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研讨生成课型探新

2018-01-22梁珠芳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课型研讨过程

梁珠芳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確指出,要将工学结合贯穿职业教育教学全过程,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接受相应的动手和实践课程,并根据培养目标同步深化文化、技术和技能学习与训练,逐步实现就业需求和人才培养的有机衔接。中职教育教学改革中,中职学校尝试了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情境教学等方法。这些教学方法能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特色,教学内容紧密对接职业标准,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的是整个项目的完成情况,很少关注学习过程存在的细节,而学生认知水平还达不到能自主解决和处理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造成难点无法突破,从而抑制了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

2013年广州市特色课型课题“研讨生成课型优化课堂的实证研究”提出了,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供学生研讨的问题,在教师引领下,通过组内探究,再进行全班展示交流、辩论研讨,最终解决问题,达成知识自然生成。这种课型通过研讨的形式解决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突破了学习难点。这种课型注重某个知识点或某项技能难点的突破,却忽视了学习过程的完整性,学生缺乏完整的工作过程知识与经验,造成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缺失,难以形成综合职业能力。用人单位反馈到,学生的单项知识、专项技能都过关,但缺乏完整的工作过程经验,应岗能力差,综合职业能力不达标。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研究研讨生成课型探索的是,如何把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有效对接,基于完整的工作过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最终达到知识与技能的自然生成而解决问题,从中培养学生完整的工作过程能力与研讨生成知识的综合职业能力。

二、理论依据及其含义

(一)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学派的罗杰斯认为:凡是可以教给别人的知识,相对来说都是无用的;能够影响个体行为的知识只能是他自己发现并加以同化的知识。因此,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习知识,也不是教学生如何学习,而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的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课堂上引导学生发现并同化问题,是生成知识的关键。

(二)工作过程导向理念

工作过程导向是旨在达到工作目标而采用的行为逻辑结构的一种管理学思想。这种理论认为,在主体需求与环境条件相适应的过程中,产生了问题以及为解决问题所具备的功能,明确的预期目标与能够达到的效果之间的偏差和缩小差距的路径。确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进一步归纳出行动领域,进行教学加工,将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课程,实现课程体系的重构,这是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的前提。如何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把它转为教学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整的工作过程学习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是工作过程导向的前提。

(三)研讨生成课型

研讨生成课型主要针对理论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供学生研讨的问题,在教师引领下,通过组内探究,再进行全班展示交流、辩论研讨,最终解决问题,达成知识自然生成。这种课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但由于理论与实践分开,学生缺乏完整的工作过程知识与经验,难以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因此,把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有效对接,遇到问题通过研讨的形式解决知识的生成,形成基于完整的工作任务来研究研讨生成课型的实施策略与方法,从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三、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研讨生成课型教学策略

(一)建构课型结构

根据人本主义理论和工作过程导向理念,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建构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研讨生成课型结构如下:

1.明确任务,自主学习:创设学习情境,设置具有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任务,让学生课前先学,做好学习的准备,根据教学需要采用多媒体动画、视频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理解任务。

2.制定计划,合作学习:让学生熟读学习任务书,制定学习计划。先组内交流研讨,通过探讨解决在制定计划时的难点问题,完善学习计划,最后再做出决定。

3.实施计划,研讨生成:按制定的计划实施,解决学习难点。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组内研讨;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做好记录总结,在展示环节抛出,供全班同学交流研讨,共同解决学习难点。

4.归纳总结,评价梳理:师生共同总结实施任务过程遇到的问题,分析产生原因及解决方法,形成工作过程知识要点,梳理工作过程方法与经验。

(二)工作过程导向任务设计

1.走进企业,聘请行家,了解生产流程,总结工作过程的完整性

当今社会,校企合作已成为一种主要的办学模式。工作过程导向任务的设计,要走进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真正体验岗位工作任务的生产流程,了解工作过程要素,才能把工作任务转变成学习任务。或聘请企业专家到校指导,共同开发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真正实现在学习中工作,通过工作实现了学习。

2.整理工作任务,形成教学任务

现实的工作任务,因为包含生产性的东西太多,如果直接拿来当教学任务,由于受设备、条件等各方面的限制,是行不通的。因此,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能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的工作任务很重要,但最关键的是要重新整合工作任务的内容,形成适合教学的工作任务,才能有效地应用于教学实践。

3.以问题为引导,完成教学设计

整个教学设计过程,要着重考虑如何设计让学生好学的教学设计,而不是为教师好教的设计。本课型教学策略是通过研讨解决课堂的疑难问题,因此,教学课前和课中都要注重问题的创设与引导,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完成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三)研讨生成课型问题的设计

1.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创设问题

课前,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供学生课前先学。学生根据问题提示就可以完成相关的先学知识点。课中,教师根据课堂实际,临时创设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并解决问题。这种问题是最能有效解决课堂问题的,很多也是不可预设的。课后,根据课堂学习效果,创设一些巩固课堂知识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可以总结本节课的重要知识或技能点。

