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

2018-01-22严少青田中宝杨绍忠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校企工业机器人

严少青 田中宝 杨绍忠

一、以现代学徒制为基础创办应用学院的必要性

南海信息技术学校自2002年创办狮山校区以来得到飞速发展。近五年,学校实现了从规模式发展到内涵式提升的嬗变,面对南海产业发展变革的新需求和南海人民对“品质教育”的高要求,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学校在省内外调研了15家中高职院校,15个行企,邀请省内外专家来校指导5次,形成以现代学徒制为切入点,以优质专业为基础,政府、中高职院校、行业协会、企业联合办学,联合创办中高职一体化、五年一贯制大专学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应用学院。创办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应用学院,主要基于三方面考虑:

1.南海产业转型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

“十三五”期间,南海区预期GDP产值3224亿元,年均增长76%,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85%。以“珠江西岸装备制造产业创新基地”为依托,“南海制造”将迈向中高端,产业转型需要数以十万计的高技能人才。以工业机器人为例,按IHS Inc最新研究统计,2015年中国本体销售达到18亿元,共计销售了46万台,若以10%复合增长率推算,市场将会缺少大量的机器人操作、维护、设计、集成应用相关专业人才。但在我区办学的高职院,省轻工职院、省环保职院都是省属院校,行业特色明显,生源来自全省,毕业生流向全省,据统计,仅有不到15%的学生在佛山就业。在区政府发布的“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制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培养本地对口人才”。

2.促进教育公平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

中高职一体化不仅涉及职业教育内部协调发展、建设完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问题,还涉及到教育公平、学生全面发展等教育领域的重大改革问题。首先,中高职一体化办学,让初中毕业生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必然会大大增强中职教育的吸引力,改变社会“重普教、轻职教”的观念,真正推动中职教育和普通高中的协调发展。其次,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目前已有诸如“三二分段”等升学渠道,但通过这些途径升入高职的学生相对于庞大的中职培养规模而言,几率微乎其微。随着新知识、新技术的发展,职业教育人才规格高移化成为一种必然,中职生也需不断完善其专业理论与技能,增强应变、生存与发展能力,但较低的基础使得他们的这种持久发展变得十分困难。 因此,无论从教育公平角度出发,还是从人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考虑,实施中高职一体化,都是十分必要和急迫的。

3.学校工科专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内在要求

目前,国内大学、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应用专业刚刚起步,而培养工业机器人应用的一线应用人才的中职业学校还在偿试,教育部还没批准相关的专业目录,这是明显置后于市场需求的。学校发扬南海“敢为人先”精神,于2012年起机电专业设置工业机器人课程,2014年起正式确立工业机器人专业发展战略,旨在培养工业机器人一线应用人才;2015年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高职院校联合试点五年制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才培养,该模式为5年一贯制连读,其中3年中职2年高职,转段方式是现代学徒制自主招生考试录取,培养形式是现代学徒制。

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涵

学徒制是职业教育的最早形态。最早的学徒制形态有古代学徒制、行会学徒制、国家干预学徒制和工厂学徒制等几种形态。20世纪60年代,在德国兴起的“双元制”被认为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现代学徒制,随后英国、澳大利亚也效仿德国进行了学徒制改革,成为现代学徒制的典型范例。在西方各国普遍被设计成一种纵向衔接、横向融通的教育体系。例如英国,纵向上,英国将学徒制与国家职业资格(NVQ)挂钩,横向上,现代学徒制不仅允许与普通教育相互转换,还为最高级别的学徒制设计了与高等教育接轨的入口,成为西方国家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措施。学校推行的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应用学院将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职业教育相结合,将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融合,以“校企双制、双师联合、工学合一”为主要内容的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机制,是产教融合的基本制度载体和有效实现形式,使企业工作本位职业培训与学校学历教育紧密结合,是产与教的深度融合,其核心要素是与基本特征是校企一体化双元双制育人,学徒具有双重身份,双导师培养,工学合一,其主要特点主要有:

