帮助学生由已有认知过渡到新知,在新旧认知间建立起联系,形成稳固的认知衔接。因此,教师要善于在新旧知识的衔接点上设问,铺设“认知桥梁”,将学生的思维触点引向新旧认知的连接处,让学生通过运用已有认知与新知进行类比推理,从而推导出新知,有效地实现由此知彼。如在讲授“现在完成时态”时,可以这样设问:
教师边打开书边问并板书:
T:What am I doing now? (S: You are opening your book now.)
T:Have I opened my book? (S: Yes.You have opened your book.)
T:Can you borrow me your pen, Lily? (Yes.Here you are.)
T:Has Lily borrowed her pen to me?
(Yes.She has borrowed her pen to you.)
Can anyone tell me whats the structure of the present perfect tense?
前四個问题,学生根据所学特殊疑问句和一般疑问句,可以答出来, 但最后一个问题需要通过认真观察和类比才能回答出来。这样,教师通过在(动词时态)新旧认知衔接点上的设问,让学生通过联系已有认知背景(特殊疑问句、一般疑问句、现在进行时态等),把学生的思维由已知一步步引向未知,并帮助他们导出新知(现在完成时态),在新旧认知间建立起联系,有利于高效快捷地掌握知识。
三、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层面,分层进行设问
不少学者发现,成功的教师善于在课堂教学的不同阶段向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问题。欧美学者Frazee和Rudnitski认为“设问”按照设问和解答的性质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敛聚性”的问题,另一类是“发散性”的问题。“敛聚性”通常是指内容明确、条件充分的,并且要求直接明了和准确回答的问题,学生回答这类问题只是对已学知识的“记忆强化”。“发散性”问题的答案则是开放性的,学生必须对已学知识进行整理,通过想象,组织自己的解答方案,并且还需要创新精神和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笔者认为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层次的学生进行设问,让各层次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和体验成功的喜悦。扩大学生的参与面,以保证全体学生都有所提高和发展。对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教师应对其进行“敛聚性”问题的设问,也就是提一些简短的、易听易答的、答案能在教材中找到的、或稍微提示一下就完全可以推知的问题。目的是帮助他们通过回忆、背诵的方式复习巩固新知,牢记所学知识,让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也能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其学好英语的信心。对中、优等学生,应对其进行“发散性”问题的设问,也就是根据所学知识的不同,设问的形式也应不断变化。例如,对所学知识点可以进行多项性设问、判断性设问、逆向性设问或多解性设问,逐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泛性,进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四、变换“设问”的角色,发挥学生自主求疑优势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认识的主体,教师只起主导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一切真理都要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重新发现,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他。”在传统的课堂“设问”模式中,只是教师问,学生被动地听与答,缺乏交际,容易造成课堂气氛的不活跃,难以激发全体学生对所提问题的浓厚兴趣。在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今天,教师除了要在课堂巧妙设问之外,还要教学生如何设问,再指导学生提问,例如,教师可设定某一知识范围,先做示范,然后要求学生就这一方面的内容进行提问。爱因斯坦也曾说:“学生提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地激活学生的思维,逐步提高要求,指导学生善问。使所提问题成为知识与能力的纽带,使学生兴致勃勃地把注意力集中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来。教师应适时对学生进行中肯的褒奖,如:“Wonderful!”“Great!”“Super!”“Cool!”“Well done!”“Quite clever!”“What a bright girl!”“Smart!”。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最后让学生与学生独立地进行问与答。使学生体验“问”所带来的交流之乐。学生们通过自主的Ask and Answer活动,容易发挥其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自主求疑,使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更好地掌握知识。
总之,课堂设问是高中英语教学实效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手段。作为教师要善问,要以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以问题体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调节好课堂的教学方向和气氛。同时要把设问和讨论以及其他一些活动(比如角色扮演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在问题的引导下充分调动起自己的思维,并且能够把思考所得与其他同学交流,互相补充,相互启发,共同进步。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不失时机地进行点拨,促使他们更好地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为英语整体能力的提高创造条件。
责任编辑何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