2.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发现一些自己理解不了的问题,让他们记录下来形成个人独创问题,有创意的问题或者是能促进其他同学学习的问题要给予表彰。自主学习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课前发现的问题直接在学习通平台上提交,供全班同学思考。课中发现的问题直接提交给小组长,小组长汇总后提交任课教师,这种问题一般是随堂解决效率最高。课后发现的问题可以直接在班级学习群里讨论,或者直接找老师当面解决。

3.小组研讨发掘问题

研讨生成课型的特点是通过研讨解决课堂的实际问题。小组研讨的过程中,通过思想碰撞,会产生很多不同的想法,问题也往往在这个时候显露出来。有些问题,经过小组研讨就解决了,有些解决不了的就记录下来,全班研讨。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探测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实施过程

“物料分拣”是《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课程的一个典型任务,下面以“物料分拣”任务为例,探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研讨生成課型的实施过程。

1.明确任务,自主学习

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信息渠道和学习情境,并用视频展示学习任务,有效地帮助学生获取信息、理解学习任务。学生可往复观看视频,查找资料,明确学习任务。下面是“物料分拣”的任务描述。

某自动配料装置生产线要完成以下任务:启动,送料转盘转动把物料送到传送带上,传送带启动,物料到检测口停止,检测3分钟,如果是废品直接推进1口,如果是可回收次品推进2口,合格品推进3口。之后循环检测、分拣废品、次品和合格品,直到按下停止。请你按要求完成:

(1)画出电气原理图(包括电源控制与保护线路、PLC的I/O接线、变频器主回路与控制回路的接线图);

(2)根据系统工作任务完成气动系统的连接;

(3)根据系统工作任务与控制、保护要求完成系统各器件的电路接线;

(4)根据要求正确完成变频调速器参数设定;

(5)根据系统工作任务与控制、保护要求完成PLC程序的设计与编写;

(6)完成系统的检测与调试,通电运行能正确完成全部工作任务。

2.制定计划,合作学习

(1)组员阅读学习任务,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下面是某一小组学生制定的学习方案:

①按设备组装图进行了设备组装;

②进行合理的I/O分配,画出I/O分配表;

③画出电气原理图,注意元器件符号的规范标准画法;

④完成电路的连接,金属外壳要可靠接地;

⑤完成气路连接;

⑥编程调试。

(2)组长进行合理分工,为高效完成学习任务做好准备。

根据学习计划进行人员分工,其中有组装人员、绘图人员、电工、编程技术员、调试维修工等。

3.实施计划,研讨生成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研讨生成课型在确定了学习任务的前提下,重点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教师如何设计供学生研讨的问题,二是如何有效地开展小组研讨。

(1)问题的设计

因为课堂是通过辩论研讨而解决问题的,如果问题抓不住重点或者太深奥,就会造成学生无法讨论,因此教师应根据学习任务的内容和目标,由浅入深地、有层次性地设置有针对性、难易适中的问题供学生研讨,让学生通过研讨解决难点,达成知识、技能的有效生成。

(2)研讨的组织

课堂上教师放手交付,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在研中学、研中思、思中辩、辩中通。课堂辩论研讨过程中,学生的研讨方向比较容易跑偏,从而浪费时间或冷场,教师要及时把握分寸,做到收放自如,控制研讨范围,引导研讨的正常进行。不但要求教师具备熟练的专业技能,还要具备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对课堂进行娴熟的驾驭与操控。教师要及时把握问题的尺度,既要把问题“放”出去,让学生头脑风暴去研讨,又要及时“收”回来, “跑”远了的问题要及时调控,把控研讨方向,做到收放自如。

下面以“物料分拣”为例论述实施计划的过程中,如何设置问题并引导、组织学生研讨达成知识的生成。

任务1:根据工作要求,画出电气原理图,正确完成电路的连接。

(1)画出电气原理图。

(2)电路安装要符合工艺和安全要求,导线入线槽,连接处套编号管并相应编号。

(3)元器件的金属外壳可靠接地。

(4)电气原理图的绘制,图形符号的使用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设计问题:如何进行I/O分配?本项目中的停止按钮你选的是常开触点还是常闭触点?常开和常闭触点在编程上有什么不同?

组织研讨:I/O分配表的制作学生可自主完成,电气原理图的绘制学生会遇到问题,一般经组内研讨即可解决。至于“停止按钮你选的是常开触点还是常闭触点?常开和常闭触点在编程上有什么不同?”可通过研讨简单程序(如连续运转电路)完成研讨,让学生明确常开、常闭触点的不同选择与作用。

任务2:按工件传送分拣系统的工作要求画出气动系统图,并完成系统的气路连接。

(1)气缸、电磁阀的使用应符合下表要求;

(2)气动系统图形符号的使用应符合国家标准;

(3)画出气动系统图;

(4)不得使用漏气的气管和管路附件;气管与管接头的连接应牢固、可靠。

设计问题:如何确定推杆的初始位置?初始位置出错时,该如何修正?