1.搭建中高职一体化办学平台

学校基本具备承接五年制高职软硬件实力。学校作为第二批国家中职示范校,机电、数控等工科专业实训设备达2000万元以上,副高专职专业教师14人,软硬件实力已达高职专业的办学标准。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是我省优质的高职学院,为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与学校就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应用学院以现代学徒制为切入点深度合作,是“强强联合”,实现了中高职和行企协同育人,协同发展。经过多年的积极探索,积累了丰富的中高职衔接经验,制订出《学分置换管理暂行办法》《中高职衔接成绩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逐步形成了柔性化教學管理运行制度, 为实现中高职一体化协同夯实了基础。

2.搭建起行企协同育人平台

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中高职院校与行企共同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人才培养内容,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共同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校企合作成为现代学徒制的重要基础。受教育者则具有学生和学徒双重身份,授课的地点既包括学校的课堂教室,也包括企业的厂房车间;学习的内容既包括理论知识,也包括实践操作;既要完成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也要参加企业中的技能培训。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应用学院的参与行业企业,包括广东工业大学研究院、广东泰格威等近10家单位。

3.搭建产教融合双证融通机制

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利益点是解决企业转型升级中人才的选、育、用、留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岗位工作任务培养企业用得好、留得住的人才,所以,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培养过程和考核评价都要基于学徒制岗位。职业资格证书是学徒作为企业员工从事岗位的基本要求,学历证书是学徒作为在校生学历和能力的凭证。因此产教融合、双证融通是现在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学校设立专业部产学研专门机构与团队,对接校企合作相关机构,通过与上海FANUC机器人有限公司、广东泰格威机器人公司共建“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中心”和“上海发那科机器人应用培训中心”,引入企业管理理念以及发那科全套课程及认证,全程参与学校工业机器人应用的师资队伍建设及学生培养。

首先,与FANUC公司共同建设学生、教师和企业能工巧匠“三方互动”的专业教学网络平台,平台包含工业机器人的典型应用案例、职业鉴定标准资源库、网络课程、在线交流平台等,方便学生远程学习、教师远程授课。

其次,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制定课程标准,校企共同编写《发那科机器人培训程序员A课程》《发那科机器人培训程序员B课程》《机器人自动线安装调试与维护》《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业机器人典型应用任务》5门项目化核心课程,共同编写具有行业产业特色的配套实训指导书。

第三,引入企业技能认证。引入上海FANUC机器人有限公司职业技能认证项目,根据职业能力要求,将FANUC机器人公司职业技能鉴定内容和中级维修电工鉴定内容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引入企业职业标准开发项目课程,学生必需取得FANUC机器人公司颁发的职业技能证书方能毕业。

三、现代学徒制在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应用学院的实践应用

1.构建符合现代学徒制的招生与学籍管理模式

以机电、数控专业为依托,开设五年制中高职贯通模式的工业机器人应用专业,以专科学历层次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招收初中毕业生(中考第二批次)、以现代学徒制为切入点,实施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本模式创新在于五年一贯制培养模式、融中高职于一体和校企业联合培养。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承担试点专业教育教学的业务指导,指导和组织工业机器人等专业以现代学徒制订中高职一体化教学计划。一年级新生入学注册工作,由学校与广东机电职院核实后,将数据上报“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同时,加强四年级学生高校学籍注册工作,学校与广东机电职院认真复查四年级学生信息,报广东省教育厅进行普通高校新生学籍注册;加强毕业生学历证书管理,对修完规定课程考核合格准予毕业的五年制高职学生,发放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证书。

2.构建基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其最大的特点在于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人才培养内容,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人才培养计划。构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时,需要从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进行改革,充分考虑企业对于技能人才的需求,积极在企业开展调研。

针对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和佛山市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发展,对工业机器人制造及应用企业进行广泛调研,工业机器人广泛应用于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制造业、机械加工行业、电子电气行业、橡胶及塑料工业、食品工业、物流等诸多领域中。根据本专业所需要的核心知识能力要求,选取搬运、上下料、焊接、装配、加工和激光6种典型工业机器人生产线项目为载体贯穿专业核心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

构建“任务驱动,能力递进”专业课程体系,联合上海FANUC机器人有限公司和广东泰格威机器人公司共同研讨,根据工业机器人应用岗位(群)进行工作任务分析,从识图、钳工、电工电子、电气装配等基础能力,到机器人现场(离线)编程、应用工艺调试等专项能力,再到故障诊断、自动线维护等综合能力,构建了“任务驱动,能力递进”专业课程体系。

3.构建现代学徒制课程的实施环境和保障条件

根据课程体系整体设计要求,分别设计四类教学环境:文化理论与基本技能课堂、企业(学徒)课堂、远程教室和仿真车间。文化理论与基本技能课堂是传统的专业入门教学;企业课堂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校中厂”和“厂中校”等真实企业环境中现场教学;远程教室是指学生在学校,教师在企业车间,通过现代视频技术和网络传输技术,将企业车间现场的真实岗位操作传送到课堂,教师或者兼职教师可以远程现场教学;仿真车间是指在学校的实习实训中心,营造企业真实环境,开展教学活动,使用的是企业的真实案例,并聘请企业员工参与课堂。

建立中、高职校企合作學徒培养运行机制,采用契约约束形式运行。制定《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中心议事规则》《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中心联合科研开发管理办法》《上海发那科机器人应用培训中心协议书》《工业机器人专业联合培养协议》等相关协议,保障学徒制体系运行。同时制定了《“厂中校”运行管理办法》《“厂中校”学生实训管理办法》《“厂中校”学员守则》等规章制度,目的在于加强学生在企业学徒身份的教学与管理。

4.校行企合作共建校内外实践基地

结合岗位职业能力培养需要,建设具备真实的工作情境,满足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功能的校内外实训实践基地。目前机器人专业(方向)校企共建2个中心,分别是“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中心”“ 上海发那科机器人应用培训中心”,中心设置在学校校内,作为校内学生实习、机器人集成企业员工培训、发那科企业客户培训基地,同时,中心承担了产品研发、客户服务、小批量试产任务。建立2个“校企学徒中心”和1个“创客基地”,设置在广东泰格威机器人有限公司以及广工大数控装备研究院,承担学生(学徒)教学、岗位培训任务。通过泰格威公司及发那科公司提供的客户资料,与30多家机器人应用企业建立了联系,从中挑选5个规模较大企业建立“厂中校”,作为学生今后的校外实践基地。

四、反思与启示

第一,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应用学院以现代学徒制为基础,形成中高职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办学格局,打造中高职教育纵向衔接的立交桥,为今后各级各类学校实现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提供理论依据和试点经验,为构建现代职教体系进行积极探索。

第二,制订中高职相衔接的七级制职业能力标准,构建起以提升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技术技能人才系统培养体系,形成“以提升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中高职一体化课程系统,为产业升级转型提供人才支撑。

第三,探索不同形式的招生方式,提出初中起点的五年一贯制招生、职业预备教育等新的中高职衔接模式,使职业教育成为人民满意的“民生教育”“品质教育”。

第四,工业机器人作为一种高技术含量的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操作、维护等工作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目前无论是企业、高校还是职业院校,相关的人才培养还比较置后。在学徒制的体制下探索工业机器人专业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将理论和实践的系统贯穿以及学习和工作的相互交替,有针对性地让学生走出校门,到真实的工作岗位去实践,到实际工作中去磨练,不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提供了学生环境适应能力养成的机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职业理想,促进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结合学校机电(工业机器人)专业的特点,积极创新,把学徒制工作做得更扎实。

责任编辑魏家坚

猜你喜欢

校企工业机器人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机器人来帮你
认识机器人
机器人来啦
工业技术
上半年工业经济平稳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