组织研讨:气动回路的连接学生一般可自主完成,在确定推杆初始位置时,可通过组内边操作边研讨完成,不需全班交流研讨。

任务3:根据系统的工作要求编写PLC控制程序和设置变频器参数。

(1)编写任务程序时,应随时保存文件,文件名为“学号+物料分拣”;

(2)程序编写可选基本指令、步进指令或功能指令;

(3)变频器应按工作要求并尽可能提高设备生产率设置参数。

以下是某一小组绘制的步进功能图,他们采用的是步进指令编程,尽管还不完善,但思路还是比较清晰的。

设计问题:编程对中职生来说是学习难点,此任务可根据需要进行研讨,来解决实际问题。课堂上经常遇到的问题是:①调试过程中,推杆会出现没推出到位就缩回,并且是快速反复动作。研讨问题:这是程序出问题了还是机械故障?②推杆走到某个位置卡死,如伸出之后就不动作了。研讨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如何判断呢?如果是限位的磁性开关坏了,临时找不到更换器件,该如何处置?③推杆没在原点也能启动,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研讨问题:为限定推杆在原点才能启动,该如何编程?

组织研讨:引导学生在调试过程中寻找问题所在点,该执行的动作为什么不执行?围绕着设置的问题,用模拟运行寻找光标点位置,分析正确时光标所在位置,研讨此时光标为什么会跑到别处去?错在哪?分小组展示程序,全班研讨修正完成编程。通过研讨,会有不同的思想相碰撞,可打开学生的思维,解决学习上的疑难问题。这一环节教师应适当把握研讨方向,适时点拨引出难点,引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研讨的热情,这是至关重要的。

任务4:系统通电调试与试运行。

(1)推杆气缸、传感器等元件的安装、调试,要保证分拣、检测的准确性;

(2)推杆气缸、传感器等元件的安装、调试,应保证传送带运行的顺畅和停止位置的准确性;

(3)调节气路中的调节阀,使气缸活塞杆以适中的速度伸出和缩回。

设计问题:一旦出现机械部件碰撞事故,应如何处理?发现电机旋转方向相反,应如何改正?皮带输送机启动和停止的位置和时间如何调整?

组织研讨:从安全方面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避免碰撞,总结应急处理方法;电机旋转方向的改变,学生比较熟悉,不需研讨;皮带的启动、停止时间要涉及变频器的参数设置,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解决方法。

4.归纳总结,评价梳理

这一环节采用自评、组评、师评相结合的方式,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扮演评价者,评价学生的作品,并由教师给出评语。关键是梳理出容易出错的地方,总结经验,形成方法。这一环节还进行了任务拓展:分拣工件时经常不按要求作推出动作,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推杆推不准或力量过大。思考:不按要求推送是程序问题还是机械安装问题?推不准的现象,推杆力度过大现象怎么解决?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去探索更多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五、实施效果

经过多轮的实践,研讨生成课型在教学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提高了学生的应岗能力提高

实施本课型之前,用人单位反馈回来的信息,从事生产线设备维护与调试的学生在工作岗位表现出自信心不足,缺乏分析问题的能力,生产线出了问题,他们无从解决,一般要在师傅的带领下12个有才能适应岗位工作。

采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研讨生成课型授课之后,用人单位反馈到,从事生产线设备维护与调试的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很快上手,能大胆地分析程序、调试硬件,能较快地解决生产线中出现的问题,应岗能力明显得到提高。

2.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提高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研讨生成课型树立了学生的学习信心。课堂上遇到问题可找帮手,经过研讨难题已变成可以解决的问题;程序的修改、调试成功不再是可望不可即的事情,学生对编程充满了信心,抄袭程序的現象已荡然无存,错了再改,改了再调,实在不行记录下来,留到研讨环节去解决。这样一来,课堂上都是学生忙碌的身影,忙着编程,忙着调试,忙着记录问题、分析问题,忙着准备展示。通过忙碌解决了学习难点,提高了学习自信,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职业能力。

3.解决了课堂的低效问题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研讨生成”课型解决了“教师讲中教,学生听中学”的低效局面,通过辩论研讨,学生自主参与了疑难问题的分析、研讨,最后经过自己的思考与其他同学的思想碰撞,老师的引导,使到问题得以解决。睡觉、玩手机现象已经不复存在,整个学习过程学生是快乐的,学习是主动的,辩论是自发的,研讨是活跃的,教师是幸福的,课堂是高效的。

责任编辑朱守锂

猜你喜欢

课型研讨过程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基于核心素养的创造式课型组合操作体系
学科教学中的课型设计思路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网络研讨”实现教师多元发展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